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成长规律大揭秘 3

 明月书苑 2011-08-24
历史上的人才成长符合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规律而成才。中国创新人才少,是因为培养人才方法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因而出不了大师,出不了重大科技成果,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茨奖获得者,培养的学生普遍思维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美国、英国创新人才多,创新成果多。如1901-2007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医学和经济学获奖人数为544人,美国以271人占50%位居第一位,英国以80位占15%位居第二位,那么美国和英国是怎样培养人才的呢?是不是培养人才与思维能力与获取知识相适应规律相符呢?应该是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先说美国。美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自学为主获取知识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美国的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因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美国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通过自己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探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教学重点不是学生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美国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获取相关知识,独立做研究,独立写研究报告。在课堂上老师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不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律,而是教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在实验课教学上,教师的作用也只是引导和检查,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摸索。设备仪器的使用,教师一般也不介绍,而是由学生自己从说明书中去找出答案。教师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就是逼学生动手,动手过程就包括了动脑,这样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怪中国人认为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美国小学没毕业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在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做“研究项目”,定题目,查资料,做总结,成文,掌握学习方法。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新生入学伊始便须接受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入门指导,学生很快发现他们在大学里学业上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利用图书馆能力有关。美国的大学生通常要花很多时间在学校图书馆完成课程作业或撰写研究报告。


美国教育重要的一点还有重视阅读。阅读实际上也是自学。根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所作调查,美国学生拥有比世界任何国家的同龄孩子更强的阅读能力。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阅读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词汇量;二是理解和概括能力;三是写作能力。具体来说阅读带来的好处是: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聪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中小学校学生思维慢的原因后正确地指出: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少,那么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大量的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为兴趣而读,孩子的路会走得更远、更稳;为考试而学,孩子的路很难走远。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阅读是开拓思维的极为重要条件。美国家庭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家长常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借书。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开始阅读,中国儿童普遍到2-3岁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只有美国同龄孩子的六分之一。美国的城市及社区图书馆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精神食粮。美国人每年购书25亿本,人均年购书9本。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周阅读量是600页。美国教育重视阅读而不要求背诵,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有助创新;而背诵费时,可能被前人思维所束缚而难有创新。如果要孩子不理解地背诵只能是浪费时间。美式教育让孩子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较深入地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广博的知识,又有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一举两得。


    美国的中小学上课时间少,一年只有180天,并且每节课只讲一半时间。大学每年授课只有28周,一般每周15-20小时,每年上课450-600小时,老师通常不讲书的内容,而是在课堂上提问和让学生提问并讲解,而相关提问和讲解与更多书连接,如果不自觉阅读,几乎不能进入知识系统,所以大量时间在图书馆,可以说是学生生活日常状态。华中科技大学刘敦荣教授说:美国的大学生每学一门课程都不仅仅是学习一本教材,而是要深入一个学术领域。他们每周的8-12小时的上课时数(全年平均),看起来比较轻松,实际上他们还有大量的课外学习,他们每上一课时,大致需要阅读10个小时的各种文献。他们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了知识面,活跃了思维和宽阔了视野,培养出从书本、资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中小学教学内容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一般每堂课教师讲解不多,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当你问美国学校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们会说:“对人的创造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到他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能力。死记硬背,即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老师的作用就是教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方法。


    总之,美国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自学上,而不是听课上。美国的学校教育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学校教育不是以授课和灌输知识为特色,而是启发学生学习。美国学校教育其实是以自学为主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让你大量阅读,然后再写文章谈自己的观点。美国的好学生读的书比中国的好学生读的书多得多,美国好学生的数理化教育要比中国学生好得多,美国各学科好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要比中国各学科好学生强得多。丘成桐说:在他执教的哈佛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平均每年都有2-3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水平甚至可以超过中国一些名牌大学教授的论文。许多名校里的大学教授都是哈佛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美国的教育符合思维能力与获取的知识相适应的人才成长规律使美国不仅获得了世界最多诺贝尔奖,还获取世界最多的菲尔茨数学奖。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差出了名,课程简单出了名,没有深度的学习出了名,实际上背后并非是这么回事。衡量教育好坏以最终成绩确定,美国培养人才多,创新多,肯定有他的科学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