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9首):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1、D;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乐观积极向上;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3、“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5、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3分)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案:1、D ;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4、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分)最爱(爱) 11.(2分,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22.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3.“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 24.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22.(2分)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3.(2分)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只要能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 24.(2分)D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诗歌欣赏。 秋 词 秋 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答案:1、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2、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的作者是 代的 ,他与 并称为著名的 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 ,主要表达方式是 ,三四两句写的是 ,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根据音节和意义)。 (注意标准) 音节: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意义: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唐 孟浩然 王维 山水田园 朋友邀我作客 记叙 山村风光 描写 2、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4、表现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季节的一种 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3、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2、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4、B C 5、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6、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表达了 ;郑谷诗则 ,抒发了 。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作为例子的一句是: 。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答案:(1)直抒胸臆 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借景抒情 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B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答案:D
《泊秦淮》 杜牧 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或借古讽今,委婉劝谏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1、夕阳 落花 归燕 2、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观书有感》 朱熹 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2、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2.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2.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3.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七年级下(3首):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
|
来自: MouseHappy > 《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