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棚室蔬菜疑难病虫害分析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08-29

棚室蔬菜疑难病虫害分析


分类: 科技
      谈谈棚室蔬菜发生较重的虫害。

 

  近年来,粉虱蓟马、螨虫等小型害虫为害日益严重,且该类害虫繁殖快、数量多、抗药性产生快,一不注意,棚内就会大规模暴发,对棚室蔬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今年,西红柿黄化卷叶病毒病造成西红柿大面积绝产,很多地方甚至拔了两三茬,而烟粉虱就是西红柿黄化卷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粉虱

  田间危害:粉虱为害蔬菜,表现有二:一是由于其自身分泌蜜露,常造成茄子等蔬菜叶片发生煤污病,影响蔬菜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产量降低。二是粉虱为刺吸式口器,是传播病毒病的重要媒介。

 

  粉虱的生活习性:粉虱生长发育、繁殖与温度、湿度关系很大。其生存的最适温度为20-28℃,30℃以上时,卵、幼虫死亡率高,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少,甚至不繁殖。据莱阳农学院植保学院试验表明,在30℃恒温条件下,粉虱的存活率只有14.69%;而在26℃条件下,存活率则达到86.4%。而且,白粉虱为变温动物,在30℃以上时其呼吸频率会大幅上升,容易吸入更多的农药,可大大增强农药的药效。粉虱在春夏秋三季,发生严重程度与外界降雨量有关系,尤其是夏季,若降雨天气较多,则粉虱发生程度轻。

 

  防治方案:当前使用的喷雾杀虫剂,大多以触杀作用为主,少数农药兼具熏蒸、拒食作用。粉虱依附叶背吸食叶片的汁液,容易形成农药触杀不到的死角,在植株生长茂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粉虱受到惊动时,会飞动躲避,从而使药液的触杀效果明显降低。因而,粉虱一旦暴发,仅靠喷雾难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粉虱生长发育、繁殖还与温度关系很大,所以应采取喷药结合提温或喷熏结合的方式。

 

  控温方法:可关闭通风口,保证棚内温度在30-33℃1-2小时(应注意温度不可过高,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可有效提高农药药效,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菜农经验:前期:穴施药剂驱虫+其他作物吸引+喷药防治

 

  首先,在定植前穴施内吸性药剂驱虫。对于西红柿、西瓜等容易受病毒为害的蔬菜种类,防虫要从苗子定植开始。因为蔬菜定植后,尤其是秋茬蔬菜定植后,正是烟粉虱为害严重的时期,只有从定植前就做起,才能避免粉虱大量繁殖、传播病毒。

 

  现在,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可以穴施的药剂,如生物菌制剂施惠、添加了缓释成分的片剂农药等,都能起到很好的驱虫作用。没有专门穴施的驱虫产品,还有些菜农选择阿克泰等药剂穴施,定植之初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行间种上一些粉虱喜欢的“食物”,以便集中防治。穴施药剂后,棚里即使有粉虱,也不喜欢到定植的蔬菜上取食,如果在棚的立柱或后墙上栽上一些没有穴施药剂、粉虱一看又喜欢的“食物”,如甜瓜、西红柿、芸豆等,就可以更好地观察粉虱发生情况,以便及早用药,把粉虱控制在暴发之前。

 

  后期:粘虫板+喷药

 

  到了植株较大、穴施药剂等所起作用不明显的时候,粉虱可以栖身的空间更大,喷药防治的难度也更大。

 

  烟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黄板可直接从市场购买,也可自己制作。用油漆将硬纸板涂为黄色,套上透明塑料袋,再涂上一层粘油(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隔10天需重新涂抹一次粘油。黄板可诱杀成虫,但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粉虱发生情况的监测。粘虫板可悬挂于植株上方,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相平或略高,每亩40-50块。

 

  发现粉虱增多时,要及时喷药。喷药时,可用啶虫咪、苦参碱、氟虫氰、烯啶虫胺等配合扑虱灵,轮换用药,避免粉虱较快产生抗药性。

 

 

