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讲堂———清代皇室家谱如何落户沈阳(图)

 卓尔爸爸 2011-08-20
大讲堂———清代皇室家谱如何落户沈阳(图)
http://news.   2007-01-16 10:32:34  东北新闻网

 

  其次,在外观上,玉牒装帧华丽,卷帙浩繁,书体巨大,装订绝妙,满汉两种文本,书法隽秀,成为谱牒中的极品。清代玉牒以中国传统的绫子装裱封面,内用极为考究的宣纸书写。宗室玉牒封面为黄色,觉罗玉牒封面为红色,以示区别,每册外还用大块同色夹层绫子包袱皮严密包裹。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1060册玉牒,满文本528册、汉文本532册,每册大小不一,每册厚度亦不一样,最厚的一册达85厘米、重90公斤,也是世界上最大部头的族谱。如果你想研究和了解清朝皇室人口的繁衍、宫廷历史、典章制度、谱牒文化及满汉文字等的话,不妨就去接近它。

  玉牒为何放在盛京

  清代玉牒的纂修是在清代政治文化中心的都城北京进行的,北京距盛京(沈阳)1500里,路程遥远,铁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由此至彼还需10余个小时,在靠牛马骡车运输的时代,所要耗费的时日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清玉牒为何、何时、如何运到盛京的呢?

  一开始,玉牒修竣后缮写3部,分藏于北京的皇史宬、宗人府和礼部。由于盛京被统治者敬为“陪都”,清王朝是从这里发迹的,地位相当于明朝的南京,像玉牒这么重要的文献放在老家保管是比较令人放心的。

  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十四日玉牒馆奏请皇帝批准,把顺治十八年(1662年)以来纂修的9份玉牒,一并送盛京保存,以垂永远,成为定例。礼部随之行文盛京内务府,告知顺治十八年以来所修9份玉牒的规格尺寸,准备送往盛京储存。为此,盛京内务府在故宫开始动工修建敬典阁,即位于故宫凤凰楼高台宫区东、西所北部的一个二层阁楼。6年后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10次玉牒纂修完竣,所有前10次纂修的玉牒与《实录》、《圣训》才被一同运至盛京。除了玉牒之外,这《实录》和《圣训》也不是等闲之物,前一个是皇帝的活动记录,后一个是皇帝的语录。研究清代历史的人,都离不开这三部典籍。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玉牒改为缮写两部,分藏于北京皇史宬和盛京敬典阁,成为定例,一直施行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对玉牒的运送异常重视,乾隆二十五年,宗人府、礼部等禀承皇帝谕旨拟订了玉牒恭送仪制,并载入《大清会典》,成为定例,明令严格施行,并在以后的运送过程中不断完善,因此形成了一套隆重而繁琐的运送、“尊藏”礼仪。

  用骡车隆重运至盛京

  玉牒贵为天潢谱系、皇权尊崇之圣物,它的运送、尊藏、挪移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行动。这就决定了清代玉牒运送方式的复杂、隆重和繁琐。玉牒修竣后,首先选择雨水较少的秋冬季节送往盛京,由清政府管理气象、历法的官员“钦天监”择选良辰吉时起程,还需派一择吉官随同前往以应不时之需。首先在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穿着朝服的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大礼,满汉文武官员也须盛装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

  一开始从北京运送玉牒到盛京是由朝阳门出发经烟郊、兴隆寺、天台山、深河等站至山海关。这时,北京派出的官员至山海关交接后即行撤回,盛京将军派副都统率领满洲官兵等护送玉牒经前屯卫、文桥、广宁等站到盛京,玉牒经过时,各地方文武官员,都必须穿着朝服出城跪迎跪送,最后到达盛京故宫在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因为每次重修玉牒的时候,都要把新生人口添加进去,这样玉牒就越修越厚。道光朝以前的清代玉牒开本较大,规格为90厘米×45厘米,咸丰朝以后所修玉牒开本则较小,规格为54厘米×31厘米,厚度由1厘米至85厘米不等。体积大且重,运送很是不易。前26次所纂修的玉牒送往盛京“尊藏”,靠的是驿站骡车拉运,每次驿站骡车昼行夜宿,需耗时20余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