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患有慢性头痛时,你该做些什么?

 可爱多书馆 2011-08-25

当  头痛是患者本人自己亲身经历的痛楚,只有自己才能明确头痛的最魁祸首,头痛有个体差异,难以用语言表达,对头痛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药效如何等患者的情况应有一个很明确的记录。因此,只要记下头痛日记,就能看起来非常清楚明了,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才成为可能。因此,患者要做自身观察,首先应记头痛日记,并把这些情况向医生报告,对头痛的诊治有重大意义。那么该如何记录,该记哪些内容呢?

记录头痛的诱因,如气候变化,精神紧张,月经,饮食奶酪,服用硝酸甘油等。

记录头痛的先兆,如视觉异常,四肢发麻,饥饿感,疲劳感。

记录疼痛程度,把头痛程度分为10级,把迄今为止最痛时表示为10,不痛时记录为0。用固定标尺标出。

记录疼痛部位,如全头、前额、头顶等。

记录疼痛性质,可以用抽象的词来描述,如刀割样、针刺样、跳动样、锥剜样。

记录疼痛的发作方式,反复发作,固定时间发作,夜里发作,白天发作。

记录疼痛持续的时间,疼痛几秒钟、几小时、几天。

记录头痛的频度,每天发作,还是隔多长时间发作一次。

记录伴随症状,疼痛时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眼中冒金星。

记录头痛的缓解情况,休息后缓解,服哪种药物后缓解。

记录服药情况。

什么样的头痛应到医院就医?

前面已经讲过,当感觉头部疼痛时,与头部相关的机体部件的结构和功能一定有异常的变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找出引起头痛的原因。我们应当把头痛看成是一种信号,提醒自己去看病。那么什么样的头痛应到医院就医?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常提示有急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脑膜炎、脑炎、脑水肿或脑肿瘤等危重疾病。因此突然发作剧烈头痛时必须尽快确诊,及早采取干预措施。特别是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所以老年人突发头痛〔尤其从来没有过的)且较为剧烈时常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或高血压病等应引起警惕。儿童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发烧时可能出现头痛,如果儿童在发热期间突然出现头痛、项强、惊厥、呼吸不规则或昏迷则提示为颅内感染,应立即到医院就医。

反复发作的头痛:这类头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麻烦,应当正确地对待。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头痛,虽然到医院检查后排除了危及生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也应当高度重视,因为儿童反复发作性头痛会影响智力发育,而且这些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极可能是紧张张性头痛及精神性头痛的信号,有些甚至会发展为抑郁症乃至自杀。为此,父母应当重视,预防儿童身心健康的不良发展,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老年人如果平素并不头痛,只是近来一段时间反复出现头痛,这通常也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因为人到老年一般很少再患上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良性头痛”,因此老年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头痛可能是由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或更为严重和危险的颞动脉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疾病引起,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首次发作,越来越重的持续性头痛:首次发作的头痛常更为严重,多表明有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幕上或幕下〕、青光眼和化脓性鼻窦炎等疾病。一般来说剧烈且持续不停的头痛伴有颈部僵硬,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须做腰穿检查脑脊液或做头颅CT检查)。剧烈而持续性的头痛,伴有颈部僵硬,同时伴有发烧则提示脑膜炎。急性发烧并伴有持续性头痛,超过数小时或数天可能是全身感染引起。如流行性感冒,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发热性疾病,若无颈部强直时,尽管有剧烈头痛也不必急于做腰穿或CT检直。若感冒等发热性疾病热退后,头痛仍然存在或反而加重必须引起重视,做进一步检查。急性紧张状态也可表现为急性持续性头痛,其中有一种发病急并伴有高热,病程进展迅猛,患者处于极度兴奋躁动状态,虽经治疗而往往于数日或1-2内衰竭致死,称为急性致死性紧张症,所幸的是此症极为罕见。

突然改变了特点的头痛:慢性反复发作的头痛多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性。若头痛的特点突然发生了改变,例如本来是隐痛、钝痛,突然改为剧烈头痛,头像裂开似的,或者头痛的位置、伴随症状发生改变,千万不可忽视,因为这种改变了特点的头痛可能是由“新的疾病”导致,而这种“新的疾病”有可能是致命的,必须及时诊治。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头痛:患者生活能力的和工作能力的丧失程度是衡量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通常,剧烈的头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严重程度的头痛,一旦出现,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等所谓“良性头痛”急性发作时,患者几乎不能正常完成本职工作;忧郁和焦虑等引起的精神性头痛,则由于心理因素可表现出异常不协调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或终日惶惶不安地沉浸在“焦虑-头痛-更焦虑-更头痛”的恶性循环中。对于这些头痛均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

