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互补充

 易孜 2011-08-20
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将教育的方针、功能和地位阐释得一清二楚。

  孔子曰:“治于道、聚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追求真理、修德为民、以人为本、各种才能都要具备。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教育平等”,不论何人在教育问题上都应当一视同仁对待。“因材施教”,强调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培养。“和而不同”,在教育问题上各种学术流派都应该存在。“君子不器”,器是指“器械”,即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不能只是懂得一些技能,需做到“治于道、聚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懂得天下大事。懂得社会发展、经济运营的根本规律,不能把大学变成职业训练的场所。当代一位大科学家曾经说过,“专业教育职能把人变成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应该教导学生在学习这方面充满热情”。现在很多急功近利的教育家,距离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差甚远。

  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即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同时孔子倡导“每时问”,要求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书本。

  传统教育思想中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要抱着诚实的态度。“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这既是教育的态度,也是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后生可畏”,将希望寄托与青年人,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未来的事业。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逊色于西方的思想,而是和西方思想相互补充,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的第一位,被认为是开创人类理性认识的世界第一人,而我们的国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鄙视孔子!

  我们很多学科都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和西方的思想以及实践中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