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剧创作(一)

 東方不敗 2011-08-20

电视剧的编剧,是一部电视剧的最早发起人。

在动笔写作之前,作者必须做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工作。

所谓准备工作,分为三大类:一是长期的储备,二是近期构思,三是临时补充。 

(一)长期储备

1、生活经验的积累。一个剧作者,需要具备尽可能丰富的百科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日常生活百科,越杂越好。剧中的任何一处外行话都必然导致内行观众的反感。观众的欣赏水平不可能一致,许多观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是偏偏精通作者作品中描写的某个部分——

比如,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一弯尖尖朝下的月亮,三年级的小学生会大叫:“奇怪呀!月亮的尖尖怎么会朝下指啊?”

比如,电视画面中展现出一片蓝天,天上整齐地排列着鱼鳞般的云块,看电视的老农会笑眯眯地告诉孙子:“告诉你呀,一会儿准得下雨,要不就是刮大风。”可是小孙子等了半天,既不下雨也没刮风。老农奇怪了:“不对呀——明明是‘天上鱼鳞斑,不雨也风颠’的嘛……”

比如,电视画面:“秦”旗猎猎,战马驰骋,刀枪掠过,血肉横飞……电视画外音:秦始皇铁蹄所至……历史教师“啪”地关掉电视,气道:“胡扯八道!秦时期,马鞍和马蹄铁都还没发明呢,哪来的什么铁蹄?”

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经常会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看出破绽的观众会毫不客气地换个频道,甚至到处进行宣传,“什么破电视剧啊,连这种最起码的东西都搞不懂!”

这种储备,几乎从作者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进行了,而且它们将持续一辈子。

没有这样的储备,或者储备不够丰富,你根本就不可能想象自己要当一个剧作家。 

2、电视剧写作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储备。

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将要重点学习的内容(略)。 

电视剧的作者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业务知识? 

一、文字叙述的能力——作者必须有能力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内容,以文字描述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里,所谓的“文字描述”,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描述,剧作者所描述的一切,将在不久的将来,由电视导演全部转变成画面或声音。所以——

二、判断所有的文字能否转变成画面或声音的能力——如果你写出来的内容无法转换成画面或声音,那还不如不写。如心理描写,“他觉得……他感到……”,如比喻,“就像是……”,如对嗅觉和味觉的描写等。

很多小说、散文、诗歌的文字表述手法,是不适用于电视剧的。可以设想一下,李白的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迴川”,陆游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如此诗句,再怎么有气势,再怎么凄婉,放在电视剧里也不好处理;有一部写厨师的电视剧,厨师的作品(菜)讲究“色、香、味”,但电视屏幕却不具备表现“香”和“味”的功能(作者选题先天不足),于是香港的导演便拿别的因素来凑数——武功!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菜刀、锅铲、铁勺舞得观众眼花缭乱,好看,可是它跟菜的味道有关系么?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中有一段著名的心理描写:钱塘江大桥上,满载乘客的列车呼啸而来,守桥战士欧阳海突然发现铁轨上横卧着一根粗大的树干,一场重大的灾难即将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英雄冲了上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作者的笔锋突然一转,“此时此刻,欧阳海想到了什么?”一段长达三页(或七页?)的心理描写,令读者心潮激荡!试想一下,电视剧能这么大段大段地表现么?

三、制造一个主悬念,以及不断制造小悬念的能力——抓住观众

悬念有很多种,从结构上分,有主悬念和小悬念以及更小的悬念;从内容上分,有情节类悬念、情感类悬念、命运类悬念等。小悬念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解开,不断地再产生,再解开,直至主悬念有了结果,全剧结束。

《九三年》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故事一开始便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气氛——某军舰奉命秘密护送一位神秘的将军渡过海峡,途中遭遇暴风雨,舰上一门重炮没固定好,在舱内滚动起来,压死压伤许多水兵,还险些撞穿船底!管炮的水兵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了事故,避免了沉船的灾难。这时候,神秘的将军出现了,他做出两个决定:一、授予管炮的水兵一枚铁十字勋章,以表彰他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二、但管炮的水兵没有管好自己的炮,因为失职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立即处死!管炮的水兵有个兄弟也在这军舰上当水兵,他发誓一定要为哥哥报仇!于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紧张故事造成了一个重要的悬念,将军的生死;一个悬念又引发了许多个悬念,因为将军的生死与大革命的的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发生什么?观众能不看下去么?