        蓟马

  田间表现:主要在温室大棚中,为害茄子、黄瓜、芸豆、辣椒、西瓜等作物。蓟马以成虫、若虫锉吸蔬菜嫩梢、嫩叶和幼嫩瓜果的汁液,被害嫩叶、嫩梢变硬缩小,茸毛变灰褐色,节间缩短,生长缓慢。为害后常在叶片背面顺叶脉出现明线,甜椒受害后果是表皮变粗糙,叶背面具油质光泽。幼果受害后硬化、畸形,表皮褐变或木栓化。花朵受害,可造成落花,在萼片附近造成白色或褐色条斑。为害心叶,使生长点萎缩,为害严重常使蔬菜生长慢。

 

  需要提醒的是,蓟马因为是锉吸式口器,为害果实时不会造成果皮“明皮”的情况发生。

 

  蓟马的活动特性:蓟马成虫善飞、怕光,多在叶脉间或嫩梢或幼果的毛丛或花托或花冠内为害。蓟马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这也是蓟马难防治的原因之一。当用常规触杀性药剂时,白天喷不到虫体药效不佳。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3-7月份则是第二个高峰期。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

 

  防治方案:首先,根据蓟马的特性进行防治。

 

  根据蓟马繁殖快、易成灾的特点,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如采用营养土育苗、清除残株病叶。勤浇水可消灭地下的若虫和蛹。另外勤除草可减轻为害。可利用蓝板诱杀。在蓟马发生期,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时喷药,重点喷洒蓟马易活动的植株部位。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粉1500倍,也可使用菊酯类农药等。最好在6天内连施两次药剂,可用美除1000倍加阿克泰2000倍等药剂防治效果比较好。

 

  其次,注意用药时间。

  生产中,很多菜农反映:蓟马难治,为害重。近日,记者在寿光市纪台镇再次遇到了这个问题。然而,在与菜农交流蓟马防治时,记者发现,蓟马难治,并不是药不对路,而是用药时间不适宜。

 

  蓟马具有趋花性,因而花前用药效果才好,若等到大量开花期再用药,蓟马躲在花里面,防治效果差。从开花前开始用药防治,可用阿维菌素、菜喜等药剂,后每次喷药都要混配阿维菌素,全面预防蓟马的发生为害。

 

  同时,蓟马还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选择白天上午用药,效果必然差;因而在防治上,还应改上午喷药为下午或傍晚。可用菜喜1000倍混加阿维吡虫啉1500倍进行防治

 

  用药要注意喷熏结合。单纯喷药,即使再好的弥雾器具也会有疏漏的地方,没有喷到药的蓟马还会泛滥成灾。因而在用药时可采用喷、熏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喷:叶面喷施菜喜2000倍混加阿拉万1000倍,熏:熏施蚜虱烟剂或吡虫啉烟剂。但要注意用药时间不要在上午或者中午进行,应在傍晚闭棚前。

 

 

        螨虫

  田间为害症状:大棚内危害蔬菜较重的主要是茶黄螨和二斑叶螨。螨虫为害症状与病毒病、激素中毒相近,易被菜农误诊。螨虫,如茶黄螨主要为害蔬菜的细嫩组织,以口针刺吸蔬菜茎、叶、果,以为害植株生长点和幼果为主,为害后,常造成叶片和果实畸形或裂果,变灰白色或褐色;植株生长受阻,长势衰弱,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也正是因为螨虫多为害植株生长点,所以其症状与激素中毒或病毒病为害相似。需要提醒菜农的是:一定要学会识别,千万不要误诊误治,以免错过防治时机,造成螨虫大发生。

 

  螨虫在田间有发病中心,多为一段段发生。叶片被害后,背面变褐色带油光,扭曲畸形,向下卷曲,区别于病毒病和激素中毒;果实受害后,果皮“锈皮”,呈黄褐色,木栓化,龟裂。

 

  螨虫的活动习性:螨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6-23℃,高温会使成螨寿命缩短,繁殖力降低。湿度对成螨的影响不大,相对湿度在40%以上成螨即可繁殖,但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较高,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才能发育。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螨虫的发生。

 

  防治方案:

  药剂防治:螨虫主要是二斑叶螨和茶黄螨,根据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特效,哒螨灵对茶黄螨防治效果好的特点,可用哒螨灵1500倍混加阿维菌素2000倍进行喷治。

 

