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之魂,有多少中国文人知道?

 喜欢刨根问底 2011-08-27

为什么中国文明可以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并且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能做到,这是一个最神秘的迷,沒有学者能讲得透,有诸多的解释不盛枚举,其中 余秋雨先生说是中国人不搞远征,也有人说是中国特有的汉字,还有人把它归结为中国人保守,反正都沒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其实,这么重要的一个命题,国家养那么多的文人,并没有人去认真研究。我认为以上所讲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深层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应该到哲学层面、思想层面去找,从影响和规范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铸造中国人的人性特征和灵魂的因素中去寻求答案。根据我的判断,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属天性文化,符合天性原则,与自然同道。综观我国各种文化现象,茫茫九派,诸子百家,共熔于一炉,冶炼出共同的结晶,它们是: 

一,“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铸造中国人灵魂的一致信念,是传统中华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 这一宇宙思维模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龙的产生到《易经》的阴阳观,从老子的“天道”论,到儒家的“天命论”,从墨家的“天志观”,到名家、杂家的“大一”说,从兵家的“天时、地利、人和”到农家的“天、地、人”相结合的观点,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光辉思想。天命、天道、天理、天意、天怨、天怒、天不藏奸、天网恢恢、天遂人愿、天道酬勒等等,都是中囯人信奉天的警句!那么,什么是天呢?“天不可违” 、“天道自然” 、“天行有常” 告诉我们:天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就是自然。人与天的关系又要怎样呢?人应该怎样行亊呢?前人告诉我们:“金规不可逆,明理不可悖,天命不可违”。“天行有常,应制天命而用之”!“君子处世,必须晓其理,守其规,而制天命,运于心”。人必须“顺乎天命而修其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也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仁由己”。 

总言之,“天人合一”就是尽天性、尽物性、尽人性,就是天地之化育,就是人与天地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相生相克”和“变”的哲学观,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适应世界和求生图强的思想武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辩证思维的见证。 

从《易经》的阴阳五行之变,到道家的道变,从儒家的通变到墨家的墨辫、从兵家的《九变》到纵横家的权变,从名家的诡辩到杂家的物变,以及刻舟求剑的故事和农家的时变,无不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易经》的高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种对变的认识,被儒家、道家和其他各家各派所公认。“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这生动的语言与深遂的哲理,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最朴素的表述。 

“善”与“恶”之间的互相转化,也是中国文化争执的一个焦点。但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儒家强调教育,法家强调法制。“性善论”者说,因为人性善,所以要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性恶论”者说,正因为人性恶,所以要法制,真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国社会公认的人伦观和为政观,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尊重人的生动写照。 

群览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子百家,无一不是以人为中心,以人本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甚至超越其社会形态,达到了至髙至上的境界。这一思想脉络甚至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三皇五帝的传说一脉相承,我想,重视人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根本原因。 

商周时期萌芽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是中国民本论的最初表达,而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则是民本与国家的关系讲得如此透彻。而荀子的舟水之喻是如此的生动。 

传统文化肯定了人在万物中的卓越和伟大,视人为天地之灵,表达了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爱和尊重。《礼记》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墨家提倡“兼爱”,主张不分人我,平等待人。主张“重人事、轻鬼神”。老子将人与天、地、道并列为四大,而孔子将他的学问归结于仁者爱人,他甚至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孟子集民本论之大成,对“以人为本”作了全面阐发,在他的词典里,创造了“民贵”、 “民宝”、 “民心”、 “爱民”、 “恤民”、 “重民”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省刑罚,薄税敛”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及陷入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民事不可缓也。”他的仁政学说也归结为“仁者,人也”。所有这些观点,无不闪耀着人本主义精神,形成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另外,兵家各派的思想无不是以民为兵之本。 

四,“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对宇宙万事万物和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生动描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源泉。 

生生不息的思想在本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决不是无事可做,无文可写,而是水到渠成,无法回避。因为它揭示的生命、生育、生殖、生息确实是世界的主题,它关乎到人类的根本,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命脉,家庭的存亡。没有不断的生命运动,这个地球将死一样的沉积,没有不断的繁衍生息,人类将不复存在,国家、民族、家庭将不复存在! 

