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史乱弹]扒一扒史上巨贪的那点事:《和珅贪婪笔记》

 未夕老师 2011-08-2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风流人物都随着滚滚的历史洪流流走了。我们站在历史的岸边,不是对清官对伟大的历史人物顶礼膜拜,也不是对贪官,对卑劣的历史人物咬牙切齿,我们要做的是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要借鉴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正确评价一个人,对和珅也应如此。

  和珅是一个传奇。乾隆年间和珅登上政治舞台,他像一头凶猛的恶狼,贪婪地追求着巨大的权利和无限的金钱,演绎了自己的最精彩、最华丽,同时也是最贪婪,最狡猾的人生篇章。
  
  权力和金钱成了和珅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标。为了得到权力,他处心积虑,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皇帝,不惜一切地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讨得了乾隆的欢心,以罕见的速度一路攀升,终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几乎掌握过大清王朝所有有实权的职位,国家的人事权、财权、军权、文化教育大权、民族事务及外交大权都直接控制在他的手中,以至于朝鲜使者和英国使者都把他当成二皇帝。
  
  对于金钱,和珅更是显示出了绝无仅有的贪婪,他对金钱的执著几乎是变态的。他被嘉庆帝查抄时的财产,据史学家考证,相当于乾隆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据野史传说,相当于他执政二十年间整个大清帝国财政收入总和的一半还要多,堪称当时的世界首富。
  
  纵观和珅的一生,他从未对自己说立下的志向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也可以说得上是矢志不渝了。也许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因为欲望的驱使而更容易持守,但和珅为实现目标所作的种种努力与忍耐、付出的种种艰辛,处心积虑,使出种种手段,思虑之深,心思之密,对我们或许不无教益。
  
  从一个皇家仪仗队的成员,直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身上必有着过人之处。他做过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可谓才华横溢;他主管过天下钱粮,可谓经营有道;他一路青云直上,深得乾隆宠信,可谓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在和珅身上所体现出的处世智慧和经营之道,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曲意逢迎、阿谀谄媚自然是和珅后来少不了的法宝,但是,倘若没有真才实学的积淀,他也不能在以后博得乾隆的信任。在残酷的封建官场上,你生存的手段不高明,你行动的速度不快,你思考的头脑不强,岂能将国家大权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和珅的性格中,包含着圆滑世故、不露锋芒、坚韧不拔、精明干练等特点。和珅做人的城府很深,处世的功夫很硬,说话很有分寸,做事很有心计,一言一行,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上,能够轻松地躲过明枪暗箭,能屈能伸,进退自如。
  和珅洞察人性,懂得识人、择人、用人的技巧,精通管人、防人、治人的方法,并巧妙加以引导和利用,从而在他身边聚集一批有才能的人。和珅又熟知官场,使他屡次面临危机,总是屹立不倒,成为乾隆朝的长胜将军。和珅老谋深算、工于心计,有过人的办事本领。
  
  和珅谜一样的一生,充满了数不清的传奇和故事。他洞悉人性弱点,游弋于正邪之间的处世之道,以及官场经营智慧,将是人们永远追寻的话题。


回复 
  第一章出人头地,立志要早
  
  ——和珅的家世与运气
  
  和珅,字致斋,满州正红旗人。将门之后,幼年丧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贫寒,继母乖戾。少年和珅为求学,为生计四处奔走求贷,形同乞丐。面对的只是贫寒和屈辱,而没有一点人间的温暖。但这一切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性格刚强,与弟弟和琳互助互勉,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己人生的制高点。
  
  和珅是成安宫官学校里最勤奋的学生。他不仅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掌握了满、汉、蒙、藏等四种语言。他知道,在大清朝里,最有权力的应该是乾隆皇帝了,于是决定从揣摩乾隆的诗文着手,从诗文中分析乾隆的秉性与喜好。
  