一对年轻人热恋了,爱情是美丽的。但是双方的父母都不同意……等父母们无可奈何地同意了,突然出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第三者”,她以极大的优势向男主角发起进攻,男主角开始动摇……女主角在痛苦中得到了另一位男青年的安慰……原来的爱情出现了危机……一个无限美好的前景,不断地受到干扰,那干扰强大而又不间断……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持续地紧扣住观众的心。

四、表现人物个性的能力——没有个性的人物很难抓住观众

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很多,可以在重大事件或生死关头表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男主角李侠,敌人已经冲进来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的头,他却临危不惧,抓紧最后几秒钟,沉着冷静地发完最后的电文;如《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贼性难改,临被绞死之前还“顺手”偷走了刽子手插在上衣口袋里的小银勺……;人物个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荷花灯》里善良而又吝啬的老头,面对可怜的乞丐,犹豫了半晌,决定给一分钱,他磨磨蹭蹭地抠出一枚两分钱的硬币,递到乞丐面前,却突然缩回手说,“你得先找我一分钱……”

五、把握“特殊”的能力——将剧本中发生的事件放在特殊的环境中表现,赋予剧中人物以独特的、无可替代的身份,从而产生特殊的、令人忍不住要高度关注的矛盾冲突。所有的“特殊”加在一起,却成了最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题材!为什么?可以看一个例子——

世纪之交,韩国出了个轰动一时的影片《JSA安全地带》。

“JSA”,“Joint Security Area” 的缩写。“Joint”,接头,结合部;“Security”,安全,防御;“Area”地带。(播放影片节选,介绍实地环境)

特殊的时代背景——朝鲜分裂了半个世纪,始终处于敌对状态;1993年有所缓和,南朝鲜政府放松了南北问题的宣传控制,“统一”的呼声自然进入影视界;2000年前后,核问题爆发,时局再度紧张,南韩的宣传控制却没有紧跟得上。此时此刻,《JSA安全地带》代表了朝鲜人民共同的统一的呼声,一经公演,票房惊人。

特殊的地点——三八线的两边。按照战争的规律,敌对双方划地为界,“楚河汉界”各守一边,其结合部总会产生一个无人地带,军事上叫做“安全地带”(JSA)。安全地带属于军事区,地雷密布,极其危险,平民禁入,由双方的巡逻兵各自巡查自己的一边。南北朝鲜的“三八线”尤为特殊,七间“谈判室”完好地保存至今,竟然成了举世无双的“旅游风景区”。但是,游客如云的风景区背后却隐藏着重重杀机!

特殊的人物关系——敌对双方守卫边界的军人,同一个的祖先,同一种的语言,每天脸对脸地站着,相互瞪着眼睛板着脸看着对方,没有任何交流,没有任何表情,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唯有他们这样难有接触机会的人,才会有接触的机会,才可能产生剧中的纠葛,换任何其他人都没有半点可能。

特殊的事件——南朝鲜军人夜间巡逻,无意间闯过“三八线”,并踏上了地雷,被北朝鲜军人救了——敌对的军人之间产生了真诚的友谊,变成了真挚的朋友。

如此的友谊是最珍贵的,最稀有的,也是最脆弱的;但是这样的友谊却代表了朝鲜民族南北两侧的一个共同愿望。这样的愿望能实现么?不能,至少在短期内不能。

于是,产生了一个必然的结局——悲剧!

悲剧是——把最珍贵,最美好,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剧中主人公之死,宣示了一件事实——谁敢越雷池一步(南北两方的个人建立私交都得付出生命的代价),再美好再强烈的统一的意愿都将毁灭!这不是朝鲜民族最大的悲剧又是什么?

