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查:媒体渲染使待业大学生窘境雪上加霜

 平和的面对人生 2011-09-04

“还在用父母的钱,感到很惭愧”

  关于“啃老”现象,问卷显示,57.5%的待业大学生依赖家庭支持。但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独立和家庭反哺意识,42.5%的人对“还在用父母的钱,感到很惭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求职动因源于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

  受访者小佳,2008年毕业于某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家待业半年左右,父亲是公务员,家庭条件较好。小佳本科毕业以后,来上海参加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培训,该培训学费近两万元,培训学校承诺推荐工作。

  在谈到自己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时,小佳显得很内疚:“平时我和父母交流比较少,我出来培训,家里人也没说什么,但我知道我们之间有一道墙。每次 妈妈打电话来问钱够不够花时,我总是很难受,恨不能赶紧找个工作,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真的让我愧对他们。”小佳最怕回家的感觉,尽管父母不说什么,但 亲戚朋友邻居的每一句问候对她来说都是无形的压力,总想赶快逃掉,“我最怕回家面对他们。”

  “我感觉家里面越是给你支持和理解,无形的压力就越大。父母都是老人了,我毕业了却挣不到钱,还要靠他们,想想真是难过……我真的不想做‘啃老族’。”小佳说。

  调查中,李源源发现“啃老族”是待业大学生最怕听到的称呼,他们绝非有意“啃老”,普遍对“啃老”表现出了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愧疚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农村及小城镇的待业大学生更为艰难”

  就像大型调查报告《蚁族》中分析的人员构成那样,待业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普通院校,研究生学历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比例分别只占到3.2%和15.7%。

  调查显示,尽管57.5%的待业大学生的生存成本由家庭承担,但是待业大学生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城镇籍待业大学生 受多种因素制约,遭遇生存困境。李源源说,“比起大城市的待业大学生来说,农村及小城镇的待业大学生生活更为艰难。”他们一般住在最廉价的青年求职旅社 里,远离家庭、学校,希望能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位接受访问的农村籍待业大学生小王曾向李源源诉苦,她一天的公交费、饭费、旅馆费最起码要六十元钱。一个月两千元才够花,“就这样还不能生病 不能有其他意外,前几天嗓子疼花了一百多块钱,心疼呀!”她告诉李源源,自己的一个小堂妹,也在上海打工,一个月加上加班费两千多,收入比她还多,“从我 以往的教育投资来看,这是一个让人难受的事实。”

  在与上海当地待业大学生的比较上,这位受访者更是一肚子委屈:“他们生活的压力比较小,他们结婚父母可能会提供房子,他们在困难的时候有时还可以‘啃老’,我们不光没老可啃,父母辛辛苦苦供我们上大学,家里都在等着我大学毕业赚钱呢。”

  “这部分人生活最艰辛,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待业大学生群体。”李源源说。

  “如果转变就业观念,还是能找到工作的”

  在调查中,李源源发现许多待业大学生在大城市求职过程中流动性很大,他们大多怀揣着大城市的淘金梦,在梦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在最低廉的青年求 职旅馆里苦撑3个月到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有的人可能在不停地换工作打零工,还有的则选择了退出,回到家乡或退居二、三线城市。

  “其实如果转变就业观念,还是能找到工作的。”李源源大学的同班同学小李,本科毕业时没有考研究生,而是想在哈尔滨工作,跑了许多家招聘会,最 后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三险一金’什么都没有,工资也就1000元,尽管自己很努力,一个月后,还是被老板以种种理由开除。”期间她还是在哈尔滨苦苦 坚持,2007年春节前后,在家人的催促下终于返回家乡大庆。回家后由于生活压力降低,她很快调整心态,参加了大庆市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大庆城市环境管 理的一个相关部门,但由于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没多久她又参加了大庆某石油管理部门的招考,被成功录用。

  访问的案例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清晰,李源源的调查也就有了一些结论,待业大学生待业的生活状态其实只是暂时的,大学毕业生需要一个职业的寻找期,这个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我身边找工作的同学,一般都是在毕业之后的第二年陆续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强晓玲)

“啃老族”是“无奈的选择” 折射人才消费短视

2007年03月02日10:06
最近,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民盟北京市委对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 状况进行的一份调查报告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调查发现,当前北京地区大学生“非就业”状态呈上升趋势。调查称,面对就业压力,“啃老族”悄然出现,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导致独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劳精神不强、依赖心理严重。


尤其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一些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对家庭有较大的依赖感,“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啃老族”的现象。对此,媒体和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综观这些报道和文章,一味批评者多,客观理解者少。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啃老族”这一现象?对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日前,就“啃老族”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夏学銮教授。

  记者:当前,面对“啃老族”,很多人担忧的是它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夏学銮: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找工作十分困难。所以,出现了很多大学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找工作的人。他们暂时赋闲在家,依靠父母生 存,被媒体称为“啃老族”。如果他们永远不找工作,完全依靠双亲养活,使“啃老”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的方式,那么这一批人就完全堕落了。我认为,目前的 “啃老”只是他们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并没有形成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但是,确实也存在一些“真正”在“啃老”的人。

  夏学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从过渡走向了依赖,这也是存在的。但是,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走向独立之路,自谋职业,不会永远躺在父 母的“安乐窝”里。要知道,以“啃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毕竟是少数,应该客观地来看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有意”的去“依赖”,去“啃老”,其实更多的 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记者:“无奈的选择”?是因为就业市场的压力大吗?