  和珅本来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不长时间,他就把乾隆所有诗文背熟了。咸安宫官学里的学生都是骄横的八旗子弟,和珅在他们身上试验自己的涵乔和忍耐力;还在那些教习面前检验自己的洞察力与献媚讨好的手段和能力,为将来有一天接近皇上做准备。
  
  纵观和珅的一生,他一介贫寒书生,久经磨难,对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却从未放弃过。他所走的每一步路都要经过周密计划,从不蛮干。他在年少时就显露出做事工于算计的过人之处。善于反思的他在做事为人中更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以至于他在以后的运筹帷幄中很少出错。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8 09:26:13 
回复 
  和珅家族的出身
  
  根据《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记载,和珅的直系先祖叫噶哈察鸾,其旗籍属于满洲“正红旗”。噶哈察鸾的后代中有个叫尼雅哈纳的,由闲散兵丁随清军入关并征伐山东。
  
  由于攻打河间府时首先登上城墙,因而被赐“巴图鲁”(勇士)称号,并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正三品)。后经世代沿袭,尼雅哈纳的四世孙常保袭此职,由于常保堂叔阿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所以常保被特赐为一等云骑尉。到乾隆之时,常保出任福建都统。他死后由其长子善保(即和珅)承袭其职。
  
  和珅是其满语名字的音译,汉语意思是“三纲之纲”。和珅的乳名叫善保,字致斋,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们的家族在顺治元年(1644年)与其他八旗军民一起入关,进入京师(今北京)后,便按照当时的规制:汉人全部迁出内城,其房屋由八旗军民居住;又按“旗分制”的规定,八旗军民严格按照旗分不同划分住处。特别是在清朝前期,京师的内城设有按满洲、蒙古、汉军等旗籍划分的24都统衙门,各旗分别有自己的驻防领地和固定教场、学校等设施。至于各旗人员的家居住处,也是按旗分不同,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
  
  一般说来,这一规定从清初至清末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的具体规定如下。
  
  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清皇族属于此旗),正黄旗居德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以上三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以上五旗为“下五旗”)。
  
  据清史档案与和珅的《嘉乐堂诗集》的“诗注”记载,他家隶属于满洲正红旗二甲喇,其原来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门内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即今“西四头条”)的东头、著名古刹“广济寺”(今中国佛教协会驻地)后面,离该寺不到一箭射程的地方。
  
  和珅与其弟和琳都出生在这里,一直共同居住到他家的旗籍被抬入正黄旗,才迁至到正黄旗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大宅第,也就是现在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关于和珅的出身,很多人认为他出身“低微”、“贫贱”,甚至有人说他家出身“包衣”(满语,汉语意思为:家里供使用的“奴仆”、“用人”等)。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了国际上对和珅的认识。例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他的回忆录《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就写道:“皇帝之首相,即和中堂,其人乃一鞑靼,出身颇微,然很具有才具。”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8 09:30:54 
回复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常保去世,20岁的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此时,这一职位已经在他家承袭了五代。虽然这是一个世袭的功名,但是国家承平日久,官职不像当年那么难以获得,所以,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到乾隆时期已是一个很一般的职位。
  
  但常保所任的福建副都统一衔,却是有职有权的高级武官,这个官职在清朝属于正三品,和现在的“中将”职位相当。并且后来皇帝又赏给了他家一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这在当时众多的八旗军民中,并不是人人都可得到的。
  
  另外,和珅的生母是河道总督嘉谟的女儿,继母系吏部尚书伍弥泰之女,这些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哪家达官贵人肯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呢?如此和珅的“出身低微”又从何说起?
  另外,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予三等侍卫,挑补黏竿处”。黏竿处是大众的通用称呼,它的官称是“上(尚)虞备用处”。
  
  这个部门通常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出行事宜。每当皇帝出行时,服侍在皇帝的乘舆(轿)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俗称叫“打执事”的。另外有“司库一员(由内务府委派),掌黏竿、钓竿及一切用具。”
  
