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例猪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猪笑无忧 2011-08-29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高湿高热天气持续,猪场的各种热应激及霉菌毒素中毒现象明显增加,在生产上应用多维芪与霉可清缓解与治疗各种夏季猪病有极好的帮助,现将用药的体会与广大同仁分享。进入6月份以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普遍发生猪圆环病毒病与附红细胞体的混合感染,经笔者采取以下治疗措施后,病情均及时得到了控制。

  基本情况

  笔者6月14日到该猪场,猪场位于莒南县相沟镇三义社区一水库旁边,环境优美,周边空旷无养殖杨。据场主王老板介绍,该猪场原有二元母猪52头,三元仔猪及保育猪60多头,育肥猪80多头。因看好养猪行情,今年5月30日,从外地购进30斤左右土三元仔猪200头放进保育舍及育肥舍与原场猪群混养。 6月5日,该场仔猪陆续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热、喘气、腹泻等症状,后期衰竭死亡。原场育肥猪出现发热,体温达40℃~42℃,食欲减退或不食,后期黄疸,重者衰竭而死亡。原场母猪也出现精神萎靡、发热,体温达41℃~42℃,流产、死胎。

  本次发病呈大面积发生,发病时间较短,引进仔猪发病率达50%以上,发病仔猪死亡率达70%以上。原场猪发病率在20%~30%左右,发病猪死亡率达80%。母猪无死亡,但4头母猪流产,给该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不振,发热,体温达到40.5℃~41.8℃,食欲减退或不食,消瘦,贫血,行走无力,结膜炎,腹泻;

  后肢和腹部及耳朵、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而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状和斑块状;

  被毛粗乱,体质较差,渐进性消瘦;采食量明显下降,后期废绝;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腹泻,严重者可见腹下、耳尖、四肢末梢等处发红或发紫,甚至全身发红,指压不褪色,有的耳朵一拽即蜕皮、出血;

  尿深黄或尿红;粪便干燥成球状,个别病猪便秘下痢交替出现。后肢站立不稳,全身颤抖,叫声嘶哑;

  病程长的病猪出现黄疸、贫血,最后衰竭死亡;

  母猪流产,精神沉郁,饮水增多,皮肤出现铁锈样出血带。

  仔猪及育肥猪普遍出现阴门肿大等霉菌毒素中毒现象。

\

  (二)剖检变化

  对该猪场的3头猪进行解剖,发现病死猪只体表瘀血,皮肤可视黏膜黄疸。血液稀薄,颜色变淡、凝固不良。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到原来的2~4倍,呈均匀的苍白色,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点或出血斑点。肺脏瘀血,有散在的大而隆起橡皮状的硬块,出现黄褐色斑点散布于肺表面,严重的病例出现出血,部分病例尖叶和心叶萎缩或固质化。肾脏肿大,颜色变淡,有出血点,表面或切面皮质部有大小不等的灰白斑点(白斑肾)。膀胱内有带血的黄色尿液,膀胱壁有少量出血点。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表面有米粒大突起的小出血。肝脏轻度肿胀,被膜下出现白色坏死灶。

\

  (四)诊断结果

  根据以上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笔者诊断为猪圆环病毒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五)防治措施

  对已发病猪实行隔离,加强对猪舍的消毒,对病死猪及粪便及时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营养水平,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

  1、对病猪一侧肌注全能+长效磺金,用量为各0.2ml/kg;另一侧肌注圆蓝康针+头孢旺,用量为各 0.2ml/kg。

  2、在饲料中添加附康+灭弓尽+多维芪+皮炎清+霉可清,用量为各1000g/吨饲料,饮水中添加高热混感消+高热瘟毒清,用量为各500g/吨饮水,饮水连用7天,饲料连用7-10天。

  3、用模范碘消毒液稍加稀释加入地塞米松喷洒与猪皮肤上,一天一次。

  (六)治疗效果

  连用3天后,死亡率明显降低。连用至7天后,该场没有再出现死亡病猪,且发病猪逐渐恢复,效果十分明显。

  (七)笔者总结

  1.本次病例的发生,笔者认为是由于从外地购进的仔猪本身携带圆环病毒,经混合装车加长途运输后,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同时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导致猪只大部分发病。

  2.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圆环病毒病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很强的侵害力,做好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等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杜绝有害病原常发地区猪的引进,是控制本病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措施之一。

  3.在饲料中定期添加中药抗病毒药物及复合型脱霉剂(多维芪+霉可清)能明显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以及健康猪的抗病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