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文人生活:斗茶

 一鉴斋 2021-01-28

中国的饮茶历史非常悠久,饮茶始于西汉,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扩展开来,并与儒释道结缘。通过儒释道的“提携”,茶真正进入精英文化的领地,也在儒释道这株最平凡的植物中开悟。本是无情物,恰逢有情人。从此,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成为古来习俗。

晋代顾愷之《列女传仁智图卷》

饮茶习俗,由混沌向文明的嬗变,走过了数千年的曲折路程,终于在唐代演出了生动的“话剧”。唐代的茶书编撰,从草创走向理智,开启了随后千年来的宏大篇章,从而成为中国茶书史上有声有色的动人序曲。

唐代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唐代佚名《宫乐图》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到了宋代,整个社会出现比以往远为庞大和更有教养的阶层,促使宋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面对历史提供的大好机遇,宋代茶业和茶文化的自由伸展,形成繁荣昌盛的局面。宋人饮茶,上升至了艺术层面,一道美学、一碗人情的水。茶原本的滋味,靠味蕾难于循迹。那份来自尘世泥土的真实,也被反复击打成茶汤上的一道沫,粉饰演化,成为一道美的表现形式。饮茶,是宋代最为时尚风雅的行为,而斗茶则是这种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

北宋赵佶《文会图》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始于唐的斗茶,在宋代得以兴旺。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是古代有钱有闲人及雅士的一种雅玩形式。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斗茶的场所颇为讲究,大多选择二层建筑的茶室,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内斗茶设施一应俱全,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屏风上挂有名人字画,屏风前的桌面上铺有织锦,上面放着香炉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也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也有人选择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南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

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参见《渔隐闲话 · 山泉》)。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品

斗茶前的准备工作分五部。

一、炙茶,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注(1)),先要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文火炙干。唐代时十分重视炙茶,宋代仅仅隔年的陈茶才炙,新茶一般不炙。

宋代团饼茶图样

二、碾茶,将团饼茶槌碎,然后用茶碾、茶磨碾细。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中的茶磨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事图》中的茶碾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的茶碾

三、罗茶,把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茶罗底面要细腻、绷紧。蔡襄《茶录》载有,罗底要选用东川鹅溪画绢中特别细密的丝线,将之放入开水中揉洗,使它变的更加细密柔滑。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的罗合

四、煮水,将釜置于炉上,加水煮沸,装入汤瓶;或汤瓶直接放于炉上煮水。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中的茶磨汤瓶(执壶)

镇江博物馆藏银汤瓶(执壶)

五、点茶,用茶勺取茶末,放入茶盏,用汤瓶注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状。(至于投茶量,据唐苏《十六汤品》载一般"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按晚唐一钱重约为今四克换算,二钱约为八克,这是很浓的)。

笔者使用中的宋代茶盏

第一汤沿盏壁注水,不要让水触到茶,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注(2)),手轻筅重。第二汤从茶面上注水,先绕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击拂,茶面上升起层层细泡。

竹茶筅击拂

第三汤时注水要多,击拂要轻而匀。

第四汤注水要少,搅动稍慢。

第五汤稍快一些,搅动匀而透彻。

第六汤用筅轻轻拂动乳点。

第七汤分出轻清重浊,茶液稀稠适中,就可以停止拂动。

斗茶品一斗汤色,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胜黄白、灰白。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的长短。

二斗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名曰“咬盏”。“咬盏”时间越久,茶汤与盏相接处就不易出水痕,而水痕出现最晚的,则为胜者。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

注(1):团饼茶,用宋徽宗提出的四个字来概括,即“香、甘、重、滑”。现代人说的“不苦不涩不成茶”,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艺低劣的表现。宋代的赵汝砺在《北苑别录》里特意强调,制作团茶,一定要把茶叶里的“膏”,也就是茶叶中呈苦味、涩味的物质都榨掉,因为“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高级的团茶不仅在制作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冲点时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要将团茶用茶磨或茶碾研磨成细碎的茶末。如果喝茶的量不多的话,也可以用小杵小臼把团茶捣碎。

注(2):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

斗茶令

斗茶令,在斗茶时的行茶令,宋代兴盛斗茶的产物。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行茶令的首创者当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传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贫居青州专心治学时,每得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在一次煮茶品茗时,她突发奇想了一种与酒令大相径庭的茶令,即互考书经典故,一问一答,说中者可饮茶以示庆贺。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李清照行茶令的典故,曰:“被酒莫惊春睡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正因有茶百戏,当时有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为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现代茶百戏(网络图)

茶百戏是斗茶中最为高深的,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传承者,因此至今也未揭其奥妙所在。只在文献里看到“别使妙诀,使汤纹水脉成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意思是茶汤在盏内瞬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花鸟鱼虫、水墨图画,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宋代斗茶,最早流行于茶区民间的福建建安一带。由于斗茶技巧性强,趣味浓厚,所以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得以发展。至北宋,斗茶之风已极为盛行,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文人雅士,无不好此。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斗茶寻趣。

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

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皆有斗茶记载。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中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

古今流行的几种饮茶法:

煎茶法:

流行于唐代至南宋末年。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茶沫。

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水注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茶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茶沫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撮泡法:

明代开始,饮茶改变为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撮泡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撮泡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续。

参考阅读:

书斋 · 一鉴斋

闲情偶寄

菖蒲露

海棠花

渔隐闲话 · 山泉

拙朴 · 竹器

一期一会 世当珍惜

下午茶

茶席

老茶器

茶托物语

宋代茶盏

木叶纹黑釉茶盏

啜茶记(一)—— 茶器

茶具索引

寻一方良砚

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适意、优雅、超拔

扬之水 · 唐宋时代的床和桌

回顾二千年以来的文房四宝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