分享

精彩正在上演 PC诞生30周年回顾与展望

 (碧波) 2011-08-19
 

       【PConline 资讯】
很多人习惯每天按下“power”键启动电脑,而很少人知道今年是个人电脑(PC)诞生的30周年,PC的最初发明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30年来,随着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同时发展,同时由单一的台式机形式,延伸出便携移动的笔记本、更轻薄纤细的个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不仅把科技、知识文化融入数字无线网络的时代,个人电脑也开创了一个席卷全球的IT市场。

精彩正在上演 PC诞生30周年回顾与展望

个人电脑发展历史:是操作软件、硬件芯片结合发展历诗

  “黑白机”时代:早于1981年8月12日,巨人IBM推出全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 PC 5150,虽然Intel 8088处理器主频只有4.77MHz,64KB内存,而且还是单色显示器,运行微软公司专门为IBM PC开发的MS-DOS操作系统。如今在人们眼中作为古董的IBM PC,却开创了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的概念。

1981年的IBM PC
个人电脑始祖:IBM PC 5150(1981年)

  三年后,1984年IBM推出了PC AT 5170,当时配置了6MHz的Intel 80286处理器,最高配置512KB ARM,1.2MB、5.25英寸的软盘以及改进后的键盘输入系统,更实用的操作方式,更高效的运行速度,使个人电脑开始流行于商务市场。

IBM PC AT 5170
IBM PC AT 5170(1984年)

  与此同时,伴随硬件的发展,笔记本电脑也相继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在1986年IBM公司发布了PC convertible 5140笔记本,虽然重量达到5.5Kg,作为世界上首台可通过内置电池工作的计算机,最业界影响甚为广泛,从此笔记本内置电池便成为设计标准使用至今。

11
首款内置电池的笔记本:IBM PC convertible 5140(1986年)

  对电脑应用逐步深入,早期PC发展阶段,市场销量也得到逐步上升,从CPU的硬件配置经历了80286、80386几个阶段,硬盘、内存容量都有所增加,而驱动器以软驱为主;软件方面,主要以DOS为主,同时,应用软件的数量和功能得到提升。此时,PC缺乏家用、娱乐领域应用,而且价格昂贵,数千美元,折合人民币动辄数万元。

多媒体电脑时代

  走过约10年的萌芽阶段,跨入90年代后,个人电脑市场迎来了高速成长期,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娱乐应用,家用、娱乐型电脑逐渐兴起。同期,全球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技术障碍已层层突破,特别是1993年的Intel Pentium处理器、1995年的Pentium MMX,通过MMX(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大大提高个人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期,电脑硬盘、内存容量增长迅速;高性能的独立显卡、声卡、音箱等多媒体设备普及,CD-ROM取代软盘成为信息介质,个人电脑硬件的功能增强,为多媒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Pentium MMX处理器
Pentium MMX开始跨入多媒体时代(1995年)

1999年推出的Pentium Ⅲ处理器 
英特尔 Pentium Ⅲ处理器(1999年)

  1999年,英特尔公司发布新一代PentiumⅢ处理器,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一级缓存为32KB(16KB指令缓存加16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以CPU核心速度的一半运行,新增加了能够增强音频、视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专门设计来改善3D图形表现、3D声效及语音识别。再加上Pentium III能兼容MMX指令、SSE指令以及同步浮点运算,为个人电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多媒体应用。

大名鼎鼎的“图拉丁”核心
经典的Tualatin Celeron(2001年)

  由于品牌电脑与diy兼容机之间差价巨大,到2000年、2001年前后,在硬件知识开始渐渐普及,导致diyer涌向电脑市场,组装电脑开始变得普及和流行,更多的家庭开始拥有个人电脑。

  在2001年,经典图拉丁奔腾3、图拉丁赛扬3出现了,0.13微米工艺,集古老的P6架构优点于一身,具有全速二级缓存,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低发热量的优势,将P6微处理器架构的极致。由于价格低廉,而且超频性能优秀,整体表现甚至优于早期的奔腾4,为对抗AMD当时主流的Duron、 Athlon战功显赫,成为当年最热门的高性价比产品之一,和酷睿一样,图拉丁亦堪称最优秀的核心架构。