  人们通常说,和珅曾在銮仪卫当差,做过“拜唐阿”(满语,亦称“柏唐阿”;汉译为“听差的”、“执事人”),是给皇帝抬轿子的,言外之意认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微”,但由此便得出和珅出身“低微”的结论,未免有些轻率。其实“拜唐阿”一职就是“上虞备用处”辖下的属官,是清朝一个低级别的武官官职。
  
  清礼亲王昭连在《啸亭杂录》中对此做了细致的描述:“定制,选八旗大员子弟中的捐捷者为执事人,司上巡狩时扶舆、擎盖、捕鱼、罢雀之事,名曰‘上虞备用处’。盖以少年血气偾张,故令习劳勚,以备他日于城侍卫之选。实有类汉代羽林制也,而精锐过之,盖善于宠驭近侍之制也。”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能够当上“上虞备用处”的“拜唐阿”,不但不意味着和珅的社会地位“卑贱”、“低微”,反而证明了他是“八旗大员”的优秀子弟,是皇帝从众多旗人青少年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负责在自己身边听差,借以对他们经常进行各种熏陶和锤炼,日后定会有大用。俗话说,皇帝身边无小官。所以,和珅虽然不是出身显贵之家,但毕竟也是生在满洲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中上层武官家庭,并非出身贫寒之家。
  

作者:小小王八眼 回复日期:2011-08-08 10:01:05 
回复 
  呵呵,期待ing!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8 11:22:08 
回复 
  出人头地需要胆子大
  
  和珅出生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的满洲正红旗居住区,一户钮祜禄氏人家。等到和珅四岁的时候,家里又多一个小弟弟和琳。和珅也也开始跟私塾老师读书了。
  
  这天,教私塾的老先生给他讲了一个李权小时候的事儿,让和珅一直记在心里。老师讲到:
  
  “李公出生在明代万历年间,小时候也上私塾,长大了考中武举,后来封疆镇守辽阳,大败入侵的敌兵,被皇上封为兵部左侍郎。他一生的成功都跟他胆子大有关。常言道‘一分胆气,一分天意,一分官职’。意思就是说人只要有一分胆气,就占着一分天意,就能有一分官职,胆气越大,官职越高。李督堂少有大志,更兼胆气过人,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李松童年时就读书很刻苦。他在城里读书,每天晚上都到很晚才回家,他家离城里还有很长一段路。有两个小鬼,每天看着这个叫李松的小孩很晚才从小路上走过,想试试李松的胆量到底有多大。”
  
  “一天晚上,李松走到半路憋不住了,跑到茅坑拉屎。两个小鬼也跟了进去,小鬼故意拿袖子遮住脸面,露出一对绿色的小眼睛一闪一闪的。李松瞅了瞅小鬼,觉得他俩的样子很奇怪,伸手就把小鬼捂在脸上的袖子扯了下来,神情专注地看着他们。只见小鬼青面僚牙,吐着长长的红舌头,头发又乱又 ,样子十分吓人。李松没有被他们的样子吓住,却笑了笑,用手摸着一个小鬼的脑袋说:‘小鬼小鬼你好大个头啊!’这下子倒小鬼吓了一跳,小鬼回答说:‘李松李松你好大个胆啊!’小鬼很佩服李松的胆量,以后每天打着灯笼送他回家。”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8 13:08:31 
回复 
  “还有一个下雪天,李松捏了个雪球,走近城隍庙去玩。他把雪球放在城隍爷的供桌上,说道:‘劳烦城隍替我看着,如果雪球不见了,可别怪我不客报,我要揪下你的脑袋当球玩。’他说完之后就到别处玩耍去了,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城隍爷给他看了一个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城隍爷再也看不住了,便在一天夜里,给李松的老师托梦,求他告诉李松,要他到城隍庙里取他的雪球,不然城隍爷的脑袋就要不保。”
  
  第二天早上,李松到学堂上课时,老师问他,到城隍庙里玩过没有,李松早把一时的玩笑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摇摇头。
  
