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到玉溪调研。在了解了我市对保护抚仙湖做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后,张力军指出:“抚仙湖是全国保护得最好的湖泊,出流改道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史留名的大好事!”张力军表示,玉溪市委、市政府在抚仙湖、星云湖保护治理上,决心坚定,思路正确,工作有力,成效明显,下一步保护治理思路清晰、措施可行,要按照“一退、二调、三保”的正确思路,认真做好“十二五”保护治理规划,继续搞好抚仙湖、星云湖保护治理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
交出抚仙湖保护满意答卷 2003年,抚仙湖告急,省环保局公布《云南省2002年环境状况公报》——抚仙湖水质由Ⅰ类下降为Ⅱ类,3平方公里蓝藻暴发。 面对危机,市委、市政府深化市情认识,确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抚仙湖保护治理作为立市之本、民生之要和发展之基,把抢救抚仙湖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树立了“因湖立策、治湖为先、治湖为本、湖清民富”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部分禁控、重点开发、高起点建设”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新世纪之初打响了一场全方位的抚仙湖保卫战。 8年来,我市牺牲巨大经济利益,铁着心肠,关闭了抚仙湖周边的42个磷矿开采点,关停3家磷化工生产企业,整治径流区的44户企业;含着眼泪,全面禁止抚仙湖278艘机动船艇、3架水上飞机营运,取缔了1862个捕鱼燃油机头和电机;冒着风险,依法拆除沿岸1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搬迁农户585户,拆除企业62户,实现沿湖409.2亩鱼塘全部退塘还湖;承担责任,上马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这一保护抚仙湖的千古工程,截断星云湖每年流向抚仙湖的4000多万立方米劣质水,保护了抚仙湖,改善了星云湖水质,新增了170多公里的两湖流域。同时,积极争取立法,使抚仙湖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纳入法制轨道。 艰难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抚仙湖这一珠江源头的高原明珠重放异彩。自2004年起,总体水质恢复到Ⅰ类并一直保持至今,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淡水湖泊。
力争抚仙湖保护进入国家层面 抚仙湖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玉溪为保护抚仙湖做出的艰苦努力和付出的极大牺牲,越来越引起国家部分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2010年,抚仙湖东大河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被纳入国家高原湖泊保护示范工程,得到了环保部、财政部5000万元资金支持。眼下,总投资2亿多元的东大河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示范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到玉溪调研抚仙湖水资源保护工作时表示,抚仙湖水是重要战略资源,水利部将从水资源保护项目和水资源保护科技专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住这一湖清水。 2011年8月初,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环保部科技委的70多位委员汇聚抚仙湖畔,开展暑期调研,为抚仙湖保护建言献策。作为我国环保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委员们对抚仙湖保护治理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就抚仙湖流域规划的总体思路、任务设计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我们不仅要对污染水体加大投入、进行治理,更应该对优质水源进行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各部门要围绕改善湖泊水质改善这一核心目标,共同谋划、齐心协力,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共同推动湖泊治理工作。中国环科院院长孟伟说,抚仙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玉溪人民为保护抚仙湖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前提下,抚仙湖保护得这么好,十分难得。孟伟认为,“一退、二调、三保”是抚仙湖保护治理的一个根本性战略,下一步,要坚决执行好这一战略,政府要给予农户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增加投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侵害。 据悉,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生态脆弱的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也明确“要加大对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 抚保任道远,施策借东风。我市将抓住机遇,积极争取,使抚仙湖保护进入国家层面,迎来抚仙湖保护的新春天。(记者 李智林/文 曾永洪/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