人们在睡眠中被头痛痛醒“或头痛使人难以入眠”,多为器质性疾病,丛集性头痛,其头痛特点是持续性单侧眼眶痛,通常于入睡后2-3小时突然发作,而无任何先兆。疼痛剧烈而固定,高峰时患者极端痛苦,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翻滚嚷叫,击头撞墙,常虚脱或意外伤亡,有些患者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压升高,也会引起相当剧烈的阵发性夜间头痛,且多与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尽管较少发生,也必须重视。

伴有发热的头痛:发热常伴头痛,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情况下不会有严重后果。但头痛伴发热,又出现呕吐、项强时,这可能意味着患了脑膜炎或脑脓肿,应及时就医。

伴有精神或神经症状的头痛:头痛伴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精神错乱时,要特别重视。

急性头痛伴有意识障碍时,多为颅内出血性疾病、颅内缺血性疾病和颅内感染性疾病。

慢性进行性头痛,早期出现神情呆滞、淡漠或反常欣快者,应警惕大脑额叶肿瘤的可能。

原有高血压者,头痛骤然剧烈,并出现精神错乱或昏迷时,极有可能是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

神经官能症头痛、脑外伤后遗症的头痛也可能出现神经或精神症状,但神经官能症的头痛一般较轻,病程较长,波动性较大,常常与失眠、疲劳和情绪变化有关,脑外伤后遗症的头痛和精神、神经症状通常在脑外伤以后出现。

伴有惊厥的头痛:惊厥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发生强直和阵挛性抽搐的一种不随意运动,头痛伴有惊厥多为颅内疾病所引起,头痛伴发热的惊厥多见于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衣原体等感染所致的脑膜炎、脑炎、脑膜脑炎,山区和边远地区的脑型疟疾、脑型肺吸虫病、脑囊虫病、脑包虫病等脑寄生虫病。开放性颅脑外伤、嗜铬细胞瘤、重度妊娠高血压、各种毒物或食物中毒、热射病、日射病的重症患者,也可以发生伴有惊厥的头痛。伴有惊厥的头痛大多十分危重,一旦失去抢救时机,就可危及生命,必须特别警惕。

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头痛:神经反射区域在人体表面有特定的范围,神经对感觉的支配有明确的分工。颅外组织如头皮、皮下组织引起的头痛,部位非常局限,颅外动脉引起的疼痛也位于病变血管处,其部位容易确认;鼻窦、牙齿、眼和上部颈椎病变引起的头痛部位不那么局限,但牵涉区域还是非常固定的。如神经痛包括眶上神经痛、枕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其区域分别局限于眼眶、枕后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后颅凹病变引起枕部疼痛,幕上病变常引起前额或同侧颞部和头顶部的头痛,颅内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一只眼睛或一只耳朵的疼痛。

外伤后的头痛:严重的头颅外伤,可致头破血流、脑组织外溢、神志不清、手脚瘫痪,需要立即到医院就医。但是有许多头部外伤患者,出事当时症状不明显,头皮完好无损或仅有轻微损伤,过一两天至几十天才出现较重的症状,这种情况往往被忽视而造成严重后果,这时患者头痛可能是颅脑严重损伤的信号之一,尤其需要认真对待。

老年人突发的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头痛都要重视,而当人们进入老年以后,对痛觉的反应常有所减退,所以老年人突发头痛(尤其从来没有过的)、且较为剧烈时,常提示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或高血压病等,应引起警惕。老年人平素没有而近期反复发作头痛,通常也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因为老年人一般很少首次出现“偏头痛”,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压力逐渐减轻,生活趋于安定和轻松,很少出现紧张性头痛,因此老年人发生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应该考虑面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或更为严重和危险的颞动脉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