  老师道:‘你再想想,城隍庙里的雪球是怎么回事?’老师这么一提,李松忽地想起来,说:‘去年冬天,学生去城隍庙玩过一次,正好天降大雪,便随手捏了个雪球,放在供桌上,让城隍爷给我看着。’老师说:‘你赶快反雪球取回来吧!这么热的天儿,城隍爷实在给你看不住了。’他一路小跑进了庙门,果然见供桌上尚有一片水渍和杏核大小的一块雪球,李松冲城隍爷的神胎扮了个鬼脸,顽皮地说:“‘区区小事,何必如此当真。’说着就伸手去摸,正好一阵清风吹来,雪球化作一团雾气给刮走了。”
  
  和珅听得入迷极了,他想:“胆子大了真好,连鬼都害怕胆子大的人。”老先生清了清嗓子,接着说:
  
  “李督堂少年苦读,终成大器。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至于小鬼打灯笼和城隍爷的故事,都是后人为这位大人物加上去的,自不足信。小孩子应该多几分胆气,胆气并非指血气之勇,匹夫之怒,而是读尽天下书后在心里面形成的一种度量,有此度量才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惊天地,泣鬼神。纵横天下,无人能伤,无人能敌。”
  
  老先生的话深深打到了小和珅的心坎里,那就是,人要有胆量才能做官,胆量越大官就越做得大。这个故事给小小的和珅很多启示。
  

作者:奈何桥上鬼 回复日期:2011-08-08 13:23:17 
回复 
  哈哈 故事很好玩 楼主加油!!!

作者:黛眉妨 回复日期:2011-08-08 13:28:12 
回复 
  就知道和珅贪,其他的还真不了解。

作者:小女子不懂事 回复日期:2011-08-08 13:38:29 
回复 
  和珅 !!!!!!!!

作者:每嗰仕 回复日期:2011-08-08 13:50:00 
回复 
  支持楼主,继续更新!

作者:妖翼天使泼 回复日期:2011-08-08 13:55:18 
回复 
  搂主辛苦,继续……

作者:烟雨江畔弥 回复日期:2011-08-08 13:59:04 
回复 
  不错 很好看呦!

作者:停止止途 回复日期:2011-08-08 14:03:57 
回复 
  期待...........

作者:蝴蝶飞飞潭 回复日期:2011-08-08 14:35:40 
回复 
  唉 又没有了 等待

作者:人不如动物 回复日期:2011-08-08 14:40:20 
回复 
  眼巴巴等更新

作者:天生就不怕死 回复日期:2011-08-08 14:43:54 
回复 
  楼主加油哦,早点休息,明天多多更新呀~~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8 14:49:23 
回复 
  察言观色取悦于人
  
  和珅的妈妈生了和琳以后,身体逐渐不行了,没过多久就死去了。父亲常保回到家里料理后事以后,想到他常年在外地任职,不能照顾两个孩子,于是急忙着手为孩子娶了继母。之后不久,又到外地走马上行了。和珅和比他小三岁的弟弟眼巴巴地看着父亲离开家门。
  
  尽管和珅和弟弟和琳从小乖巧懂事,可是,无论他们怎样去做,也得不到性格乖戾的继母的好感。继母对待他们还没有家里那条小狗好,正眼都不看他们一眼。每次看继母对那只小狗亲昵呵护的样子,和珅兄弟我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羡慕极了。随着和珅的一天一天长大,和珅学会了思考,通过他的努力,这种局面居然被和珅缓和一些。
  
  这天,和珅的继母将饭菜摆好,招呼七岁的和珅和弟弟与私塾老师在一起吃饭。私塾老师是个旧文人,平日里喜欢吟诗作对和人物给画,和珅的启蒙教育就是从他那里得到的。老师夹了一口炒鸡蛋,送到嘴里,皱了皱眉,顺口说道:“鸡蛋无盐真淡蛋。”小和珅正在夹一条很长的猪肠,正端详着觉得难以下咽,于是接着老师的话语说道:“猪肠未切好长肠。”老师对和珅露出赞赏的神情。和珅的继母听到二人的对联,认为他们正在嘲弄自己,她脸色一变,碗筷往桌子一摔,狠狠地瞪了和珅和老师一眼,转身走了。
  
  私塾老师见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很害怕,神色也变得慌张起来,担心自己的言语得罪了女主人,讲好的教课费恐怕不保。看到老师的表情,善解人意的和珅问老师招招手,让他附耳过来,悄悄地他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我最了解我的继母,我们必须……”老师边听边点头,笑容终于回到他的脸上。
  

作者:好一朵苦菜花 回复日期:2011-08-08 14:49:26 
回复 
  楼主,加油哦!

