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是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但是,选择应该是符合自己的选择,个性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个性,不可能是任意为之的。 经典例题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同意。理由:删掉最后一节,不影响情节结构,也不影响主旨的表达,反而显得更含蓄,耐人寻味。(3分)因为上节写道,禅师说完话之后,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这些都说明,禅师的话给了画家很大震撼,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经凸现。(分析3分)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理由:这个结尾作用有二,一是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3分)二是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胸怀宽阔,看别人也就高大。没有结尾的话,这个意思就体现不充分。(分析3分)(观点3分,分析3分) 答题技巧【有观点﹢有分析】 一、探究题的观点来源,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唯一型 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如:本文将苦难看作积极的因素,认为苦难涉及到人的灵魂与尊严,能有效提高一个人的人格;反过来说,是不是一个人没有经过苦难,他的人生便没有价值。针对上面两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选一型 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如:塔利班频频绑架,说明它实力增强了还是变弱了,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融合型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如: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如报道所反映的,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请以北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再如: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人认为天赋是关键,有人则认为后天的影响更重要。请以邓肯为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天赋和后天的影响都十分重要。 (观点)(1分)邓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舞之母”,不仅因为她具有非凡的舞蹈天赋—— 六岁自创舞蹈,开办舞蹈学校,且大受欢迎, (2分)而且环境对她的影响也十分重要——自由、不受拘束的家庭,培养了她追求本真、自由的个性(或“受母亲叛逆性格的影响,使她敢于挑战传统的舞蹈形式”;或“从小受母亲的艺术熏陶”),促使她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3分) 4、自创型 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比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 (1)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 (2)我认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尽情发挥,成为专才,对人类会有更大的贡献。 (3)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我认为“通才”是不可取的,这将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结 探究题突出选择,选择产生观点,必须形成和确立自己的观点,但选择应是符合常理和符合自己的选择。上面列出了四种观点来源类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等。 二、有分析 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的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 1、文本+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此类题目,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在阐述观点时要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如: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观点)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二,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分析):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文本) 2、事例+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事例一般有两种要求形式,一是生活实际事例,二是一般事例。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如: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案:我认为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们打开视野,发挥自已的才能,从而将事情做得更好。(观点)中国历史上的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法绘画,又晓诗词文赋,是一个艺术通才,他打破了艺术界限,互相借鉴技巧,创作出许多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佳作。(事例) 3、理论+观点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如:《道士塔》中,被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吗?有的学者指出余秋雨的散文往往脱离了史实而用小说的方法来任意虚构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的?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我认同作者这种虚构的写作手法。诚然,文章中惟妙惟肖描写出来的人物行为和事件,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想象成分,并非现实的直接再现。艺术来源生活,但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不可能等同于生活现实,相反,运用虚构写作,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真实,更能反映事件的本质。(运用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等写作理论) 答题点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