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 医 治 疗 原 则

 iippss 2011-08-27

                    

一、强调整体,正确处理局部整体的关系

(一)在用药方面

1.协调阴阳   当肾阳亢盛,肾阴不足,出现一派阳亢证候,治疗常用大补肾阴(例如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以制肾阳)的办法,肾水充足,肾火亢盛症状即可消除。这种治法叫作“壮水制火”。当肾阴过盛,肾阳虚弱,出现一派阴寒证候,治疗常用大补肾阳(如用金匮肾气丸以益肾阳消阴翳)的办法,使肾阳充盛,阴盛寒凝现象自然消除。这种治法叫作“益火消阴”。两者都不是治亢盛的那一方面,而是着眼于整体,是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联系出发来治疗不足的那一方面而取得效果的。

   2.间接补泻   当某脏虚弱时,除可以直接补益该脏外,还可以从整体出发,补益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脏(母脏)这种治法通常叫作“虚则补其母”。例如肺痨病人,久治不愈,治疗可以用补脾益肺,也即培土生金的办法,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当某脏有病,可以泻其子脏来治疗母脏的疾病,这种治法通常叫“实则泻其子”。例如肝阳上亢,肝郁化火,面红,头痛,急躁易怒,心烦不眠,治疗时除平肝潜阳外,还用泻心火的办法,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3.表里互治    脏腑之间有一定的表里关系,如果表里同病可以采取表里互治的办法。如里热证,大便燥结而致肺气雍塞,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凉膈散,以泻大肠之火而清肺气;又如心移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赤短涩痛,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常用导赤散,以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

4.从五脏治五官   五脏与五官密切相关,五官有病可以从五脏来治。如眼病实证可以用清肝的方药;虚证可以用补肝的方药;口舌生疮可以用清心火的方药等。

(二)在针灸取穴方面

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以下处方选穴原则,如上病下取,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取涌泉或太冲;下病上取,治脱肛常灸百会;从左治右,从右治左,在治疗偏瘫时常取健侧的穴位;其他还有募俞取穴、原络取穴、表里相配、前后相配、上下相配、左右相配等。

二、重视内因,正确处理正、邪关系

中医治病的根本目标在于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向治愈的方向转化;所用的各种治疗措施,都是根据“扶正”和“祛邪”的两个原则制订出来的。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治疗原则:

(一)扶正以祛邪    就是运用药物、营养、功能锻炼等各种治疗方法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的能力,从而达到祛除邪气、战胜致病因素、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的“扶正以祛邪”。此法适用于虽有外邪而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例。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助阳、滋阴、益气、补血等补法。

(二)祛邪以扶正    就是运用药物、手术、针灸、火罐等各种治疗方法,祛除病邪,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即所谓“祛邪以扶正”。此法适用于邪盛而正虚不显,或虽正虚而以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例。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汗法(邪在表)、吐法(邪在里、在上)、下法(邪在里、在下)、和法(邪在半表半里)、温法(寒证)、清法(热证)、消法(邪气积聚的实证)等,此七法加上上述补法,合称“八法)为中医治则中的基本治法。

   (三)攻补兼施    由于病情复杂,正邪关系变化多端,故治疗中必须“扶正”、“祛邪”两个环节辨证地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确定正确的治疗方针。如果邪盛正虚,邪实为主,则应着重在祛邪,酌加扶正药物;如疾病迁延日久,余邪未尽,正气大虚,则应着重扶正,酌加祛邪药物。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采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清温并用、消补并用等治则。

              四、抓主要病证,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正邪交争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部的病证往往不止一个。疾病病证的表现也有真假。要作细致调查研究分析,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分清疾病病证的主次,给予恰当的治疗。如果抓不住本质为假象所迷惑,或者抓不住主要病证和病证的主要方面而在一些次要病证和病证的次要方面上打圈子,那就要犯误诊误治的错误。

中医提出“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的治疗原则,基本体现了这种观点。

(一)     标本缓急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从正与邪的关系来讲,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病的先后来讲,旧病是本,新病是标;从疾病的发生来讲,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的部位来讲,内部疾病是本,外部疾病是标;从病因来讲,内因是本,外因是标。

根据标本缓急的不同,大体可有如下三种治疗原则:

1.急则治其标    就是在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不紧急处理,势将影响病人的安危,此时应采取急则治标的办法。如肝病,出现了腹水肿胀证候(肝硬化合并腹水),病人呼吸困难,仰息不得卧,二便不利,此时如果病人正气可支持,则不应忙于疏肝养肝,而应迅速投以攻下之剂,解除腹水。解决标证,然后再来治本。

2.缓则治其本    就是在一般情况,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来治疗。如肺痨,咳嗽为标,阴虚为本,治疗时不置重点于止咳祛痰来治标,而应着重于滋阴润肺来治本,只有提高了机体的抵抗力才能使肺痨病治愈。

3.标本兼治    就是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例如咳嗽胸满,腰痛尿少,全身浮肿(急性肾炎)的病人,其病本是肾虚水泛,病标为风寒束肺,两者均急,就要一面发汗解表,一面利水消肿,用表里双解的治法。

(二)正治与反治

正治亦称逆治,就是以热药治寒证,以寒药治热证,以补法治虚证,以泻法治实证,这就是通用的治疗原则。

反治也称从治,就是从表面看是顺从症状,实际上仍是针对疾病的本质的一种治疗原则。例如治疗心下痞满,一般应当消导行气,如果疾病的本质是由虚而来,则应补气,这叫“塞因塞用”;治疗泄泻,一般应以止泻为目的,可用固涩收敛药,如果本质是由湿热而来,则应清热导滞,这叫“通因通用”。又如治疗表热里寒的真寒假热证,要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证,这叫“热因热用”或称“以热治热”;治疗热厥逆,四肢冰冷的真热假寒证,要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证,这叫“寒因寒用”或称“以寒治寒”。此外,还有反佐法,也属于“热因热用”、“寒因寒用”范围,如用正治法治疗大热证或大寒证,有时服药后会引起呕吐不纳(格拒),若大寒剂中反佐少许温药(或寒凉药热服)或于大温药剂中反佐少许凉药(或温热药冷服),便不格拒而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治病就是要对每一病人进行具体分析,认识每一疾病的特性,以便针对它们的特性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基本上是分析疾病矛盾的特性,它要求根据疾病不同的本质,进行治疗。强调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而反千篇一律。

(一)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夏天人体肌腠疏开,冬日腠理致密。同为风寒感冒,夏日不宜过辛温,以防汗多表虚,伤津化燥,变生他症;冬日一般可重用辛温解表药,以使病从汗解,这叫因时制宜。

     我国土地辽阔,东西南北用药亦有差异。北方多寒凉,外感宜用辛温发散重剂;南方多热,外宜用辛凉发散轻剂。这就是因地制宜。

      病人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妇女胎产经带情况复杂,小儿脏腑娇嫩,虚实易变,治疗时均应通盘考虑,不仅用药剂量应有差别,就是立法处方也不一样。如病人素来怕热,体质偏热,就要慎用温药;病人素来怕冷,体质偏寒,就要慎用寒药。这叫因人制宜。

(二)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一种病虽有共同规律,也有不同的具体情况,治上要区别对待。例如同是哮喘病,寒喘当用温性方药,热喘当用寒凉方药,虚喘当用补药。

     不同的病,虽各具特殊性,其间也有共同性,治疗上可归纳为共同的原则,“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例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脱肛等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可同样用提气、补气的方药治疗;又如呃逆、呕吐、咳嗽、气喘都是因气逆所致,可同样用降气的方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