  菜农经验1:防治螨虫“三步曲”

  记者在寿光市纪台镇东方村采访时看到很多大棚茄子叶片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菜农反映是螨虫为害太重,喷过好几遍药了,近期喷药过多所致,但防虫效果不太明显。而赵新斌师傅家的茄子却几乎没有螨虫为害,据赵师傅介绍,要想较好地防治螨虫,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消除虫源。棚内枯枝烂叶和杂草是害虫寄居场所,所以防治螨类害虫的第一步,就是要及时铲除棚内的杂草、清除枯枝烂叶,切断传染源。

 

  第二步:温差控螨。若棚内螨类危害较重,可通过调整棚内温度(人为制造温差)来防治螨类害虫繁衍。可把白天温度提高到32—35℃,保持两小时以上,夜间温度保持在11—13℃,以此来抑制螨虫的繁衍。

 

  第三步:药剂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3000倍液、20%速螨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提高防效。但要注意,螨虫不仅具有趋嫩性,而且易集中在叶子背面,所以,喷药时叶背着药是重点。喷施杀螨剂时要上喷下翻,注重喷幼嫩部位,翻过喷头向上喷叶背。

 

  菜农经验2:以螨抑螨

  捕食螨,特别喜欢捕食害螨,棚里养它可很好的对付棚里的害螨和粉虱。寿光市李法玉养螨虫已有一年时间了,他说:“自从我养了这种捕食螨(胡瓜钝绥螨)后,今年一遍杀虫药也没喷,既省了工又省了钱,还生产出了高品质的蔬菜。”

 

  相比之下,化学农药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力,药效一过,害螨则又可能开始新一轮的繁衍和肆虐。而用这种“以螨治螨”的方法来控制螨虫的为害,不仅效果好成本低,还非常符合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棚室蔬菜疑难病虫害分析



      冬季,正值蔬菜高价期,烂果直接导致蔬菜减产,因此不少棚室损失非常大,菜农叫苦不迭。

 

  总结菜农反映的情况,导致蔬菜烂果的病害,比较典型的有四种,即甜瓜细菌性叶斑病、番茄溃疡病、茄子绵疫病以及辣(甜)椒果腐病。这一期咱来依次分析一下这些病害的田间表现、防治方法、防治误区及菜农好的防治经验。

 

 

        甜瓜小绿点——— 细菌性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一般在春、秋两茬甜瓜上发生较重,造成甜瓜严重减产。此病还可为害黄瓜、冬瓜、丝瓜、苦瓜等蔬菜。

 

  田间表现:细菌性叶斑病侵染甜瓜果实,常造成发病处果皮呈绿色不转色。远远看去,果实表皮密密麻麻着生小绿点。仔细观察,病患处表皮着生近圆形、水浸状、稍凹陷的病斑,病斑处易溃烂、裂口,剖开果实内部变腐败状,有臭味。病菌可向内一直扩展到种子,使种子带菌。

 

  发病规律:在甜瓜瓜码迅速膨大期及转色初期易发生细菌性叶斑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常与其它病菌复合感染引起甜瓜瓜腐现象。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或气孔、水孔侵入,果面有结露时发病重、传播快。

 

  防治方案:物理防治,重在控湿。浇水时,防止大水漫灌,尽量避免地面有积水。尤其是在瓜码迅速膨大期及转色初期。注意通风降湿,尤其是浇水后棚内湿度骤增,应在浇水后前两天提高棚温排湿。缩短植株表面结露时间,注意在露水干后进行农事操作。

 

  药剂防治:由于种子可带菌致病,因此首先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播前用50—52℃温水浸种30分钟后催芽播种。或选用种子重量0.3%的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拌种。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很多,以链霉素、新植霉素和铜制剂为主。链霉素、新植霉素是内吸性药剂,以预防为主;而铜制剂是触杀性的,发病后喷洒多能抑制住病害的进一步扩展。建议喷用3000倍链霉素或新植霉素预防细菌性病害,如发现有细菌病害发生,可喷用龙克菌(噻菌酮)600倍或DT500倍防治,其中龙克菌与DT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效,故可真菌细菌一块杀,一药兼治两病。

 