作者:五九年会计 回复日期:2011-08-08 14:52:48 
回复 
  吼一下,不错不错

作者:色人牛牛 回复日期:2011-08-08 14:57:31 
回复 
  支持,很精彩

作者:专业播种 回复日期:2011-08-08 15:04:12 
回复 
  想像力丰富,好看,做个记号~

作者:meiguishetuan 回复日期:2011-08-08 15:09:50 
回复 
  不得不说:好看哈.等待更新......

作者:婴儿88 回复日期:2011-08-08 15:15:55 
回复 
  太好看罗~~~记号一个先

作者:脚可臭了 回复日期:2011-08-08 15:20:43 
回复 
  不错,留个记号

作者:aidaleba 回复日期:2011-08-08 15:25:07 
回复 
  加油加油.. 我也做个记号...

作者:给大爷拜年 回复日期:2011-08-08 15:29:23 
回复 
  强烈顶~~~~~

作者:bcj233 回复日期:2011-08-08 15:34:06 
回复 
  不错。和珅那是俺们滴“偶像”。。
  
  

作者:西北人最好 回复日期:2011-08-08 15:34:06 
回复 
  很好看啊,我期待中…………

作者:DZTDZTYY 回复日期:2011-08-08 15:40:29 
回复 
  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啊

作者:铁血的青春 回复日期:2011-08-08 15:42:18 
回复 
  好贴,留名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就是小罗 回复日期:2011-08-08 15:44:52 
回复 
  什么时候还来更新呀

作者:魔女小不拉 回复日期:2011-08-08 15:49:36 
回复 
  做记号,等楼主,楼主,上面的少了点吧

作者:wee1112 回复日期:2011-08-08 15:53:53 
回复 
  天涯自由讨论弘文馆超级交流群166178323欢迎加入

作者:chigexigua 回复日期:2011-08-08 15:54:45 
回复 
  点支烟继续关注.等你了LZ!

作者:理智是原则秘 回复日期:2011-08-08 15:59:07 
回复 
  快快更新啊.~~~~~~~~~~~~~~~~~~~~~~~~~~~~~

作者:已佚之狐 回复日期:2011-08-08 16:27:57 
回复 
  3

作者:每嗰咨 回复日期:2011-08-08 16:40:04 
回复 
  挺精彩的,顶你一下!!

作者:过客而已粗 回复日期:2011-08-08 16:46:49 
回复 
  我又来报道啦!!!有更新了没有呀??

作者:萍萍菩 回复日期:2011-08-08 16:51:16 
回复 
  怎么没有了呀,看得正起劲的时候没有了,我~~~~~~~~~~~

作者:爱情醒了脊 回复日期:2011-08-08 16:56:12 
回复 
  占个位置慢慢看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8 16:58:25 
回复 
  一天,和珅把老师领到继母面前,说:“老师最善于画人物肖像,所画之像几乎和本人无二,母亲整天为我和小弟操劳,青春日渐远去,我特请老师为母亲画一幅肖像,留作纪念,也表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继母想了一想答应了:“好吧,难得你有这份孝心。”
  
  老师使尽浑身的本领,一个时辰后画像告成,坐得腰酸腿疼的继母不耐烦地接过画像一看,顿时表情多云转晴,看画中人五官确实像自己,但没有了铜镜中的皱纹,多了安详的笑容,幽远的神韵,年龄至少倒退了十岁,暗叹:“这不是仙女下凡吗?难道这真的是我?”继母喜不自禁地陶醉在和珅给她设计的自我错觉中。继母的兴奋感久久不能消散,她请人把画像裱好,挂在卧室的墙壁上,每天都要看上几回。那几天她甚至变得和善起来,脸上的横肉有几根竟然顺了过来,对和珅兄弟也好多了。
  
