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57

 天地虚怀一 2011-08-30
太极杂说57


太极网罗http://www./archiver/?tid-3458.html&page=3



马来旺老师47、8岁年纪,在北京地铁公司上班,是个普通工人。马来旺老师的父辈均是北京武术界人士,因此他自6岁就开始习武,拜过多位老师,精通少林、武当、劈挂、太极拳械,并练成道家秘传的阴阳掌。马来旺老师的功夫是从摔摸爬滚中得来的,因此他不会讲什么松散通空的玄妙道理,但是招招实用。比如陈式太极拳,马老师就特别注重每式中的用法,这点和张志俊倒是挺象,凭着马老师几十年深厚的功夫,施展陈式太极中的各种摔法,外行人见了就如变魔术一般。马老师教拳时极少告诉你推手中的技巧,据我的体会推手中的东西玩玩可以,实战却不管用。但是话也说回来,练太极的目标也不是单纯为了打人,推手中的技巧会提高练习的趣味,松散通空的东西也让人有个一步步追求的目标。再说,据我的看法马来旺老师的功夫还在武的层次,远没有达到道的层次。而且据他说他所见过的人中还有功夫远在他以及冯志强先生之上的。


l         棚劲乃万劲之始,因它同时可变成同一点上可变无数方向的捋劲,才可重于泰山,轻若鸿毛。方能似水浮舟,方能如称称物。


l         膨劲乃万劲之始,此话乃真言,且养用一家,互不矛盾.但此说法还不能作为准确的论断.说太极乃阴阳组之母,无极而生,我认为非常不准确.拳界推宠王宗岳的拳论,我认为有多种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所谓通空乃太极拳或太极之真义,鄙人认为有误.

南京任长友的功夫应该是太极真功夫,且得了太极之真义,他未必是老师所授,或许是自己得到的?冯志强先生及陈有芹女士未必彻底明了太极真义,冯老先生其实自己也很谦虚,在他自己著述的开场白中,他说希望明了"太极"二字真义者不吝赐教,作为大师和名人能如此谦虚,如若对他们不敬(太极注重一个字:敬),还能算是个有修为的人吗?!----------------但他和陈有琴女士无疑都非常接近明了太极之真义,或许陈有芹已经明了太极之真义,从她的神采上看应该是没问题的,交手失败乃很正常的事,不足为绝对的凭证,俗话云: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l         出去授拳,各色人等都会遇到,出手轻了不济,出手太重也不行,遇到有相当功力之狂徒(少拳之外的修为,陈鑫云:太极拳乃小技)进行生死之博,或借打败名家而扬名,你能下决心对之加以重创吗?还有法律在进行约束.当此进退之机,当此存亡(不一定是生死之逼,更多是名分和自尊之存亡.名分乃身外之物,但一旦有名便身不由己,名可丢,但应该有个恰当的丢法,但不恰当的丢法会引起自尊之存亡,这几乎是生死之逼!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试问这何苦呢?人或者的意义何在呢?或许应该有个不成文的"条约"?事实上高手间只会相互友好切磋,只会相互尊重对方,多为对方着想而很少真正过着的......这或许就是武德?事实上,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的)之逼,稍有犹豫,就会败北.往往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也有善而来切磋者),有些人明了太极真义而不明此理,从而无准备地被动应战(来者早已进入战争状态,即未谋面即已经开战,应战者却完全不是这样,这本身就很不公平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所以讲武德者是要下挑战书的,且要表明比试的程度和方法.