  注意:可杀得喷洒药量过大或喷洒次数过多容易导致果面出现小斑点,叶片变厚变硬,菜农应慎用。

 

  菜农经验:寿光市稻田镇巩志福师傅种植甜瓜多年,据巩师傅反映:采取套袋生产的甜瓜,由于植株结露和棚内滴水现象,不少甜瓜套袋内会有积水,这些瓜体发病就格外严重。另外,套袋口系不紧的瓜码发病格外重一些。因此,菜农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排出袋内积水、系紧袋口,以减少发病几率。

 

 

        番茄白泡泡——— 细菌性溃疡病

  田间表现:绿果期发病,初期可见果面有很浅的白色圆圈,圈内有一淡褐色突起小点。果实转红后,病果表面可见略隆起的白色圆点,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称为“鸟眼斑”。有时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定形的病区。“鸟眼斑”是病果的一种特异性症状。

 

  细菌性溃疡病还可侵染番茄幼苗以及成株期植株茎部。果柄受害多由茎部病菌扩展而致其韧皮部及髓部呈现褐色腐烂,可一直延伸到果内,致幼果滞育,皱缩,畸形,使种子不正常和带菌,有时从萼片表面局部侵染,产生坏死斑,病斑扩展到果面。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病菌传播主要靠种子、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棚内内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或棚内滴水严重的棚室,发病重。

 

  防治方案:该病以防为主,一旦发病,往往果实商品性大大折扣。

  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入30分钟。

  整枝打杈时,应在睛天上午无露水时进行防止病菌侵染伤口。

  青果核桃大小时,易发病,此期应及时喷洒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药剂主要是铜制剂及链霉素类,施药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权,以防病菌产生抗性而影响防效。

  菜农经验:防治药剂首选加瑞农,此药剂可兼职细菌性溃疡病和叶霉病。茄子掉蛋——— 绵疫病

  茄子绵疫病,俗称“烂果”、“掉蛋”、“水烂”等,发病后扩展迅速,常引起大批烂果,是茄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田间症状:此病常造成茄子果实整个从果柄处脱落。接近地面的果实先发病,受害果面呈现水渍状圆形斑点,后来扩延至整个果实,病斑边缘不分明,稍凹陷,呈深褐色,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密生白色絮状霉层。

 

  发病规律:高温、高湿的环境特别适合茄子绵疫病侵染。当棚内温度在25-35℃,湿度大或有滴水现象时,棚内发病较重。徒长植株发病重。

 

  防治误区:不少菜农将茄子绵疫病误认为是菌核病,防治时贻误了时机,防治效果差。两者的区别在于:绵疫病病斑湿度小时无白毛,湿度大时有稀疏白色棉絮状毛。而菌核病则生浓密的白色霉层,后期有黑色菌核,绵疫病烂果快、数量大、易掉蛋。而菌核病烂果慢、数量少、不掉蛋。

 

  菜农经验:青州市何官镇菜农赵有金的茄子棚内很少发生绵疫病,他分析主要是以下工作做得好。一是定植茄子前施足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并起垄定植。二是想尽办法通风排湿。一般来说,早上拉棚后一小时,只要外界温度适宜,放风后棚内温度不急剧下降,就应打开放风口,15—20分钟后关闭。当温度上升到33℃时再次放风,待半个小时再关闭放风口,等棚内温度再次上升到33℃时再打开放风口,如此反复两次,排湿效果较好。三是平时管理细致。发现棚内有老叶、病叶、病果等,要及时清除出棚外深埋,避免在棚内再次侵染。四是及时用药物防治。可选用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60%氟吗·锰锌(灭克)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隔7—10天一次,防治2—3次即可。

 

 

        辣(甜)椒果腐病

  田间表现:主要为害果实。近成熟的果实或靠近地面成熟的果实易感病。果实染病后迅速出现大面积软化,湿度大时,病部长出较密的白色霉层,病果迅速腐烂。

 

  发病规律:棚内高湿条件下如浇水后或碰到连阴雨天气时发病重。在果实转色期前后发病重。

 

  防治误区:细菌性黑斑病与果腐病发病症状相似,应正确区分。甜椒黑斑病,病果成熟时果实上产生暗绿色油渍状斑点,遇有连阴雨雪天气,整个果实除表皮外迅速腐烂;干燥条件下形成油渍状病斑,逐渐变成褐色,坏死斑。病斑易出现二次侵染。