儿童复发性头痛:儿童与成人发生头痛是有重大区别,特别是其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有资料表明成人头痛中只有5‰以下属于严重疾病;儿童则不然,儿童头痛多为器质性原因,所以如果当孩子有复发性头痛或者其头痛严重程度骤加时、或其头痛与某感染性疾病相关时,这就表明病变影响到的是脑部。婴幼儿的表达能力未成熟,当他们发生头痛时,常以烦躁、哭闹、怕声、搓头、抓耳挠腮等动作来反映,这些往往被忽视或误解,当学会诉说时其头痛可能已有一段时间了,因此每一位家长都要仔细观察、正确理解自己孩子的举止行为含义,及时提供诊断线索,及早防治以免贻害终身。除先天因素以外,儿童头痛较多见的还是感染性疾病,任何感染性疾病引起头痛的其它危险信号是,颈项强直、昏迷、精神错乱、惊厥、复视、呼吸或吞咽困难、瘫痪和说胡话等;特别是当发热消退,患儿逐渐康复时突发头痛,可能表示感染侵及脑部,应考虑脑炎、脑膜炎等病,而请医生及时救治。大多数儿童有时会发生轻度头痛,但是其头痛经常发作,即使已经排除了危及生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还是要高度重视,因为儿童反复发生头痛也会影响其智力的发育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重,所以儿童也可能发生紧张性及精神性头痛,甚至发生精神抑郁症,乃至自杀,慢性头痛恰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中医药对紧张型头痛如何治疗

中医药治疗紧张型头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多样,其疗效显著,如能坚持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法。

①用拇指指腹抵住患侧太阳穴,用力按揉,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也可双侧同时进行,约1分钟。

②微屈手指,用四个手指端由病侧的头维穴始,到风池穴止。用力划侧头,以侧头有热感为宜,约2分钟。

③用单手的拇指、食指,捏紧病侧头皮,提起、放松,反复操作1分钟。

④五指张开呈梳状,由前额部至项部,用力拿数次,约1分钟。

⑤双手食指分别抵住双侧头维穴进行搓揉,以局部有热感为宜,重点施于患侧,约2分钟。

⑥双手拇指指端分别抵住双侧风池穴,用力进行按揉,以胀痛感传至头部为宜,约1分钟。

⑦用双手拇指关节突,沿脊椎两旁一寸半处,自上而下按揉2分钟。

医生按摩法:

病人仰卧闭目,医者立于病人头顶的床缘。

①分抹前额:医者以两手大拇指罗纹贴按病人两眉弓间的印堂穴,并用劲沿眉弓上缘,分别向外分抹至太阳穴。起手时着力应稍重,分抹中力量逐渐减轻,并稍行揉压。前额部可分上、中、下三条横线,每线须分抹7-8遍。

②抹眉弓:医者以两手大拇指罗纹着力,从病人两眉端攒竹穴开始,沿眉弓上缘鱼腰穴分别向外揉至太阳穴。反复施术2-3遍。

③指掐法:经过分抹、揉压等手法后,头痛剧烈者可用拇指掐法,沿前额有节律地指掐,反复施术3-4遍。

④指疏法:医者两手五指屈曲,以手指端着力,在病人发际中快速而有节律的疏抓,并带压或轻掐头顶。连续施术3-4遍。

⑤抹眼球:医者以两手大拇指罗纹着力,从病人两目内眦睛明穴开始,经眶上,分别经外眼角向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反复施术10-15次后,沿枕骨下缘勾点到双侧风池穴,直至病人有酸胀感并向前放射时为止。此法要求轻快、柔软、深透、有力。

⑥指震颤睛明穴:医者以食、中两指使用内收力,点按睛明穴,而后震颤之。

针刺疗法:

体针疗法:

(1)取穴:合谷、太阳、头维、风池、委中、太冲。

(2)手法:提插捻转,强刺激,然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

皮肤针疗法:

(1)取穴:太阳、风池、头维。

(2)方法:用梅花针在上述各个穴位反复叩刺,直至皮下出血为止。隔日1次。

穴位注射疗法:

(1)取穴:太阳、印堂、风池。

(2)方法:用0.25-1%普鲁卡因溶液3.5毫升,加咖啡因0.5毫升,每穴注入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耳穴贴压法:

取穴:枕、额、皮质下、神门、肝、胆。

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小方块胶布上,然后贴敷于上述耳穴(双耳)3天更换1次。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10分钟。

耳功疗法:以双手按搓、摩揉耳轮20次,然后用大鱼际、小鱼际部位按住耳道,手指放在后脑部,用食指压中指,并滑下轻弹后脑勺处20次,可听到咚咚响声。因耳为肾窍,按住耳道则气不外泄,轻弹后脑是震荡髓海,使肾气充而髓海充盈。

