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新课程理念进入课堂四十五分钟

 --水墨人生-- 2011-08-22
让新课程理念进入课堂四十五分钟
邵阳市隆回县周旺镇镇中心学校中学 肖练武

素质教育喊了好几年了,但课堂上教师上课依然是我行我素,“满堂灌”、“填鸭式还在盛行。今天,我们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灌输新课程理念,可以概括地说,就是在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的框架内,教师的教学应当让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组织教学活动。这为我们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劳动的舞台,我们有必要对教学创造问题给以足够重视。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帮助我们树立了“课程”与“课堂”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活动中整合“新课程”,在课堂行为中显现“新课程”。帮助教师尽快地走进新的课堂,通过建构一个课堂中的新“我”,实现课堂面貌的变化,实现教育理论对课堂改革的支持和支援功能。教师的教应采用比较灵活和轻松的体例。如问题的突现鲜明,是想产生一定的震撼力和冲击力;配插图,是想借助图画语言表达抽象思想,让教师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参与学习,是想呼唤教师参与的意识,以便在教育经验基础上进行新课堂行为的建构;理论对话,是想使教师得到思想的整理和提升;行动思考,是想引发教师行动的愿望和联想,并引导教师制定教育教学行动的方案和策略。同样,学生的学,也是灵活生动的。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讨学习,相互帮助学习。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理念指导着新时代教师的新行为。首先: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第一个要谨记的信条,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不至于没有礼貌。将这一人际交往艺术注入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予尊重。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惟我独尊,乐于发表意见,却不愿倾听,与尊重别人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尊重自己,学会交往、学会尊重往往比学知识更难。所以教师尊重学生同时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尊重,这也是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育人方法。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做这堂课才算成功。

 

其次,学会赞美他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想法和一些新奇的东西加以肯定和赞美,这样可以更加刺激学生创造性地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探求问题。赏识学生,鼓励成功是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课堂上,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个鼓励的言语,都是师生情感勾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的学习驱动力。

 

第三,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一个成功的交往秘诀就是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全面、成功。同样,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堂课应该怎么样来上好,站在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不能老想到自己要如何教,甚至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将无法实施。

 

第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观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观察他们对你所讲的内容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明白。如果发现学生精神涣散,不集中,课堂气氛不活跃,就得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或者穿插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思维转变回来。还有就是要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学习个性是不一样的,针对学生的个性来教学和评价一个学生会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第五,少点讲,多点听、善于听。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要多让学生发言、提出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来讨论。教师注意引导他们的思维继续讲下去,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喜欢远远比教师总是一个人讲要有趣得多,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课堂上多开展一些讨论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刺激学生多说话,多提问,多发表意见,而且教师要学会善于听学生讨论,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都是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行为。

 

要当好一个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不如从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艺术修养开始,注意将交往艺术注入到课堂教学行为中去,这是教育发展的必须,也是教学的需要。德国教育家弟斯多要求教师:“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在新形势下,走进新课程,让素质教育进入课堂45分钟,是每一个教师的当务之急。我们务必高瞻远瞩,更好地向45分钟要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倡导新课程理念,为教育的振兴更好地施展才华。

2011-08-05  人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