 

  防治方案:物理防治:由于高湿条件下上述病害发病重,因此在发病严重时期,药剂防治的同时还要结合降低棚内湿度的环境调控措施进行防治病害,如提温降湿等措施。要注意在棚内湿度大时,减少整枝次数,减少伤口,以减少病菌的侵染。

 

  化学防治:可喷洒53.8%可杀得1000倍或DT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黄瓜小黄点——— 褐斑病

  说起黄瓜小黄点,近两年不少菜农家的黄瓜深受其害。此病发病迅速,很快整株黄瓜叶片布满小黄点,而且此病防治起来很困难,不少菜农对此头疼不已。

 

  田间表现:初发病时,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但斑点不明显,在阳光下可见叶片背面有针尖大小的小黄点。后病斑逐渐扩展开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整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后期病斑发展,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病斑部位凹陷,呈“鱼眼状”。

 

  发病规律:该病多发生在植株上部叶片,且发展迅速,2-3天便可蔓延至头顶。该病在棚内温度25—27℃、高湿或通风透气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病。

 

  防治方案:一般来说,黄瓜植株早衰、抗病能力减弱的植株发病尤为严重。而褐斑病一旦发生后,用药剂控制非常困难。所以,在生产中来防治褐斑病,除了药剂防治外,还要从养护根系、茎蔓和叶片入手,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抗逆性。

 

  寿光市孙家街道丁家村丁师傅就是通过加强黄瓜日常管理,提高黄瓜植株抗病性,从而减少黄瓜发生小黄点的。去年一年,他家的黄瓜几乎没有上过小黄点。据了解,他是这样做的:

 

  首先,定植后要注意蹲苗,以此来培育壮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其次,蘸瓜要合理。生产中不少菜农为了追求产量,见瓜就蘸,造成植株营养生长大大减弱,进而造成植株早衰。特别是靠近生长点15厘米处的幼瓜不能蘸。一般来说,每株黄瓜保留“大、中、幼”3支瓜条。再次,要注意养护根系,防早衰。记者在下乡采访时,了解到不少菜农冲施的肥料含有激素,这样的肥料施用后黄瓜虽短时间内可以见到效益,但植株会迅速衰老,后期产量大打折扣。提醒菜农朋友要冲用一些营养成分含量高的精品肥料,如全水溶性肥料芳润、乐吧等。如再配合生物菌肥使用,可达到养根护根的效果。

 

  药剂防治。在选择药物时最好要两种农药混配,且要遵循保护性药剂+内吸性药剂的原则,菜农反映用500倍的甲基托布津混500倍的百菌清喷洒效果较好。

 

 

        茄子小黑点——— 褐色圆星病

  侵染茄子叶片,造成叶片上着生很多黑褐色小点的现象,菜农称之为“小黑点”。生产中,侵染茄子叶片产生小黑点的病害多达十几种。但主发病害时褐色圆星病。

 

  田间表现:褐色圆星病侵染茄子叶片初期为红褐色小斑点,病斑扩展后,中央褪为灰褐色,病斑中部有时破裂,边缘仍为褐色或红褐色,病斑上可见灰色霉层,为害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易破碎或早落。

 

  发病规律:茄子褐色圆星病在温暖潮湿的棚室环境和株行间郁闭时易发病。大棚茄子尤其是秋季和春季棚温较高、棚内空气湿度较大时,此病发生普遍而重。

 

  防治误区:生产中造成茄子叶片上着生小黑点的病害种类非常多。菜农多分不清是哪一种造成的,因此出现误诊误治。近年来,褐纹病、早疫病、褐斑病、褐色圆星病、赤星病、细菌性褐斑病6种“小黑点”病发生较多。从发病初期的症状分析:褐色圆星病是红褐色不正圆的小点;褐纹病是色浅的苍白色小点;早疫病是近圆形的深褐色小点;褐斑病是水浸状的淡褐色小点;赤星病是褪绿色的灰褐色小点;细菌性褐斑病是叶缘生不正形的褐色小点。从发病部位分析:褐色圆星病和细菌性褐斑病多从叶片边缘侵入,细菌性褐斑病病斑周围有黄晕,而褐色圆星病没有。其余四种多在叶片中间发病。从病害有无轮纹分析:褐纹病早疫病和赤星病有轮纹,褐色圆星病等其余三种无轮纹。

