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76

 天地虚怀一 2011-08-30
太极杂说76


太极网罗http://www./archiver/?tid-3458.html&page=4



口诀:“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便。偶尔面对面,及时松开变!”。主要是对待“相持”状态的。从太极圆上不难理解。


l         老师名声大,你的名声不一定大;老师水平高,你的水平不一定高。如果每日沉湎于历史,你可能会是个历史家,或者是个太极记者。你拥有更多的是嘴巴上的功夫。希望每位朋友多探讨太极拳理,太极应用。不纠缠于历史,书写自己的历史。很多故事,是说历史的编出来的。站在不同的环境,编不同的说法,被炒来卖去,离太极拳本身越来越远了。当然,我不反对借历史来印证,历史确实有可以借鉴的。但不应该是自抬身价的裹脚布。


l         孙禄堂说“有若无、实若虚”。


l         江苏常州有位武术名家叫杨奎山,已经去世多年了。他在世时常常讲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有特殊工夫的人。他说他这辈子见过的武术家不下几百个,让他最佩服的就是孙禄堂先生和李景林先生。他说:孙禄堂先生到了七十多岁时在技击上还是没有对手。当年国术馆中有那么多的高手,没有任何人能接得孙老师一拳的。他还说李景林老师的剑能粘人,无论你使用什么器械,李先生的剑都能粘住你,使你跑不掉又进不来。他的劲能通过器械使你两臂酸麻,工夫真好。


l         太极拳最怕应激反应,越是在被动时越要冷静,越要松。


l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被拿

    被拿住后,急于挣脱是最要不得的。愈是争竞,愈是困惑。被拿住本身无可争议是背势,此时任何主动的反应,都会招致更严格的管制,因为对手也不会不理不睬的。

    正确的方法是先求得平衡,敌我之间的平衡。保持住当前的状态后,开始分析被拿的程度。这里又要用上分别,对手是形拿、力拿、招拿,还是气拿、劲拿、意拿、神拿。拿脉、拿筋、拿骨、拿皮,自己到底有多少自由,要分析清楚,这是知己功夫;还要知人,对方如果是形拿,则对方的力的根在哪里呢?对方如果是招拿,那么他的气的根在哪里呢?逆推而上,就可以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来反击了。

    概括而言,用更高的分别来反击。

    被拿在形,用力足矣;被拿在力,用招足矣;被拿在招,用气足矣;------等等而上,用更高级的当然更有效。

    武器有了,就要选择时机。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对方一旦有所动作,立即用自己的武器,去攻击对方的根。攻击不等于直击,依然依据太极原理,圆圆相用,化发兼有,必然解脱。

如果分辨不了对方的状态,那就跺脚认负,一样可以解脱了。最后这种解脱,是大解脱,正是什么也不用的无,胜了有。


l         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变;偶尔面对面,及时松开变!


l         内功(桩功)象在发面,行拳走架象在醒面,发出来的面不醒不能用。


l         原来杨露禅、郑曼青、黄性贤这些大师级的高手,都是先学外家拳,再学太极的。而且一练上手,就是数十年寒暑。也就是说,他们原来的拳是很刚的了,在接触太极拳之后,才由刚化柔。也就是说,他们的修行均有一共通点和学拳步骤,那就是先学外家拳,再学太极拳,也均经历了拳架由纯刚而练柔,最后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l         习拳参考。

    1、立身中正,神宜内敛。2、架子分大.中、小,因人而教,而难度不同,形式各异。3、动作有快有慢,能化,能拿,能发。有刚有柔、亦刚亦柔,如此方是太极。4、太极本是一“杀人之技”,至於“健身”,只是其附属功能。5、太极拳,攻守兼备,可主动,亦可被动。6、发劲时有哼哈之声,且周身上下,无处不发。7、发劲时,外形如颤抖,一抖便发,且行住坐皆可练。8、行拳架时肚腹是“鼓荡”的。9、手上的劲不可丢,不可软,更不可散。10、练拳的过程是先刚後柔,由刚炼柔,由柔转刚,再练刚化柔,以至刚柔并济,始可称之为太极。


l         太极拳是7分养,3分练,以养为主。就是说,练拳不能以非要在短时间内练出名堂来要求自己,越这么想越是自己提高的障碍。如果你不这么想了,思想上就放松了,从思想和精神上放松很重要,只有这样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很快提高。


l         站桩到快要收功时,内气充盈,会发现手若要抬起,一点劲都不用就可起来。这时不用抬手,只用意来静静打拳,身体外形不动,但里面确是在动的,这可以说是静止打拳。真打拳时要体会桩功中的状态,每一动不用意,没有劲,就是快收功时,手可抬起但一点劲都不用那种状态。所有动作都让他自己出自己走,没有力,没有意,细细体会。这是在桩态中打拳。


l         太极拳常谈其境界是周身练成一个大气囊,这点就和一指禅不同——前者是练、养、惜其内气,后者讲内外气交接融合。我练习的时候,常感觉身体融化在空气之中,而举手投足都有人行水中的阻力感。例如,我在静屋中练功,慢慢地自己就和整个房屋合而为一,如果此刻有人在我背后远处稍一举动,都会有力牵动我的身体,我都能准确判断他的位置,这也是我说的“双盲法”含义之一。

从金钢一指禅到陈式太极拳,其实真是个由禅入道的过程,有很多杂糅纠缠的地方。我现在也在研究练习道家的“丹法”,其实我对道家的兴趣是从“还精补脑”的实践开始的。道家功法如太极拳,虽然强调“意”,但我认为这种“意”要和实体挂上钩,不能凭空想像。


l         螺旋其实更多的是指螺旋的神意,也就是气之出入时加上圆转和螺旋,必然更强更专一。意在螺旋倒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捷径,可以视为一个总纲。


l         孙剑云女士说她自己家的拳时,她总是自己先要打上很大的折扣,然后谈的尽可能平平淡淡,庸庸碌碌。过去在武协开会时就是如此,武德不离口,武功说没有,提及前人,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各有千秋差不多。这几乎就是剑云女士处事的逻辑。


l         关于孙先生事,姜容樵写过一些,说郭云深认为孙禄堂先生的功夫超过了所有的人,是终南派(指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未来的领袖。又见陈微明写过一点儿,说孙先生闻有艺者,必访至,不服与较,未尝负之。又见许禹生也写过点东西,记不甚祥,大意是说孙先生武功绝伦,南北拳家未见其匹等。此外,在“国术名人录”中也有一些孙先生战胜其他名家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