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池春绿蛙催雨:色彩浓郁的清明节

 凛凛犹在 2011-09-04

“节近清明,一池春绿蛙催雨。”人们把“清明”喻作“春雨淋就的抒情诗,春雨泼成的水墨画”,大抵是恰如其分的。泱泱华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少,说起清明竟然都会脱口而出地吟咏杜牧那首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足见人们对清明节令的高度趋同性。令人欣慰的是,清明节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今年开始,“清明节”正式成为了法定休假日。

其实细究起来,在中国古代风俗中,清明节倒真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是一个家人团聚、上坟扫墓、祭奠祖宗的极富中国特色的大节日。杜牧当年之所以在路上“欲断魂”以至于要寻酒家以酒浇愁,个中之故并非那“雨纷纷”,而完全是因了那“清明时节”的未能回家团聚却充当了雨中的“路上行人”之故。正如古诗云:“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直到今天,仍有海关资料可以佐证:每年清明节前后仍然是海外游子入境与出境的高峰期之一。

人们对“清明时节”的“雨纷纷”非但不怨恨反而持有感激之情,这原因除了农事上的“春雨贵如油”有利春耕春种之外,更因了这纷纷细雨缠缠绵绵地酿造出了与人们缅怀先祖追忆往事相吻合的哀思氛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从古代诗人的诗句“寒食非长非短夜,春风不热不寒天。可怜时节堪相忆,何况无灯各早眠。”“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厨冷烟初禁,门闲日更斜”来看,人们从这一天开始进入清明节了。翌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带着祭品、供品以及锄头、草刀,踏上荒郊旷野,去扫墓挂钱培土修坟。那串长长的用白纸剪就用彩纸串成的纸钱,虽然街头巷尾均有巧手匠人批量制作出售,然而一般老辈人却都不乐意购买。他们情愿寒食节之夜彻夜不眠,亲自剪纸钱备祭品且乐此不疲。对此,小辈人往往大惑不解颇多怨言,但民俗学家们却对此倍加赞赏,夸他们才是真正悟透清明节真谛的人。因为清明节是一个饱沾亲情的节,是一个警示后人不要数典忘祖的节,最需要饱染真情诚意。难怪在我的家乡皖江一带,老百姓的口头文学中赫然有“旧坟不过清明,新坟不过社日”、“只领儿孙挂钱,不领儿孙拜年”的民谚在册,让人回味无穷。至于后来的清明节组织学生、青年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公墓和纪念堂去凭吊革命先烈缅怀英雄业迹,则是一种古节今用,成了清明节屡过不衰的新动因。(江志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