 

  防治方案:由于田间郁闭、棚内温暖潮湿时此病发病重,所以防治此病时首先要避免棚室中出现上述利于发病的棚室环境。建议:通过勤擦拭棚膜除尘,保持大棚透光性良好;张挂镀铝反光幕,增加棚内光照强度;适当稀植,搞好整枝,改善株行间通透性。在调温和保温的前提下,搞好大棚通风排湿、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可有效防治减轻茄子褐色圆星病。

 

  药剂防治。褐色圆星病可用百菌清600倍、多菌灵500倍进行喷治。由于茄子叶片上的小黑点多是多种病害混合发生,为防多次用药产生药害。菜农可用百菌清600倍混加DT500倍进行喷雾或百菌清600倍混加甲霜铜600倍进行喷治,一次喷药可同时防治多种病害。

 

 

        辣(甜)椒鱼眼斑——— 褐斑病

  田间表现:褐斑病主要为害辣(甜)椒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表面稍隆起,有一层层的轮纹,中间为灰白色的小点,四周黑褐色,就像是鱼眼似的,因此菜农把这种病害称为鱼眼斑。该病发病严重时,导致病叶变黄,常造成辣椒早期落叶。

 

  发病特点:该病可通过种子带菌传播和土壤传播。常于苗期苗床开始发病。棚内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有利于该病扩展侵染。

 

  防治方案物理防治措施。定植前清除棚室内上茬作物的残体。每次整枝打杈后,要及时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由于此病可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夏季空棚期要进行闷棚,防治此病效果较好。

 

  药剂防治。此病可通过种子带菌传播,因此种子消毒非常必要。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洗净催芽或用3%的50%多菌灵拌种直播。病害初期可用70%品润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预防,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用2-3次。

 

 

        西红柿叶霉病

  田间表现:该病主要侵染西红柿叶片。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一些褪绿斑,后期病斑上着生灰色或黑紫色的不规则形霉层,老百姓俗称“黑毛病”,叶片正面在相应的部位褪绿变黄,严重时,叶片常出现干枯卷缩。

 

  发病规律:叶霉病通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蔓延,一般棚室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85%左右时易发病。连阴天光照弱、通风不良、湿度过大的环境下,叶霉病发生尤为严重。该病严重影响叶片的生理功能,能导致西红柿大幅度减产。

 

  防治方案:西红柿叶霉病非常容易暴发,而且一旦发病很难治。在防治叶霉病上,寿光市古城街道菜农张友金非常有经验,他棚内的西红柿就很少发生叶霉病。

 

  他告诉记者防治叶霉病要分段防治,就是在病害发生前做好保护性治疗,在发病以后再做好铲除性治疗,两个阶段合理用药,科学防治,效果较好。

 

  保护性治疗阶段就是在棚内环境适合叶霉病发生,而西红柿未发病前进行预防。此时应抓紧喷洒保护性杀菌剂,如1500倍的阿米西达或600倍的百菌清,也可喷施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天左右喷洒一次,一般使用2-3次,就可抑制病源孢子的萌发,孢子不发芽,那么也就不能侵染叶片,因此也就形不成病害。需要注意的是,此期不应选用铲除性杀菌剂,因为铲除性杀菌剂一般仅对萌发以后尚在生长期的菌丝有杀灭作用。对未萌发的孢子和孢子器起作用很小,所以此时用铲除性药剂只是增加抗药性和防治成本而已。

 

  而如果叶霉病已经发生或棚里发病较重时,防治应进入治疗阶段。当叶霉病发生时,说明病菌已经为害叶片并开始在叶片上大量繁殖了,若不及时用药,当病原菌随农事操作或气流飘流到哪个叶片时,哪个叶片会再发病。这个阶段应立即采用铲除性的治疗剂防治,目前较为有效的药有阿米妙收1000-1500倍,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喷两次。也可喷施世高1000倍混加翠丽1000倍液,效果较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