  几天以后,老师不仅拿到了应得的教课费,还另外得到一些赏钱。他送给和珅一对非常漂亮的水晶弹子,里面有彩色的螺旋花纹。这个弹子是和珅一直想要的东西,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换回人生的第一个回报。
  
  和珅常出奇招哄得继母开心,从而练就了能和豺狼虎豹调和关系的本领。和珅那时虽然很小,但他天生就是绝顶聪明之人,他在生活中观察到女人都是受美的动物,包括他那个平庸丑陋的继母在内,要想打开女人心中冰冷的城堡,只能投其所好,——她们无限向往却不可能得到的美丽。他此举获得了成功。
  
  由此可见,和珅从小就具有一种罕见的察言观色的本领,能准确的了解到身边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尽量满足他们,从而也满足自己的需要。
  

作者:放肆旳春绿 回复日期:2011-08-08 17:00:10 
回复 
  记号,好看哦

作者:都都快车 回复日期:2011-08-08 17:02:14 
回复 
  和大人贪了,有清皇可以收拾,而现在的大贪呢!?有哪个会给判死的!??

作者:落花醒 回复日期:2011-08-08 17:03:39 
回复 
  更新吧,这么少看着很不过瘾!!

作者:水莲雾铝 回复日期:2011-08-08 17:06:41 
回复 
  挖,好看,越来越精彩了,继续等待

作者:爱与痛边缘尘 回复日期:2011-08-08 17:11:47 
回复 
  加油加油加油``

作者:不配拥有奄 回复日期:2011-08-08 17:16:11 
回复 
  速度速度更新吖

作者:三点十三分 回复日期:2011-08-09 01:17:31 
回复 
  期待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L618709 回复日期:2011-08-09 02:11:57 
回复 
  木有了?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9 08:58:59 
回复 
  把难熬的日子用来学习
  
  和珅出生于1750年,当时,由于清军入关已百余年,北京城中的八旗兵醵主其家属出现了严重的生活困难,时人称为“八旗生计”问题。
  
  和珅高祖尼牙哈那与其他八旗兵入关时,清朝统治者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在北京周围五百里地区圈占大量土地,分给八旗官兵人及家属耕种。但清朝统治者为维护京城安全,规定旗人出城四十里以上,必须到八旗都统处请假,这就使旗人实际上不能亲自种地,只好将地租给汉族佃户耕种。加上旗人不善于经营农业,庄稼收成很差,因此许多旗人就干脆将所分旗地卖给佃种旗地的汉人,自己则靠当兵领饷为生。清初,旗人数量不多,又经常外出作战,立军功还有赏赐,一般旗人的生活比较富裕。
  
  从康熙帝统一台湾后,清朝战争多在边疆地区进行,内陆百余年无战事。乾隆初年,北京城里的旗人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成倍增长,八旗兵的兵额仍然不变。例如,过去旗人五口之家有一人当兵领饷,就能维持正常生活。
  
  如今五口增加为十几口,还是一人的兵饷,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生活也难以为继。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了赐给银两、适当增加兵额等办法,但很难根本解决八旗生活。
  
  现存清代文献中多用“少贫无籍”四字来概括和珅童年时的生活。和珅家中的生计问题比北京城中其他八旗兵尤为严重。他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过着吸奴使仆的生活,但由于做官的父亲突然病故,家中一下子没有了收入来源。
  
  身为家中长子的和珅,过早地承受了艰辛的生活重担。那时和珅与弟弟和琳正在读书,都不到当兵领饷的年龄,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完成自己和弟弟的学业,和珅经常派家人刘全千里迢迢去外祖父嘉谟家中求助。
  