有一位学者写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余年,凭的是对于个体和种族繁衍的执着。绝不是自身的舒适和享乐。     

一个人,如果不想繁衍,他会有多少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动力?他会有多大的勇气来面对艰难险阻?为了个人和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曾经让多少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一切?而现在,对于中国人,生育已经成为一种负担,繁衍已经成为一种耻辱。在主流宣传的影响下,如今中国人对生育的执着和热爱早已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生育的意义和希望,后果将会不堪设想,过去,中国有太多的生命经得起消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人家用先进武器来打,而中国人,是用生命来填。日本人杀掉中国人三千多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结果抗战结束中国的总人口却反而增加了将近一个亿。因为中国人会生,所以中国人经得起这么大量的消耗。可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越来越承受不起生命的失去了。看来,这重视生育也应该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五,家庭文化独树一帜,是我们这个民族凝聚力强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从历史的轨迹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家庭的稳定都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我们中国人的国家概念将家与国连在一起,从名词释义上来理解,国与家本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两个不同的名词,连在一起的意义很明白,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二者不能分离,但我认为家才是国的基础。从五千年走过的路来看,尽管朝廷象走马灯一样,经常改朝换代,常常是国之不国,但家还是相对稳定的,日子照样的过,绝不会象朝廷那样乱象横生。近代以来,先是八国联军的入侵,尽管他们占领了京丶津丶唐及一些口岸,满清皇帝也赶跑了,但90%以上的农村家庭仍然稳固,宗亲势力照样在统治着基层政权。至于八年抗战,情况也大致类似。所以,我们决不要看轻家庭及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性,他可以保我们这个国,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这种传统的家庭文化,1949年以后被冲击了一次,1989年以后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面目皆非,支离破碎,伤痕累累,令人耽忧! 

六,“法、儒、道”共同治国的为政观是左右中国社会的基石,是中华文化几千年融合的产物。 

自秦汉以后,中国的社会就进入了法、儒、道共同治理囯家的漫长岁月,以法制为主线,以儒家和道家理论为指导,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教化与強制手段相交替,共同演义了近二千年的文明,成也罢,败也罢;功也罢,罪也罢,千秋之道任人凭说,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亊实,逝者如斯乎?写到这里不由得怀着崇敬的心情,感谢韩非、李斯,感谢商怏、张仪、鬼谷子、呂不韦,更有中华一帝秦始皇,是他们这些法家、杂家、纵横家、政治家成就了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也要感谢老庄、孔孟及诸子百家,以他们的智慧塑造了中囯人的灵魂! 

法、儒、道三家治国,如三足鼎立,不可偏废,法制是基础,是前提,儒与道则交替使用,从而形成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七,“慎战”是中国军亊思想的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智慧,正义是战争胜负的前提。 

中国传统軍事思想的特质表現在对战爭的认识方面:(一)战爭的本质是行仁;(二)战爭的目的是以战止战;(三)战爭的态度是慎战、备战;(四)战爭的立場是正义之战。 

老子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他所讲的正、奇、弱,所谓正,就是正义,所谓奇,就是用兵在奇,所谓弱,指的是示弱,不逞強。 

在倡导“重战”的同时,孙子又强调要“慎战”。孙子告诫战争决策者:“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进而严肃地警告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认为以“ 谋攻之法”制止战争爆发,是比“百战百胜”更高一筹的胜利。这种胜利虽然一时“无奇、无名、无功”,但却是决策者的最佳选择和善战者的最高标准。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他创立的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他们不掌握军队和国家资源,只能依靠智慧和技能来制止战争。一次,楚惠王派公输班(鲁班)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了,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郢都来见公输班,说:“北方有个人欺侮我,请你帮我杀了他。”公输班不高兴了。墨子说:“我可以送你很多金子。”公输班说:“我奉行仁义,不随便杀人。”墨子说:“楚国土地广大有馀,人口稀薄不足,为甚麼要用不足的人口,去夺得有馀的土地呢?宋国没有得罪楚国,楚国为甚麼要去攻打它呢?你奉行仁义,不杀那个欺侮我的人,却帮助楚王去攻打无罪的宋国,这不就是随便杀人吗?”公输班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就请公输班带他去见楚王。 

