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 117

 天地虚怀一 2011-08-28
太极杂说117


太极网罗

太极拳推手和技击的练习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 一、训练承受力。今习太极拳者,大多抵挡不住练快拳的或学摔跤的,有些习者认为功夫不到。太极十年不出门嘛,十年后就天下无敌了。结果怎样,有不少习拳几十年的所谓“名人”纷纷败在壮汉手下,为找借口,竟说“太极的击技是末技,是附属品”;这种遮掩实在令人齿寒。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太极健身尚可,自卫、防身不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遇到大力者,身强体壮,连抓带拉,往往推手时不知所措,无法抵御对方力量,按八法讲棚劲不足,自然无法立足而被推出或击出。 2、遇到练过其他拳种,擅长发冷劲者,搭手时未察觉不适,一旦对练时自身状态不能调整好,不能听出对方劲力的方向和真假,贸然出击或后退,往往为其所乘,而被击出。 3、遇到练其他内家拳,如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者,拳手桩功较好,下盘较实,自身功力不足时则必输无疑。功力相当时失手,多因不了解对方拳劲、拳理,不能全方位防护自身,而被其一击得手。因此,承受力的训练是首要的。其特点是自身防护较好,不会轻易为大力或冷劲击出。其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站桩: 2、行桩:(单式的训练) 3、推手练习。 二、肢体整劲的练习: 肢体整劲的练习是太极技击的必修课,所谓太极是指阴阳的变化,只有某一肢体的力量是不能完成阴阳变化的。整劲的特点就是以你的周身力来对抗对方的局部力,此时太极八法方能初步使用,绷、捋、挤、按、采、列、肘、靠是八法,其运用是以你的阴阳变化来影响对方,使对方失去平衡。整劲的练习方法较多也很复杂,不过站桩也是基本方法。三、松劲的练习: 松劲又叫松沉劲,松不是软,有些习太极者初练即追求放松,而不能将整劲练好,甚至没有基本的承受力,往往事倍功半,练习数年仍无法推手技击,输手时反怨对方不会推手,事实上是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松劲的特点是出手时相对无僵力,自己并未用力而对方却感到压力很大,对方力越大反弹力越大。此时方始进入太极之门。四、听劲的练习: 实际上听劲的练习是与整劲、松劲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其原理在于僵力的大小,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无论你练到那一步,你都不能说完全没有僵力,只是相对与你的对手来说或有力或无力,你的力小就能听到对方的力,就可以顺其自然,粘连粘随。五、太极劲的练习: 太极劲实际上就是把松劲练整练圆,松劲虽然以无僵力,但其仍有明显的方向性,太极劲则无明显的方向,周身一太极,随心所欲,顺其自然,阴阳变化,刚柔瞬变。


l         中国武术分内外两家,两大支派,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武当派即指源出于武当山道教,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武术流派.太极拳,形意拳,通背拳,八卦掌等拳种皆出于内家,故此,习惯上把这几个拳种视为内家拳或曰武当派.内家拳以养内气,强筋骨,以静制动为要领,犯则立扑. 萧氏内家拳乃萧功卓(1886-1979)所创,萧老先生自幼习家传武术,后从军离乡,行止无定,遍访名师益友,从外家入内家,几遇名师,从师于八卦名手李文彪先生习练八卦掌多年,受益颇深,李先师乃程氏程廷华先生之高足,并在京师从通背名手张策先生苦练通背拳,从赵庆祥,赵振尧先生习练形意拳.师从府内派太极专家富杰臣先生门下苦修太极功及十趟大拳,即:大架,老架,小架,后天法,小九天,太极长拳,十三总势,三十散手,点穴式,智棰等.富杰臣先生之父富周先生乃杨露蝉老先生之高徒.萧老先生对内家拳之奥理研究颇深,尤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为最.对技击及养生有独特之见解.不仅吸收了内家拳之精髓,而且有创新和发展.其独创技击八法等乃稀世珍宝,萧老先生曾任南京国术馆教研组长,河北大学武术教员,保定武协教研组长,裁判长等.在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


l         太极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太极的高级阶段在于“无意识”,即“分别智”的消失,或曰进入“太极”。


l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 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l         拳架的三个阶段

    打拳如读书,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第一阶段:学习每个动作的要领,一招一招的来,注意这仅仅是"学习"而不是"掌握",这个阶段主要是大脑的工作,记住每个式子的要求和要领,有些要领可能你这时还不理解,没关系,记住并且能作出来就可以了,这一阶段虽然看似简单,但第一步总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正确或者错误的观念,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如果学错了,就会一辈子错到底,即使你每天狂练百遍,也不可能得太极之门而入。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把书读"厚"、读"透"。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身体物理指标,二是协调程度。首先你要能够按照要领把整套拳架流畅的打完,招招到位,这涉及到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韧带的工作,通过持续的锻炼,使它们的物理特性完全达到走架的要求:力量、弹性、柔韧性等等;而协调程度是指:在走架的过程中,每个式子,不需要大脑额外去想要领就可以完成。打个比方:人走路,迈出步子之前需要去想迈左脚还是迈右脚吗?骑自行车,需要特意去考虑身子和车子是否平衡吗?乔丹在赛场上投出每一个球之前,还要想想投篮要领吗?都不需要。简言之,这一阶段,要把式子练成你的本能。

    这一阶段会练出一些东西来,下盘稳了,身上松了,肌肉的爆发力、骨骼的强度,肌键韧带的柔度和韧度都会高出常人很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功夫"。

    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拳架纯熟的基础上,第三阶段就要把拳架这本"书"读薄,拳架里最核心的东西,只有一点点,纵观整套拳架,招式很多,上窜下跳,东打西踹,实际上就是反复的让你练习那一点点东西,到了第三个阶段,就要对这一点点东西重点照顾,多体会,多琢磨。第三阶段的终极要求,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像《Matrix》里的Neo一样,剧末,那三个看似不可战胜的Agent,在Neo的眼里,也只是一堆由0和1组成的符号,而在太极的世界里,0和1就是阴和阳,这一阶段,推手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这三个阶段,跟人的先天素质无关,只要你四肢健全,精神正常,每天至少能保证3个小时全身心投入的话,3年足亦。3年以后的成就,看你的天赋、造化还有,实战。


l         1、太极拳与行意、八卦同属内家拳。行意走立园,八卦走平园,太极走乱环。功夫上身快当属行意,但欲高屋建瓴还是太极。当年孙老以成名之身拜郝唯真为师从学武式太极就是证明。2、冯志强拜陈老为师,但陈过世时他并未学成,主要由师兄李经悟传艺。李又是吴式泰斗杨禹廷的高足。习武应以德为第一,不知冯的后辈是否应该尊重历史。不管改为什么名字,还是源于陈家和吴家。3、太极推手只是修炼知彼功夫的必要手段,也是进入太极门的唯一途径。在推手中才能掌握听、化、拿、发,才能明白八法的劲路。只有在粘逼、走化中才能卸掉本能力,换上太极劲,才能把粘黏连随之劲贯穿到三十七个式子中去。4、太极推手在烂采花之后,尚须进行接手训练才能进入散打阶段。接手应是太极接手,也讲究听化拿发,也要以柔克刚。否则不管你叫什么,都是旁门,和太极谬之千里了。5、武当和少林是中华武术两大流派。外家有的内家都有,打法、跌法,抓经、拿脉、分筋、错骨,擒拿、点穴……如果非要问摔交和太极推手的不同,可以把摔交和太极跌法相比,关键在于用意还是用力,是用外力还是用内劲,是四两拨千斤还是有力打无力。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2 15:3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