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片:又称龙脑、梅片,味辛苦,性微寒。此药使皮肤有凉爽的感觉,对于热性皮疹有良好的止痒作用。配成散剂时,可先加数滴乙醇,研匀后再加其他药物。亦可配成1%~2%洗剂、酊剂。还可配成乳剂、软膏、糊膏、油膏,配制时先用液体石蜡研磨溶化,然后加入。 2、松香:是甘温药,有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效,常用于湿疹、慢性皮炎等。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 3、薄荷:性凉,味辛,具有疏散风热止痒作用。可煎水外洗,亦可取鲜薄荷叶,揉搓后局部搽拭。 4、蛇床子:性温,味辛苦,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作用。常用治肛门瘙痒、女性阴痒、**湿疹、滴虫性**炎等。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5、地肤子: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功效。用于**瘙痒、湿疹及荨麻疹等。一般煎汤熏洗。 6、川椒:为辛热药,有温通止痒作用。一般属风寒性瘙痒性皮肤病均可应用。常与艾叶合用煎汤外洗。 7、苦参: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功效。煎汤外洗用于治疗湿疹、阴部瘙痒病等。 8、苍术:性温,味辛苦,具有祛风燥湿止痒作用。煎汤外洗或研末配膏外用,可用于湿疹、皮炎糜烂渗出期及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9、百部:甘苦微温,具有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疥疮、皮肤癣菌病、蛲虫病及虱病等。可用酒浸渍配成酊剂或水煎剂外洗,亦可研末或煎煮浓缩再配成软膏剂外用。 10、甘草:性平,味甘,加水煎煮用作湿敷,可用于急性湿疹、急性皮炎的糜烂渗出期及其他糜烂渗出性皮肤病,具有良好的除湿止痒效果。 此外,野菊花、苍耳子、徐长卿、白鲜皮、千里光、荆芥、防风等亦是较为常用的外用止痒药。上述止痒药既可单独使用,亦可联合使用,还可根据临床辨证与具有其他作用的中药组成复方应用。 中医止痒奇方,让你皮肤不再痒 医学上解释: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生活中较为常见,如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则称为瘙痒病。根据过敏范围的不同,可将瘙痒病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全身性瘙痒病患者全身各处皆有阵发性瘙痒,且往往由一处移到另一处。瘙痒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瘙痒可以忍受,有的则自觉剧痒,需用铁刷子刷皮肤或热水洗烫,直至皮肤出血而感觉疼痛及灼痛时,痒感才暂时减轻;往往晚间加剧,影响患者睡眠。 皮肤瘙痒还是一种季节性的气象病,是通过身体功能性调节来适应气候变化而出现的不适反应。在气候寒冷空气干燥,人的机体为防止身体热量散失,皮肤及皮下小血管就收缩,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减少,因而刺激皮肤中的末梢神经,使人发痒。今天为大家分享几个中医推荐的无毒副作用的止痒奇方,供大家参考。 【治痒奇方】的使用方法: 先准备蝉衣15克,徐长卿15克,生地15克,红枣10枚。 然后将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后大火煮开,转为小火之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滗出。但是,这还没有结束,重复上述做法一遍,将两次所得的药混合为一剂服用。最好平均分为3份,每日饭后服用。每日1剂。此方为基础,稍作调整,前后共服30余剂即愈。 【治痒小诀窍】的操作方法: 取―些花椒,加适量水煮10分钟左右,待温热后,用干净软布蘸花椒水轻轻擦瘙痒处,止痒效果很好。 要注意的是,在涂擦后涂上护肤乳液,以免皮肤被花椒水刺激。 自制苦冰酊止痒为皮肤病瘙痒患者介绍一则中药止痒良方——苦冰酊,经临床数百例验证,效果良好。
方法:取苦参10克,冰片4克,浸于75%酒精约100毫升中,浸泡2~3天,待其色黄透明即可使用。以棉签蘸直接涂患处,可很快止痒,每天酌情涂抹次数不等。适用于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湿疹、丘疹性荨麻疹、痒疹、肛门瘙痒症等引起的瘙痒而无皮肤创面损伤者。(郭旭光) 伤口久不愈合的一招灵: 1.伤口长期不愈合时,伤口做一般处理后可以用乙烯雌酚注射液放在伤口内,肉芽组织生长很快,适用于各种伤口(对褥疮溃烂面积大者也有很好疗效).治疗肛肠疾病的九华膏有生肌去腐,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也可以用做不易愈合的伤口。 2。可以用西米替丁注射液水放到伤口处,效果也满快的。 ![]() 中医治日光性皮炎验方日光性皮炎是春夏季好发于对日光过敏者的一种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日晒疮。