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龙泉清溪 2011-08-28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1-04-08 来源: 我要评论:(0) 字体:【】【】【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

  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

  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

  至今现代心理学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

  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

  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

  格式塔心理学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了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

  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

  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 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 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



我也是刚学的基础心理学,刚好有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19世纪中叶,由于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他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被看作事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和他的美国学生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很多心理学派,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德国心理学家海墨、克勒、科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美国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奥地利的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20世界迅速发展的生理心理学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亦即灵魂的主宰。
诸如,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则指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
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us,354?430)又进一步认为,通过对意识的内省(按:introspection,指被试者的内部反省或自我观察、自我报告)可以接近和了解灵魂。
按最早出现于1590年的心理学原名Psychology一词系是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
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正如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ilhelm Max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的心理学是以德国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见解,采用心理化学的观点建立起来的。冯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为“物”,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构造派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应用实验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派别。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冯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构造派心理学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学界的群起反对。反对的结果一方面使构造派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绝响,另一方面因为反对者的主张不同,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一致反对结构主义,但以后愈争论愈复杂,终于又演变成各学派之间彼此互相排斥、众说纷纭的情势。
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虽然同样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却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心理学,把着眼点放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上。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识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心理学。机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不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兴的其他学派所取代。
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华生宣称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华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它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然而,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首先提出这种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的就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事实上,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因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以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1892?1949)、弗罗姆(Erick Fromm,1900?1980)、艾瑞克逊(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在德国,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心理学家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 Köhler,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以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为例,人们由此所得的知觉并不是等长的两条横线加两条纵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表现得最为活跃。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按:又称第一势力)与行为主义(按:又称第二势力)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罗嘉思(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历史上的三大转折

2005-2-3 0:0 【  】【我要纠错

  从1879年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以来,曾经诞生过许许多多的学派,但以下三种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心理学史上的三次明显的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它的出现,使当时处于“神学的奴婢、哲学的附庸”位置的思辨的心理学正式纳入了科学实验的轨道,从而使心理学从近代的哲学、生理学、神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正式独立的科学。因此,这第一次转折可以说是心理研究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历史转折。这次转折,导致了后来众多心理学派的诞生与空前的繁荣。

  冯特的历史功绩,是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的心理科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这三件大事分不开的。冯特使心理学从旧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他所开展的对感觉、知觉和注意等基本心理过程进行的实验研究,开创了实验心理学这个分支科学。冯特在心理科学实践上的历史贡献还在于和用菜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开创及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因此被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

  第二次转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它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新的方法开拓了在它之前的人类科学史上都从未真正触碰过的另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无意识领域。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变更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为人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心理研究新天地。而且,它的影响也早已超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界限,而渗透到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等人文科学之中。因此,这是继冯特之后的又一次心理史上的伟大变革与转折。

  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在当时需要有很大的理论勇气和无畏精神。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这样使得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向于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他还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动力。这是对当时的构造派心理学和理智主义心理学派的挑战。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引发了人们对于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的深入思考。

  第三次转折,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的科学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心理学的渗透结合而引起的心理学大变革。这一变革产生了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心理学的崭新理论——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使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意识)又重新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回到心理学中。而在此之前,在心理科学中占统治地位50年之久的行为主义则是主张对外现的、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而不管内部心理过程如何。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验证,这就使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研究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心理学研究开拓了一条更为有效的研究途径。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密切联系越来,这就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在教育、生产、管理、临床等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这也就开阔了心理学理论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远大前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