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钱本草》有感

 幸福静松 2011-09-03
2010-07-22 11:24:00 来源: 新疆日报(乌鲁木齐)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新疆日报网讯 )唐朝名臣张说曾做过一篇颇富哲理、寓意深刻的短文——《钱本草》,用短短不足两百字,以医家记叙中草药的语气,借药喻钱,借钱言药,针砭时弊,告诫世人不要为金钱所病,不要遭金钱所害。张说给金钱这种特殊“草药”的药性定为“味甘、大热、有毒”,细想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古人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钱本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仍会让人联系现实社会产生种种思索,很有借鉴意义。

金钱有正负两方面功能。金钱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它是财富的象征,有了钱能做很多事情。正如文中所说:“钱,味甘,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钱,小能够“驻颜、疗饥”,能解人们的燃眉之急;大能够“利邦国”,能够使国家富强。所以金钱让人渴望。但金钱也是“大热、有毒”之物,能“污贤达”,能“令人霍乱”,如“采之非礼”、“取之不义”,则必被钱“毒”所害,轻则“弱志伤神”、铐锁相加,重则民愤难平、逆道被诛。

对待金钱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当精炼“七术”,即“道、徳、义、礼、仁、信、智”七种方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积存使用要有度,这就叫“道”;不把钱看做珍宝,这就叫“徳”;获得与付出相适应,这就叫“义”;不求非分之财,这就叫“礼”;乐善好施,这就叫“仁”;交易不违约,这就叫“信”;不让钱伤害自己,这就叫“智”。如果不能做到上述七术,金钱就会令人“弱志伤神”。

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光明磊落,不走歪门邪道,不因金钱的“取之不宜”而妨碍自己,这便是明智之人。钱虽大可至“能利邦国”,小可至“解困厄之患”,但如取用不当,则同样会使人“霍乱”。谋取不义之财,则事终有露,报终有时,必将因“取之不宜”而“妨己”、害己,甚至灭己。

张说在《钱本草》中不仅精辟地道出了金钱的性质、用途、利弊和积散之道,还总结出驾驭金钱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未必就能把金钱这个“怪物”完全制服,让它只能载舟不能覆舟,但如果人们真能用这种态度、这些方法去对待金钱,而不是做金钱的奴隶,则至少可以少一些“贤达”被污,也可以少让一些人染上“霍乱”之症。

金钱之“毒”源于何处?金钱之“毒”源于人的主观意志对金钱的贪婪。对金钱的追求过于贪婪,钱“大热、有毒”的药性就会发作,使人头脑发热,使人不择手段地去“取之不宜”“予之不宜”,而使身心受其毒害。金钱虽能“污贤达”但也“畏清廉”,如果人们对金钱能“不以为珍,取予合宜,无求非分”,即可免受其毒。这“受其毒害”和“免受其毒”看似仅在贪与不贪的“一念之差”,但仔细想想,这“一念之差”却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由量到质渐变的过程,究其根源还是思想上的问题。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这蝼蚁之穴就是“一念之差”,而千里之堤往大了说是党和人民的利益,往小了说是个人的事业、前途和命运。

今天看来,《钱本草》对于那些盲目崇拜金钱者仍是一剂灵丹妙药。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附《钱本草》原文: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则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公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已谓之智。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礼,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