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母校,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MouseHappy 2011-08-29

母校,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参加武汉大学新闻系八七级毕业20周年同学会杂感

                                                            ◎张友高

田园将芜,胡不归?

纵然是一地鸡毛,纵然已经长满荒草,纵然不能为学子遮风挡雨,你也是我们梦中的绿洲呵,母校!

我们回来啦。武汉大学新闻系八七级同学于毕业20周年(本人参加革命工作三十年)之际,回到了武昌珞珈山上。

曾记得当年离开之时,我含着泪水作《珞珈毕业歌》:

        鲜花呀盛开了季节的风流

青春呀激扬了岁月的锦绣

        楚辞的情绪不曾染红过东湖

        一包烟怎么就题写了黄鹤楼

        谁还把理想写进毕业论文

        谁还将初恋保留到黄昏后

        忽然发现买错了车票

改签时列车已经上路

珞珈山我亲爱的树林

包容了多少青涩的声音

我像野兽一样逃离

只留下青春匆忙的背影

       

梦想呀装扮了目标的容颜

激情呀催动了年轻的风帆

        唐诗的故事不曾惹恼了教授

        一种酒怎么就喝醉了黄鹤楼

        教室内撑起的是国家栋梁

        宿舍里卧谈哪里顾得上羞

        人生的答卷难免会出错

补考要注意时间还够不够

珞珈山我亲爱的树林

收藏起没有结尾的爱情

我像野兽一样逃离

只留下青春匆忙的背影

……

大学是青春的根据地,也是诗歌的故乡。上面这首歌词确实是二十年前逃离珞珈山的时候,反映过的一种情绪,写在毕业纪念册上。可惜得很,那本珍贵的册子叫我弄丢了,大学时代的照片所剩无几,记在册子扉页上的歌词也只记得个大概的意思。所以,接到同学聚会的通知,无论如何我都要去参加。赶紧根据记忆补写了《珞珈毕业歌》,什么也没有带,因为激动甚至连钱包和身份证都忘在了家里,生怕人家不承认我是“武大郎”。

 秃子最怕说光头,麻子最怕写广林,插班的学生最怕啥?母校没出生!对于当代读书人而言,有时母校是“面子”,有时母校是“出身”。但凡上过大学的,最不堪者就是失去母校。虽然,如今市面上有大把干部出身的博士,老板级的教授。

  就像农民不可以没有家园。离开了土地,我们背井离乡的父兄就由泥土变成了尘埃。泥土虽贱却不离故园,任凭岁月冲洗,始终紧贴大地,充生命之母,财富之母。而尘埃呢,若浮萍,若云絮,漂漂荡荡,无根无故,无影无踪。一阵风来,或者根本没有一阵风,它就空了。

母校如同故乡,同样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士大夫在中国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正如君臣共治、帝位禅让只是存在于远古的传说中。漫长专制社会的所谓儒家,也不过是“犬儒”。以致21世纪中国的读书人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自称“知识分子”,最多不过是“知道分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人才算得上真的知识分子、知识精英,这似乎与“读书人”又是两个概念,与知识工人、知识官僚、知识流氓更不是一回事儿。

那么我到底是谁?如此一来,就发生了关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方面有史以来最大的歧义,发生了老师有史以来对自己身份最含混的解释。举个最近的例子来说,本人当初进入珞珈山,插班新闻系,老师教育我们说,“新闻系是记者的摇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也曾意气风发,立志要做那时代的哨兵,社会的公器,记者的翘楚。可是,我一个姓万名德才的中专同学从南方打工回汉,专程到珞珈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西方国家有一次举行业务骗子大赛,报名者十分踊跃,其中有几个是新闻记者。结果却遭到主办方拒绝。何故?大赛的规则是“业务选手”,而记者则是——职业骗子!

武大新闻系学生有当官的,有发财的,绝大多数还在传媒工作。说句最没良心的话,同学们升官发财的本事还真不是武大教的,记者的专业技能却是老师培养的。我没升官,也没发财,可我为升官发财的同学而由衷高兴,为母校的培养而深深感恩。羊羔跪乳,在毕业20周年的日子,武大新闻系八七级的学子争先恐后要回到珞珈山去,要去重温母亲精神乳汁的芬芳,还要当面请教我们的恩师:新闻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是专门编故事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