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理小品:接纳不完美

 学海泛舟 2011-09-02
 

哲理小品:接纳不完美

  从前有个人,养了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把牛群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精心放养。有一天,草原上来了一只老虎,趁主人不备,吃掉了一头牛。当日清点数量,那个人发现少了一牛头,悲痛欲绝,无法接受这种现实。他心想,现在已经少了一头牛,剩下的再也凑不足二百五十头整数了,留着还有什么意思,干脆都不要了。于是,他把剩下的牛群赶到悬崖边,全部推下崖底,统统杀光。(《百喻经·杀群牛喻》) 

  简直无法理喻!此人之所以伤心难过,不是因为损失了一头牛,而是牛群的数量不够完美。佛陀洞察人心,我们希望人生不留遗憾,希望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希望爱人和朋友完美无缺。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绝对完美并不存在。 

  前不久,刚好读了季承写的《我和父亲季羡林》,大感意外。谁能想到,名满天下受人景仰的国学大师,在儿子季承的眼中,竟是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季羡林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书,其次是猫。他收养了许多流浪猫,猫可以在他头上乱窜,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他的书稿上撒尿,但是季承和姐姐从来不敢动他书房里的一样东西,甚至一辈子没问父亲借过一本书。在季承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抱过他,没有拉过他的手,摸一下头就是最亲昵的举动,对姐姐也是一样。 

  在季羡林的心目中,儿子甚至不如一盆花重要。有一次,季承从父亲书房里搬走了一盆君子兰,他居然大发雷霆,要把儿子赶出家门。季羡林与妻子同样感情淡漠,形同路人,两人常年分居,只是勉强维系着有名无实的夫妻名分。季承说,父亲不是没有感情的需要,只不过,他把全都感情寄托在了猫身上。 

  这本书出版后,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被季承的坦诚所感动,也有人认为,他作为儿子,不应该破坏父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对此,季承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完整的季羡林,父亲不是完美无缺的人,大家对他了解越多,就会理解更多,我们依然崇敬和爱戴他。”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他人,你就成熟了。 

  想起两句诗: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