Pentium 4
英特尔 Pentium 4处理器(2000年) 

  2000年初发布的Pentium 4系列处理器,支持“超线程”(Hyper-Threading,HT)技术,大大增强个人电脑在音频、视频和3D图形显示效果,而且个人电脑产品价格大幅跳水,促使多媒体时代进入了巅峰阶段。

  其后,作为个人电脑的核心配置——中央处理器,AMD、英特尔两大芯片厂商开始针锋相对的竞争阵形,从1997~1999几年间,AMD推出了K6-2、Athlon处理器,以及2000年6月推出的Thunderbird(雷鸟)、Duron(毒龙)处理器,以及后期的Athlon FX、Athlon 64 X2新产品,令diyer记忆尤新。

AMD Athlon Athlon 64  FX
早期AMD Athlon处理器、后期的Athlon 64  FX

  硬件发展的同时,PC系统、软件也得到空前发展,由DOS命令行系统、简陋的WIN 3.X窗口界面系统,最后过渡到后期的win9x一统天下,微软带来更强大、更稳定、更实用的图形用户界面,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

微软Windows 95操作系统 微软Windows 98操作系统
早期的windows95、98操作系统

  自1995年Windows 95操作系统普及后,个人电脑的操作图形界面操作变得更友好,甚至上至老弱,下至妇孺,只要轻点鼠标,在软件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性能多媒体应用,体验多媒体的澎湃冲击,多媒体应用被家用电脑用户率先接受。

win2000 winxp
后期的win 2K、win xp操作系统

  自1982年个人电脑发布后,继个人电脑硬件水平,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相继提升,家用多媒体电脑发展迅猛,在此时段,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了科学计算,个人电脑也开始在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普及,个人电脑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应用。 

互联网时代:网民剧增至4.85亿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

  在2003年1月9日,英特尔正式宣布即将推出的无线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为笔记本电脑提供的最佳技术,基于全新移动处理器微架构和无线连接功能,能提供全天候的网络连接,并在电池寿命、轻薄外形和移动性能方面具有增强特性。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推出使得无线上网成为人们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个人电脑形态和体验的新变革又到了一个临界点。

2010年我国网民数量达4.2亿
我国网民数量达4.2亿(截至2010年6月)

  7年后,截至2010年6月,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为满足日益膨胀的网络游戏、高清视频在线的快速要求,互联网硬件带宽迅速扩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其中家庭上网用户比例更高。

 1
总数突破4.85亿,其中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约3.9亿(2011年6月)

  2011年6月底,在我国13亿人口中,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在4.85亿网民中,其中使用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约达到3.9亿人,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互联网应用、个人电脑在家庭娱乐应用再创历史顶峰。

  难以预料的普及程度,1981年个人电脑诞生以来,由古老原始4.77MHz的8088处理器,到今天全新的酷睿i系列、AMD A8系列处理器;由64KB RAM,到今天高达4GB、8GB的内存;由当初的20MB硬盘,发展到如今TB级别的高速硬盘;就连网络,也由当年嘟嘟拨号的56KB modem,升级至如今的光网城市......仅30年的时间,个人电脑普及到全球各地,个人电脑不仅开创了科技时代,也开创了一个席卷全球知识浪潮。

--------------------------------------------------------------------------
更多文章,延伸阅读:

台式机:

融合时代我为王!AMD A系列最强APU首测
http://diy.pconline.com.cn/cpu/reviews/1106/2455364.html

再次改变一切!Intel第2代i3/i5/i7首测
http://diy.pconline.com.cn/cpu/reviews/1012/2290781.html

笔记本:

与独显说再见 笔记本二代i3/i5/i7全国首测
http://notebook.pconline.com.cn/testing/contrast/1101/2312909.html

异构计算初次对撞 AMD处理器A6 VS A8首测
http://notebook.pconline.com.cn/testing/contrast/1107/2462749.html

平板电脑:

风起云涌 与iPad 2比肩的平板电脑推荐
http://pad.pconline.com.cn/guide/1103/2361280.html

--------------------------------------------------------------------------

 

翻页快捷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