其病变主要累及暴露的皮肤区域,如面部、颈部、胸背部及手背部等,患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甚至发生水疱,患者自觉灼热刺痒或疼痛。下述验方治疗此病效果颇佳。取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个疗程。若配合外用药则效果更好。可用当归、艾叶、黄连、甘草各30克,水煎后冷湿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一剂,每剂药可用3~5次,直至痊愈。 夏季应避免长时间曝晒,并注意保护暴露部位;局部瘙痒时严禁搔抓,以防继发感染;局部禁用热敷。 有两个传承百年的止痒秘方,很多人不知道!导读:瘙痒是皮肤病的最主要自觉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与工作,还会影响心情。如何迅速止痒,往往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外用止痒剂是一类能够消除或减轻皮肤瘙痒的外用方剂,如果使用得当,每可取得迅捷的疗效。今分享两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止痒秘方,可要仔细看哟 【组成】藜芦、苦参各一两(各30g),松香一两(30g),枯矾末、雄黄末各一两(各30g),猪脂油八两(240g)。 【制法】用猪脂油将前二味药炸枯,滤去渣;入松香,溶化开;离火,再加枯矾末、雄黄末,搅匀成膏,备用。 【用法】涂敷于患处,每日1次。 【功效】杀虫止痒,解毒润肤。 【主治】瘑疮(湿疹、掌跖脓疱病)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外用“藜芦膏”主治瘑疮:“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肤腠而成,以润肌膏擦之。若日久不愈,其痒倍增,内必生虫,治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擦之甚效。”(注:与“瘑疮”类似的主要有湿疹、掌跖脓疱病等) 【方解】方中藜芦味辛、苦,气寒,《本草蒙筌》认为:“主头秃疥疡,疗肠癖泻痢。杀诸虫,除蛊毒,去死肌,愈恶痈。”《本草纲目》记载:“头风白屑痒甚:藜芦末,沐头掺之,紧包二日夜,避风,效。”藜芦解毒止痒力强,为本方之君药。 苦参气寒,味苦,“逐水除痈肿……疗恶疮,下部䘌”(《汤液本草》),为本方之臣药。 松香苦、甘,温,《本草纲目》记载:“煎膏,生肌止痛,排脓抽风。贴诸疮脓血瘘烂。”还记载:“阴囊湿痒欲溃者:用板儿松香为末,纸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灯盏内三宿。取出点烧,淋下油搽之。”松香生肌止痒止痛,为本方之佐药。枯矾酸、寒,《本草纲目》记载:“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食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还记载:“阴汗湿痒:枯矾扑之。”亦为本方之佐药。雄黄味苦,性平、寒,有毒,《汤液本草》记载:“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疗疥虫䘌疮。”“伤寒狐惑,虫蚀下部,痛痒不止:雄黄半两,烧于瓶中,熏其下部”(《本草纲目》)。雄黄解毒止痒,亦为本方之佐药。 猪脂油甘、微寒,悦皮肤,作手膏,不皲裂,作为基质,为本方之使药。 以上诸药相合,共奏杀虫止痒、解毒润肤之功。 五味中医 艾灸扶阳是最妙医法! 【组成】蛇床子一两(30g),苦参一两(30g),甘草五钱(15g),白薇五钱(15g)。 【制法】用水五碗,放入群药,煎成二碗,贮盆内,备用。 【用法】将阴户内外洗之。另用绫一尺,缝如势一条,将药渣贮于中,乘湿纳于阴之内,三时辰虫尽死矣。 【功效】止痒杀虫,消肿缓痛。 【主治】妇人阴中生疮长虫,痛痒难受。 【方解】方中蛇床子味苦、辛、甘,气平,功能止痒杀虫,《本草蒙筌》记载:“治妇人阴户肿疼,温暖子脏;疗男子阴囊湿痒,坚举尿茎……大风身痒难当,作汤洗愈。”蛇床子除湿止痒力强,故为本方之君药。苦参气味苦寒,可燥湿消肿,“苦主下泄,故逐水。苦能清热,故除痈肿”(《本草崇原》),为本方之臣药。白薇气味苦、咸、平,《本草崇原》记载:“寒热酸痛,风淫肌腠而涉于经脉矣。白薇禀秋金之气,故治诸风之变证。”为本方之佐药。甘草气平,味甘,“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汤液本草》),故为本方之使药。以上四味药相互配合,共奏止痒杀虫、消肿缓痛之功。 本文选自《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邓丙戌编著) 【每日灸一灸】对三叉神经痛该如何用艾灸调理 【皮肤科专家的“止痒处方”,一次解决10种瘙痒问题】皮肤瘙痒常常让人“抓狂”,忍不住就想挠一下。但是,抓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搔抓皮肤损伤了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和多种递质→进一步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痒觉。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越搔越痒。戳图↓↓教你正确对付10种常见的瘙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