l         棚劲如同一个圆膨胀着旋转着接劲,这样半引半进 ,化即是发,发即是化,接触点是在不断的转变,没有一丝的离开,旧的接触点化新的接触点发击,螺旋膨涨从这点讲太极拳只有进没有退,所以陈发科讲不用数一二三,数一就够了,先引进再发放也对,前者公转用的是离心力,对方来力大引进公转可用向心力,但膨胀螺旋不能丢,化和发仍然是同时的,退就是进,螺旋即化膨胀即发,膨胀即不丢螺旋即不顶,怎样用应跟据情况,没有绝对的定式,阴阳是不断变化的。


l         陈正雷在市面上流行的VCD上演示的拳架,属于我认为“摇头晃脑、含情脉脉”的那种,有四差——眼神运用差、意和劲弱、控制力差,尤其是下盘功夫太差(他的“蹬一根”简直是三脚朝天的功夫)。从陈正雷的这种拳架上看不出他的功夫,好拳架那种内在的意、气、劲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让人陶醉的。陈正雷有可取之处,在于他沉肩附肘的功夫做得非常好,以致于体形都和常人不同。有一种民间拳师身上有浓厚的地域迷信色彩,乡间弟子们吹着吹着就成了“大师”,为太极拳界之大忌。

    我这段时间开始练跳绳,我以前练过拳击,跳绳是主要的训练手段。跳绳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和协调性,不易场地时间的限制,运动量丝毫不输给跑步,却不像跑步那样易肌肉僵硬,值得推荐。

练自己的太极拳是每个拳手的必然归宿。


l         触电的感觉并非说高手真的能发电伤人,而是指发劲快而脆,让人心悖。


l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l         丝是转着从蚕茧外一圈一圈地抽下来的,两点成一线,吞就是吐,吐就是吞,吞吐自然在运劲之中。


l         太极功夫到了相当的层次,周身都松下来,体内毫无滞处,周身的劲力能在瞬间发于一点。


l         太极拳渊远流长,至目今仍生生不息,就在於其广大的包容性。君不见原来陈太只有侧身进一退一的推手(不肖生文章),但在陈发科及照奎兼容并蓄和锐意改进下,现今甚至有加入八卦步的双推手。只要符合阴阳变化的道理,谁能否认这不属於太极拳? 但这篇文章作者确实应出来澄清,否则不利太极拳的发展。

    最近看到李雅轩先生的文章,句句发人深省,我诵读再三。但有一些观点不能苟同。例如说练太极不必再练其他拳术,这或许适合未成手的人,但对卓然成家者必不以一门为限。举一些例子:五虎之一的傅振嵩师从陈延熙(陈发科之父),贾谊山(董海川徒),后又加学形意,八极等。杨澄甫学生郑曼青得左氏心法於山右,吴氏太极北派部分门人中有马贵八卦手法,上海马岳梁有家传三皇炮捶等。

走笔至此,据闻傅永辉(傅振嵩之子)走八卦步能以小腹内气鼓荡以加大步距。但据我了解八卦功深时要胯往后吸,可见此法应与太极有关,


l         光用手坠我,我不怕。如果用内功,那就看我是否能沉得深,松得开。如果我沉得比你深,且能松得开,回来你就会被打飞。相反,我就会被你拿死。


l         行云无根,流水遇阻不断。


l         不去舍己从人,而是一味谋算对方,其功夫尚非上乘境界。


l         我所习为叶问永春,基本上套路为小念头,寻桥,木人桩和标指。最初觉得练新架肩仍未展,但在永春拳由心发和摊手的强调下使肩关节澈底拉开,使我胸腰能生折叠。朱舜庭先生强调永春是利用长短桥在胸腹前产生一紧凑的圆,相较于太极在周身运化而成的大圆,前者较小而绵密。永春以打为消,而太极化打同时,各有擅长。我在运用时觉得事实上永春善打中距离攻防,其身形进退为起胯(近似武式太极的护臀),朝面追形,式成三角。擅黏,圈,摊等小角度手法,加以转动时全体沿后弧运动,出击时以肘部为中心,手去身离,行桥落胯(同陈太能产生鞭劲)加高速弹抖,不熟悉的人易被其所乘。但结构近似倒三角,近身(肘内)易被破势。此时若易为太极的插步逼封,缠绕化打,有相加相乘的功效。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杂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