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升级,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格局,使首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扩大首都经济优势 进一步彰显首都经济特征。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巩固和强化首都经济特征。服务经济是首都经济的主体和优势所在,是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石,要坚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提高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要注重积极引进与重点培育并重、国内总部与跨国总部并重、各次产业及各类企业总部并重,继续大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知识经济是首都资源禀赋优势的集中体现,要更加注重增强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提升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科技要素向多行业、多领域延伸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绿色经济是首都资源环境条件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要坚决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资源利用和环境约束标准,推进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统筹服务好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功能优势,依靠和服务好中央资源,着力为其在京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提供服务保障,在支持和服务其发展中实现自身更高水平的发展。充分把握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好国外资源,着力提升商务环境,在更高层面上吸引和服务好跨国公司、外资和侨资,不断提升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充分依托首都市场优势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集聚高端民营企业总部,为首都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挖掘地方经济潜力,加快地方企业资产证券化步伐,持续提升品牌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壮大地方经济的实力。通过国有股权有序进退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加大与各方资源整合力度,鼓励资产关联度大、产业互补性强的市属国有企业主动为在京央企提供配套服务。 二、深度推进产业升级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推进农业企业的集团化、资本化。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打造“一城多园”的空间布局。 提升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深入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坚持高端发展方向,通过标准提升、业态创新、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创新等途径,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延伸制造业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集群发展水平。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推进京东方八代线、长安汽车、北京现代三工厂、福田中重卡合资项目、中航工业园、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总结推广望京等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 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围绕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及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落实大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会展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北京,引导形成旅游会展总部经济聚集区。吸引民营经济、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京旅游品牌。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加快八达岭印象长城、大海坨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区、丫髻山养生度假基地、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昌平银山塔林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日益多样化的新需求,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等新兴生活服务业。按照“安全便利、资源节约、行为规范、环境友好”原则,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保障首都粮食安全。积极开发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服务外包,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持续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以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带动重点领域突破,以重大工程建设和应用培育市场需求,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三、统筹经济发展政策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优化需求结构与支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等各项政策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把资源更好地配置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领域和环节,集中精力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加强政策统筹安排与协调衔接,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持续增强消费拉动,逐步形成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持续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发展。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特别是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市民新需求变化,实施商贸品牌特色提升工程,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贸企业,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动京味“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本土新兴品牌和特色消费街区,丰富市场供给,壮大特色时尚消费。积极推进消费领域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深化商贸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与市民追求健康生活相适应的旅游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育等产业,扩大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加大旅游、会展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外来消费。积极推进专业化商品市场发展,规范、发展千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积极发展网上商城,扩大电子商务消费。积极扩大信贷消费。适应城市化要求,优化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点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向郊区连锁发展,提升商业设施无障碍和刷卡消费无障碍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消费者服务保障体系,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握好投资、消费相互促进、协调支撑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投资与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适度稳定增长。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以增强发展后劲为核心,努力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投资。加大城市交通、能源、资源、环境等基础设施投资。把握好房地产对稳定投资、延伸消费、惠及民生、承载业态的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推动房地产建设向保障性住房、适于承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商务楼宇以及核心区人口疏解和城乡结合部改造等定向安置房转变,向新城、高端产业功能区等区域转移。在推进中心城功能优化提升的同时,引导投资向郊区转移,使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作为承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全社会投资中郊区投资比重力争达到50%。积极鼓励、引导和促进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更加注重融资方式创新,牢固树立节约意识,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 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与支持方式,深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有松有紧”的产业政策导向,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实施更加适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政策。深入落实国家及本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服务业经济特征的体制机制。加强高端产业功能区和各类园区的政策集成,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群发展。更加注重产业标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发挥标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实施更加严格的用水、用地、用能等产业准入标准,推进各类散小低端行业的整治与升级,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切实加强资源环境政策制定实施,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发展。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强财税、金融、价格、标准、产业等政策的互动组合,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引导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