  夏学銮:其实,啃老族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我们的人才市场出了问题。它折射出了目前我们的就业市场的一种短视行为。

  记者:您是说人才消费出现了偏差?

  夏学銮:是的。目前,我们的就业市场是非常短视的。现在我们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消费出现了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的情况。这就是人才市场的短视表现。 实际上,人才战略储备对企业和国家都极为重要,没有高学历人才储备,就没有发展后劲,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品。上个世纪,我们就经常讲:要生产一代,研制 一代,开发一代,要超前三步才能领先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而很多企业满足于生产的现状,不考虑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没有研发 部门和研发队伍,不思长远。

  记者:您说的这种人才的短视行为普遍吗?

  夏学銮:相当普遍。现在,社会中的人越来越短视,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重视低成本化。现在很多企业谋求利益最大化,不是从创收上找办法,而是通过降低劳动力的使用价格来实现。

  记者:它是不是导致了我们的就业市场不再重视高学历人才了?

  夏学銮:应该是出现了这种新的趋势。过去,我们的就业市场是高学历化,但没有持续多久。现在,就业市场又出现了低学历化的趋势。有很多的用人单 位不看学历,只看你有没有经验,人才消费模式已经完全变成经验型。实际上,这是一种“日本道路”(日本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模式,它是一种研究型模 式。很多国际大企业之所以成功,和他们的人才储备和研发人才多是分不开的,他们有专门的“researchanddevel-opment”部门,也叫 “R&D”。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而在国内目前很多企业,没有这样的部门,很多大学毕业生自然也进不了这样的部门。我们的企业、市场还 没有开发出这样一个可以容纳这些人才的部门。如果有,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会有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也就不会大批出现所谓的“啃老族”了。

  记者:这是一个原因。教育上也有问题吧。

  夏学銮: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和市场对接出现了问题。

  记者:现在社会和媒体对待“啃老族”这个现象基本上是持批评态度的,您的观点似乎是指出更多的原因出在社会身上。

  夏学銮:以前,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持批评态度的,现在我多是站在一种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我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它是整个社会造成的。其一是企业, 企业的人才消费短视行为。其二就是教育与市场的不接轨。第三才是个人方面。他们本身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心理上脆弱,适应能力也不强。很多人到就业市场上 找工作碰了几次壁,就心灰意冷,挫折感很强。他们都是城市独生子女,对于如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他们基本上毫无经验。一直以来学校生活又相对隔绝,一旦 踏入社会遇到困难,他们就会有一种退缩和萎缩的情绪,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他们的再次就业和个人创业和团体创业,他们会逐渐走出“啃老”的状态。

  当然,他们的出现也对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家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应该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增强挫折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啃老族”这个字眼被有些媒体大肆渲染并加以批评,其实,我们对这个词语的使用应该慎重。啃多久算“啃老族”?一个月,一年,还是三年,这个很 难界定。因此,“啃老族”作为一种定义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下子就给他们贴上个“啃老族”的标签,对于激发他们积极走向就业市场是不利的。这在 社会学上是一种“标定”,一种“消极的标定”。这种标定的后果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只是暂时找不到工作,只是一种无奈的过渡,不要轻易的给他们贴个 标签,贴上了还能再撕下来吗?按照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原理,这种标定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记者:“自我实现的预言”。您能仔细说说吗?

  夏学銮:自我实现的预言,简称自证预言,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指的是个人有一个将要发生什么情况的信念,因而使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也就是 说,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种期待,他就会把这个信念当成真实的,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去准备或努力。最终,他的行动使信念变成了现实,实现了预言。简而言之,人 们预先主动建立起的期待,倾向于调动和这种期待相一致的知觉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标定”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效果大不一样。积极的“标定”会变成积极的预 言,消极的“标定”会变成消极的预言:好,你说我“啃老”我就“啃老”了,破罐子破摔了。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鼓励年轻人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其实,对他们中 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啃老”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过渡。对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指责。理解要大于指责。

  记者:那么,针对目前的人才消费短视,您有什么建议?

  夏学銮:企业要抛弃人才的短视行为,重视人才的战略储备。如果企业和整个社会都有高度的人才储备观念,认真地储备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成 真。国家应该增加以学历为基础的人才岗位,并制度化。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在社区就业,或先到社区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再转向其他工作岗位。(光明日报 杨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