墨子见到了楚王,说:“有个人,不坐自己的好车,却要去偷邻居的破车;不穿自己的丝绸,却要去偷邻居的粗布;不吃自己的美食,却要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个甚麼样的人呀?”楚王说:“这个人爱偷盗。”墨子说:“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方圆五百里;楚国富甲天下,宋国一无所有。攻打宋国,这和那个爱偷盗的人有甚麼区别?”楚王说:“虽然这麼说,公输班已经给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於是墨子请求和公输班当场演示攻守战阵,楚王同意了。墨子解下皮带作城池,和公输班各拿木片作器具,比试起来。开始时,墨子守城,公输班换了九种攻法,都没有成功;轮到公输班守城,第三次就失败了。公输般放下了木片,墨子说:“我已经派了三百个弟子去帮助宋国守卫城池,他们每一个人都会我的守城办法。”楚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慎战”并不是害怕战争,也不是回避战争,相反,中国的传统兵家思想同时也重视战争。自古以来,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明确提出要把战争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来看待的,孙子是世界第一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时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在人们心中,儒家似乎不言战,其实不然,孟子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指的是战争必须具备智慧、仁义(正义)和勇敢。孔夫子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问为政,孔子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既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可见孔子并不诲言“兵”与“战”。 

八,“中和” 的处世观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和谐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中”,来源于周朝,武王伐纣后分封诸侯,把中间一大块地划分为自己直属,位于中央,四边全是列国诸侯,这样好统治,古人以中为最贵,最显。所以那时起国名就叫中国,国号称周,以后历朝历代,虽然朝代更替,但国名一直沿用了下来,算起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哲学上的中,信仰上的中,却不是这个概念。自从子思的《中庸>>问世,中庸思想成为中国人的主导思想以后,这个“中”就变成了人的性格,变成了中国人的性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不能再理解为中央的中,中间的中,将二者混为一谈则讲不清,还会出现错误,这是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不偏不倚”的根源,是他们的理解出了问题,将它偷梁换柱,变成了中间的中,变成了不左不右的中,变成了对喜怒哀乐表现程度的尺度,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判断错误,是缺乏哲学思维的表现。第二点是,“中”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指人的天性,即人性的自然属性,这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有了这两点基本认识,下面对于“和”的理解就不会出偏差了。 

关于“和” 的哲学思想,在子思那里,它是与“中”完全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完全是一个含义,一个道理两种说法而已。不妨再次将它们一一列出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为本,和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很显然,“中”与“和”是一个概念,加强语气而已,这一点,从他的“率性之谓道”的说法也可以看出,所以“和”也是天性。 

九,“三教”和睦并存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是“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社会包容性强的有力佐证。 

在中国,佛、儒、道三教长期和睦共存,与中东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宗教纷争形成最鲜明的对比,他们在一教之内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两种人性、两种文化的优劣自不待言。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号称天地之中的嵩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在那里,既有达摩面壁的寺廟、少林武僧的塔林,又有儒家受授的书院,还有道家修炼的道观,更有科学研究的舞台----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周公及元代观星台。这种现象在泰山、在大足石刻同样存在,说明它不是偶然为之,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何其美妙?这不就是“和而不同”吗? 

好了,以上九条是不是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全貌呢?当然不是!但它集中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可以肯定。。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磨炼与传承,炉火纯青,刀光剑影,宝气贯虹,已铸成了中华之魂,铸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信仰,成了我们的遗传基因!它要追求的是人自身气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国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写到这里,也似乎捂出道来,十种文化从排列到组合,从感性到理性,抽丝剝茧,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龙的精神是祥和、阴阳调节是气和、五行相生是物和、人法自然是天和、孔孟之道讲人和、法家之理在国和、兵家之道为求和、墨家之爱泛众和、纵橫权术为统和、名家之辩在名和,农家之为在民和、杂家之功在柔和。好一个“和” 字,容纳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沉淀! 

也只有写到这里,本文开宗提及的问题才得以解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是“天人合一”、是“相生相克”、是“以民为本”、是“生生不息”、是家庭伦理和宗亲文化丶是“法、儒、道”的柔和、是“慎战”、是包容、是三教并存、是“中和”!这九条原因归结为一个字:“和”------天和、地和、人和!“和”代表了天性,代表了自然,代表了天地之化育,也代表了天长地久。这就是中华之魂!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既是中央之国,更是“中和”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和,是共和,这难道仅仅是文字上的巧合吗!到此,中华文明的天性形象已展露无遗,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时候也会偏离天性,但都会被这种这种文化力量给拉回来,得到自行修正。毛主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