拔罐疗法:以本法治疗肌紧张性头痛确有解挛止痛作用。

选穴:大椎、风池、肩井、太阳。

操作:病人取坐位,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太阳、风池,以闪火法拔罐,罐用1.5厘米口径者。再以同法在大椎、肩井拔罐。拔罐时间5-1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5-7次为1疗程。

中药治疗

血脉瘀滞证:症见头痛,头晕;伴周身走窜性疼痛,四肢麻木,口干,大便不调,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法则:宣散郁滞,疏通经络止痛。

处方:防风6g、羌活6g、独活6g、藁本6g、川芎6g、郁金6g、黄芩10g、知母15g、白芍lOg、龙骨30g、牡蛎30g、川牛膝15g、甘草6g。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

痰浊上犯证:症见双侧或整个头部弥漫性压紧痛,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法则:燥湿健脾,化痰止痛。

处方:法半夏lOg、天麻lOg、陈皮lOg、白术15g、蔓荆子15g,茯苓20g、甘草5g、生姜1片、大枣2枚。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

肝气郁结证:症见轻重不同程度的头痛,均可发生有明显精神因素为诱因,伴有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情绪不宁,善太息,失眠多梦,脘闷嗳气,胁肋胀满,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紧。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止痛。

处方:柴胡10g、枳壳lOg、白芍20g、川芎12g、郁金lOg、石决明20g、葛根20g、丹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芷lOg、甘草10g。

用药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肝火痰热证:症见头痛绵绵,头重如裹;伴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不能集中,心情烦躁,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治疗法则:平肝潜阳,清热化痰。

处方:陈皮12g、茯苓12g、枳实12g、竹茹12g、栀子12g、菊花12g、黄芩12g、清半夏9g、天麻10g、钩藤15。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肝火上炎证:症见头胀痛头晕,面红目亦,两胁胀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法则:舒肝解郁,清肝泻火止痛。

处方:龙胆草15g、黄芩10g、桅子lOg、柴胡9g、生地黄15g、车前子lOg、泽泻12g、当归10g、木通lOg、磁石20g、龙骨12g、酸枣仁15g、甘草3g。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200 ml,分早、晚服。7剂为1个疗程。

肝郁脾虚证:症见反复头痛,呈重压感或紧箍感,每因情绪改变而发;伴头晕心烦,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法则:疏肝理脾,益气升阳止痛。

处方:柴胡lOg、当归lOg、白芍lOg、郁金lOg、合欢花lOg、白术lOg、黄芪15g、党参12g、防风6g、甘草6g。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肝阳上亢证:症见头痛每因工作紧张、心情不畅疼痛加重,伴有头部沉重受压感,失眠胸闷,善太息,月经不调,或头昏耳鸣,腰酸健忘,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干,脉弦细或细弱或弦细数。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散结止痛。

处方:百合15g、生地黄12g、玄参12g、当归10 g、丹参10g、柴胡10g、僵蚕10g、牡蛎12g,川芎15g、蔓荆子lOg,甘草6g。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血虚肝郁证:症见头痛,头昏,或头重如裹,绵绵不已;伴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胸闷欲呕,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治疗法则:养血健脾,舒肝止痛。

处方: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5g、茯苓30g、白术12g、薄荷10g、紫苏叶12g、香附12g、白芷12g、川芎15g、茺蔚子30g、甘草10g。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心脾两虚证:症见头痛隐隐,且昏沉感,过劳加重,多思善虑,食欲不振,面色不华,心悸少寐,健忘多梦,或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法则: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处方:西洋参6g、炒白术12g、黄芪30g、当归12g、茯神20g、木香lOg、郁金lOg、川芎lOg、酸枣仁30g、白芷10g、甘草10g。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

肾阴亏虚证:症见头痛且空虚感,多年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或遗精早泄,性冷带下,或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疗法则:滋阴补肾,止痛。

处方:熟地30g、山萸肉20g、山药lOg、构祀子20g、党参12g、当归12g、菊花12g、丹皮12g、茯神20g、生龙牡各30g、川芎12g、白芷12g、天麻12g、甘草10g。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

药膳疗法:从中医理论认识肌紧张性头痛应注重健脾(脾主肌肉)、温经(寒凝气滞)、壮督(督脉壮督一身之阳气)来料理饮食。

三妙牛肉汤: 苍术6克、川柏3克、牛膝12克、净牛肉250克。

作用:健脾除湿,舒筋通络。

做法:苍术、川柏、牛膝3味洗净,加水浓煎,取汁去渣,备用。牛肉切成小块,先入锅加水煮沸,去浮沫,加料酒、葱段、生姜,再沸5分钟,捞去姜、葱,文火炖1小时,加入药汁、盐、味精、胡椒粉、蒜叶,即可食用。

