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东线最成功的反坦克炮手之一党卫队突击队员(上等兵)Remy Schrynen,隶属于党卫军第27“兰格马克”志愿掷弹兵师的比利时人,注意他的臂章。
来自党卫军第15掷弹兵师的拉托维亚志愿者 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少校)Christian von Schalburg 与第11SS “诺德兰”师的党卫队三级小队副(下士)Sorem Kam 握手 11SS“诺德兰”师也可算是个小的联合国部队了,包括了大量的外籍志愿者,有丹麦人,挪威人,爱沙尼亚人, 芬兰人,德国人,英国人,荷兰人。瑞典人, 瑞士人,德意志族人。在战争阶段,还有很多来自比利时,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的德意志族志愿者加入该师。 来自第6SS北地师的挪威和芬兰的滑雪专家 党卫军第13“汉特塞尔”志愿山地师的军官们 早期的来自荷兰的志愿者--尼德兰志愿军团,注意他的臂章。 来自比利时的瓦隆人志愿者 从1940年5月后,党卫军就开始着手征召“北欧”(Nordic)和“日尔曼”(Germanic)志愿者加入党卫军,这个努力在1941年6月后大大加强,使得这些志愿者们及时加入了东线战场。最先,纳粹的人种学者们就表示能接受一定级别的志愿者们,佛兰德人(Flemish)-说荷兰语的比利时人被认定为属于雅立安谱系的,因此被允许加入党卫军。不久,瓦隆人(Walloons)——说法语的比利时人再一开始被认为并不合适加入党卫军,但是不久后亦在一番“辩解”后允许加入。 到了1940年12月,这些志愿兵们已经在德国军官的监督下,开始进入新师团的预备训练,为了这个师团,12月20号,希姆莱选用了“维金”(Wiking)[viking是指从8世纪到10世纪劫掠欧洲北部和西部海岸的航海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大多数是海盗,但是维京人同时也以出色的手艺人,海员,探险家和商人而著称]这个传奇性的名称,师长就是日尔曼尼亚团的长官菲利克斯.施坦因纳(Felix Steiner);该师编制序列在党卫军的占第5,可见从第5个党卫军师开始,就有大量的外籍志愿者们加入了党卫军。 外籍志愿者在宣读他们的誓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有许多外国志愿人员参战,在中国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就是一个例子,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战时有超过2,000,000人的志愿人员参加了德国武装力量对同盟国的战斗行动。这些志愿人员穿着德国军服,通常编成独立单位,接受德国军官指挥。 所有党卫队队员(包括党卫军)都宣读了远远比国防军严厉许多的誓言。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希望用最纯正的德意志青年来组成这只精锐的而且绝对忠诚的组织;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对征召新队员的种种限制而始终没有实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莱选拔的条件过于苛刻,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德国国防军为了限制党卫军的发展,而对党卫军冻结新兵兵源,但是随着纳粹德国在西线取得的惊人胜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相继被征服;希姆莱开始走上了好运,因为随着德国的胜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们开始争先恐后的加入党卫军,纳粹的领袖们虽然视之为德裔,可是纳粹德国在法律上却还没有承认他们是德国人,就凭这一点,希姆莱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征召德裔青年,虽然这些人远远不能构成大部队,可是这毕竟使希姆莱看到了希望,所以希姆莱手下最得力的助手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补充处处长戈特洛勃.伯格尔(Gottlob Berger)招募“不受国防军制约的德意志族人和日尔曼人。” 日尔曼SS的性质和普通SS一样,是负责本土统治监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这类的组织都是属于党卫军的作战部队,但是后者经常从前者抽调人员。所以相对来说,日尔曼SS是一个在表面结构上比较独立的组织。到了大战后期各国的日尔曼SS几乎都被编入了德国党卫军,开赴前线作战 来自比利时的瓦隆人志愿者
1940年9月后党卫军筹划建立新的师团,并命名为“日尔曼尼亚” (Germania)师,因为其基干是从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摩托化师(党卫军帝国师)的日尔曼尼亚团(Germania)完全移植过来的,该师的另外2个团:一个是主要由荷兰(Dutch),佛兰德的(Flemish)志愿者们(他们大多为18到25周岁的青年)组成的维斯特兰(Westland)掷弹兵团和主要由丹麦(Danish)和挪威(Norwegian)的志愿者们组成的“诺德兰”(Nordland)掷弹兵团,1941年2月的时候还有一个由芬兰(Finns)的志愿者组成的成的“诺德斯特”营(The Finnische Freiwilligen-batallion der Waffen-ss Nordost),大约1000人,加入其中,瑞士和瑞典亦贡献了一定的志愿者。
第6SS北方师的外籍志愿者士兵 来自比利时的志愿者 即将参加在苏联北部作战的挪威志愿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有许多外国志愿人员参战,在中国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就是一个例子,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战时有超过2,000,000人的志愿人员参加了德国武装力量对同盟国的战斗行动。这些志愿人员穿着德国军服,通常编成独立单位,接受德国军官指挥。 所有党卫队队员(包括党卫军)都宣读了远远比国防军严厉许多的誓言。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希望用最纯正的德意志青年来组成这只精锐的而且绝对忠诚的组织;但是,这个计划由于对征召新队员的种种限制而始终没有实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莱选拔的条件过于苛刻,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德国国防军为了限制党卫军的发展,而对党卫军冻结新兵兵源,但是随着纳粹德国在西线取得的惊人胜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相继被征服;希姆莱开始走上了好运,因为随着德国的胜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们开始争先恐后的加入党卫军,纳粹的领袖们虽然视之为德裔,可是纳粹德国在法律上却还没有承认他们是德国人,就凭这一点,希姆莱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征召德裔青年,虽然这些人远远不能构成大部队,可是这毕竟使希姆莱看到了希望,所以希姆莱手下最得力的助手党卫队中央技术管理局补充处处长戈特洛勃.伯格尔(Gottlob Berger)招募“不受国防军制约的德意志族人和日尔曼人。” 日尔曼SS的性质和普通SS一样,是负责本土统治监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这类的组织都是属于党卫军的作战部队,但是后者经常从前者抽调人员。所以相对来说,日尔曼SS是一个在表面结构上比较独立的组织。到了大战后期各国的日尔曼SS几乎都被编入了德国党卫军,开赴前线作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