  和珅的外祖父嘉谟时为江南河道总督属下河库道员。嘉谟不仅资助和珅兄弟的学业,而且他的为官经历对和珅一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美女女女女 回复日期:2011-08-09 09:47:26 
回复 
  好好看啊!~~

作者:名声扫地 回复日期:2011-08-09 09:51:54 
回复 
  写的太好了

作者:胡乱的情书 回复日期:2011-08-09 10:16:26 
回复 
  很好看很好看

作者:这是什么鬼东西 回复日期:2011-08-09 10:35:58 
回复 
  看了很久啦,不顶说不过去啦。真好看呀,最喜欢这种缓缓道来的叙事风格

作者:rappq 回复日期:2011-08-09 10:55:19 
回复 
  坐下慢慢看~~~

作者:搜狗打字最快 回复日期:2011-08-09 11:24:26 
回复 
  好看,加油!

作者:李二说史 回复日期:2011-08-09 13:08:49 
回复 
  
  清代黄河、淮河经常决口,为治理问题、兴修水利,清政府分别在江苏、山东、直隶地区设立了三个河道总督,其中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总督,驻地在江苏省北部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位于清代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地,是清代南方粮食北运京城的关键地区。
  
  清政府花在修理河道上的经费,一般都占国家岁收的十分之二。乾隆中期时,清朝国家每年财政收入大体是四千万两白银,用在治理河道上的银两,常有八百万两以上。
  
  清朝河道官员利用兴修河道工程之机,中饱私囊,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
  河道官员宴请宾客,一道菜的费用就需要上百两银子,宴席从早晨一直吃到半夜,一百多道菜有的动都没动。做菜的厨师很多,因为每人常年只做一道菜,所以味道之鲜美,其他厨师无人能及。
  
  河道官员所穿的皮袄,从来不去当地店铺里购买。每到秋冬时节,他们派人出山海关,到东北皮毛产地买整张狐皮,归来后由皮匠按皮张大小,分类制作,毛片颜色整齐无瑕,连京城中的皮货商都自叹不如。
  
  河道官员的住宅极其讲究,宅门之内、上房之中,不点油灯而用蜡烛照明。家中妇女所用珠翠金玉,数量之多无法计数。河道官员本人所佩戴的朝珠、黄板、攀指,价格动辄上千两银子。
  
  他们衣服上佩戴一种琪南珠,价值三千两银子,悬挂在胸前,在半里外就能闻到香味,让人以为步入了高级馆舍。河道官员平时办公时,衙署中总是商贾云集,书画玩好无不具备,以随时满足他们的耳目之娱。
  
  和珅外祖父嘉谟,官职是四品河道库道员,充其量不过是中级官员。但清代每年用来治河的八百万两银子,很大一部分经他手发放报销入账。可以说,嘉谟的官职是清朝所有官员中最有办法捞钱的职务。
  
  和珅少年时,对外祖父与河道官员的穷奢极欲生活早有耳闻。据说,那时一些乡、会试落第的穷秀才、举人、离京时常请熟悉的京官给河道总督写封求助信,见到河道总督,临行前至少能得到几百两银子的“路费”。和珅是堂堂河库道大人的外孙,所以了派家仆主全向外祖父嘉谟要钱,并不觉得难为情。
  
  起初,嘉谟见到外孙的家人风尘仆仆地到来,每次都让刘全满意而归。然而时间一长,嘉谟的态度发生了变经,给和珅的银两越来越少,有一次竟少到只给刘全五十两银子。若不是嘉谟属下吏员郭大昌鼎力相助,和珅可能会如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样穷困潦倒终生。
  
  郭大昌,江苏山阳人,其人洞彻水性、穷极世变,是当时江淮地区的传奇人物。清代笔记有关郭大昌的记载说:“乾隆嘉庆之际,数十年凡奉特旨持节治澡,及经制官河督以下,遇事咨询,倚为安危,盖奇士也。”郭大昌因维持生计,时在嘉谟手下充当一名吏员,一年弄几千两银子,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