鹿蓉炖猪肘:鹿角片10克、甜苁蓉10克、熟地黄12克、猪肘1只(约重300-400克)

作用:温肾壮督,补脾舒筋。

做法:将鹿角片、苁蓉、熟地用纱布袋装好,扎紧袋口,锅中放水猪肘浸没,大火煮沸,去浮沫,加姜块、葱段,中火煮沸10分钟,捞去姜、葱,放人药袋,置文火上烩2小时,加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葛芷韭菜炒猪肝:葛根10克、白芷6克、韭菜150克、猪肝200克。

作用:温经散寒,暖肝活血。

做法:葛根、白芷先用水煎,去渣取汁,备用。猪肝,切薄片,用淀粉、蛋清、盐、味精摇匀挂浆;韭菜,洗净,切成2寸长段。起油锅待七成热时,将挂浆猪肝入锅,稍偏炒后即起锅备用;洗净锅,加油待五成热,煸韭菜加盐、药汁,再入猪肝,滑匀,加味精稍沸,即可起锅装盆,食用。

天麻鸡煲:天麻10克、白芷6克、童子鸡1只(约重300克)。

作用:平肝熄风,温经止痛。

做法:先将天麻、白芷装入纱布袋,扎紧药袋口; 鸡去毛、杂件,洗净,先用沸水焯一下,去净沫,原汁中加药袋、大茴香、姜、葱、胡椒,大火煮沸后,移置小火烩2小时,加盐调味后,即可食用,喝汤及食童子鸡。

辛芷乌鱼汤:细辛3克、白芷9克、制草乌3克、鲫鱼1条(约重250克)。

作用:温经散寒,补脑止痛。

做法:细辛、草乌、白芷三味洗净,加水煎汁,去渣备用。鲫鱼,去鳞、鳃、内杂,洗净血水。起油锅,待六成热,鲫鱼入锅稍煸,加黄酒、生姜、葱段、水适量,中火煮沸,小火慢炖,待汁呈乳白色,加盐、药汁、味精,再煮沸,放人胡椒粉即可食汤、鱼肉。

葛粉桂花糊:桂花10克、葛粉30克

作用:解痉止痛,理气健脾。

做法:将葛粉先用温水拌和成糊状,加入糖、桂花,调匀后,再加沸水冲成葛粉糊(也可加水调匀后,小火煮沸,边煮边搅和)。

洋葱炒肉丝:洋葱5O克、纯精肉250克

作用:辛温通阳,和脾止痛。

做法:洋葱洗净,切成丝;精肉切肉丝,蛋清、淀粉挂浆。起油锅,待七成热,先溜挂浆肉丝,变色即起锅备用;洗净锅,加油待六成热,炒洋葱,加盐、糖、水适量,煮沸后入肉丝,滑匀。煮5分钟,加味精炒匀,起锅装盆,即可食用。

葱油蛏子:蛏子300克、带须香葱30克、生姜20克、胡椒3克。

作用:辛温通络,潜阳镇痛。

做法:蛏子洗净,去泥沙;葱洗净、生姜去衣,切成姜、葱末,起油锅待七成热,倾蛏子入锅炒透,加少些黄酒、盐、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加姜、葱、胡椒末、味精,调和后起锅装盆,即可食用,喝汤及吃蛏子肉。

参芪炖乳鸽: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芷6克、川芍12克、乳鸽1只(约重200克)。

作用:益气健脾,平肝止痛。

做法:先将参、芪、芍、芷四药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袋备用。乳鸽去毛、内杂,洗净血水,锅中放水,乳鸽入锅,大火煮沸去浮沫,加黄酒、盐,小火慢烩约半小时,加人药袋,再炖1小时,加味精、胡椒,即可喝汤、吃鸽肉,佐餐用。

黄芪天麻鸡:黄芪15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细辛3克、童子鸡1只(约重300克)

益气镇肝,熄风止痛。

做法:芪、术、天麻、细辛另煎3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鸡宰杀后,去毛、内杂,洗净,入锅中加黄酒、水,煮沸后去浮沫,加药汁,置文火上烩1小时,加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