于是,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点、特殊的人物发生了特殊的事件,一连串的“特殊”构成了强烈的震撼,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六、创新的能力

有一部电影叫做《疾走罗拉》……(另行安排专门时间播放全片,分析之。重点介绍其结构上的创新) 

顺便说几句关于积累的话题:

如果你写历史剧,你得掌握丰富的相关的历史知识。有许多方面,特别是细节方面,甚至要高于专业学者。

如果你写武打片,你得熟悉武术的基本知识,懂得针灸、穴位等(我读过一本武侠小说,其中一位点穴高手“一指点中了对方左臂上的环跳穴”——环跳穴明明在屁股上嘛!如此笑话,只须一个,便足够造成你的全面失败了——观众或读着对你根本就没有兴趣了,不看你了!)。

如果你写侦破片,你得读透《逻辑学》,透到什么程度?——融化到血液中,融化到你所描写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无论你写什么剧本,你都得尽可能多地学习自然科学,学习百科知识。 

为了剧本的成功,编剧必须具备相当的导演知识——剧本的重点处得出现“导演提示”,提前和导演沟通。否则事后你就别埋怨说:“不对啊,我要的不是这个样子!” 

(二)近期构思

创作剧本的开始,往往是由作者的一个灵感引发。当然也有“任务型”的……

灵感出自何方?灵感是积累的儿子,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闪电,灵感扎根于实践。

积累越丰富,灵感的迸发便越频繁。

关于剧本的构思,我们将在以后专门介绍。 

(三)临时补充——“查资料”和“体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创作一个剧本,必须具备对剧中的一切细节的知识积累,否则,就需要做一件事——学习,即临时补充。

当你得到一个绝妙的灵感,完成了一个诱人的构思,决定写一部精彩的电视剧的时候,你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读书,学习,查找和剧本有关的一切资料,临阵擦枪。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剧本,它也将包括数不清的内容,没有人可以同时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因此必须临时补充。

临时补充是针对长期储备而言的,针对作者即将创作的剧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无论过去的积累有多么丰富,谁都不敢说自己面面俱到,什么都了如指掌。

作者在确定了自己要写一部什么样的电视剧之后,必须进一步丰富和把握这个电视剧所涉及的一切。如时代背景,如自然环境,如人文环境,如剧中所有人物的行业知识等。

有的作者在动笔之前往往会说,“我得先花两个月,查点资料。”或者说,“我得到那个地方跑一趟,住上几天,顺便翻翻地方志。不去亲眼看看,怕是吃不准。”

临时补充也是针对作者已有的构思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指向性极强——只针对这一个剧本。临时补充的内容可以具体到不超出剧本的构思范围。

假如你在写一个反映建筑工人生活的剧本,你至少得清楚:建筑队有哪些工种?木工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干些什么?钢筋工的常用工具是什么?钢筋混凝土几个字怎么写(这是一个合成字,字典上没有)?水泥的标号是什么意思?打桩机的动力有多大?技术工种和壮工之间的关系如何?工长和工程师谁说了算?以上种种知识,并不是每个作者都早已全部具备了的,即使你以前当过建筑工人或工程师,你也不可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建筑队方方面面的一切,这就十分需要临时补充了,不补充你就写不像,写不像就没人采用你的剧本——写了也是白写!

假如你在写一个关于科学技术题材的剧本,很难想象你是一个科盲,尽管你平日很注意积累科技知识,但具体到某一个项目时你还得再学习——比如你写一个气象站,你能不学着看懂云图?你能不去搜集跟气象有关的农谚?你甚至会想办法去了解中国的天气预报史——因为说不定剧本里用的上呢。

我的一位朋友写完电视连续剧《刘铭传》之后,非常自豪地对我说:“那个时期的台湾,不论是大大小小的战争、经济、民俗,还是修造铁路、建设工厂,通讯设施,甚至连当时的圣旨、奏章,我都已经熟透了!”称他为清代台湾问题专家,毫不过分。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龙卷风》,我敢断言,这部电影的编剧在完成这个剧本的时候,他一定已经是一位龙卷风的专家了。

每写一部戏,就意味着作者进行了一次“恶补”;“临时补充”的任务圆满完成之后,“补充”的性质便发生了变化——它转变成了“长期储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者进行下一次创作的时候,“临时补充”再次展开,之后继续充实“长期储备”的仓库。越是作品多的作者,其仓库就越充盈,有了若干个“赛专家”的学问储备,受到信任的程度自然越高;“学问”有一个特点叫“举一反三”,积累越丰富,接受能力就越强;越写越积累,越积累越省力……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剧作家的名气越大,请你写本子的人便越多,你的补充和储备也就越来越丰富,“名气”成了一件十分有用的学习工具,依靠它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机会。如果所有的有名气的作者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名气二字,我们的剧作天地将更加广阔;但是当前来看,名气的副作用显然更大,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