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闺情词研究

 TLB519 2011-09-05
李清照闺情词研究


李清照是在文坛当中寥寥可数的女性文人,更可贵的是她在词方面对成就远高於当代的其他词人,後世推她为“婉约之宗”与辛弃疾的“豪放派”并列为南宋的两大词派,由此可知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闺情词在李清照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李清照身为一女性文人,写出的闺情词与男性词人作闺音写出的作品,自有不同之处,本研究主要是将李清照作品中的“闺情词”部份提出讨论。并就其内容与艺术技巧加以探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

  在宋代文坛当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之外,在她的作品中,也有著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李清照工於造词,她认为词应该“别是一家”,填词就该遵守格律,她在《词论》中,对於宋代大家多所批评,主要也是在表达自己对於“词”这个文体的坚持。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的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介女流之辈,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万,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著不亚於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著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词品》里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於闺阁也”,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是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前人对於李清照的研究,多锁定在她的文风、或单篇、或是在诗文词的综览,未有人对於她的作品里的特定文类做一详细的探讨,本次即是将焦点放在李清照词中的“闺情词”,将“闺情词”加以探讨,希望能够将李清照与其他文人所作的闺情诗词作一区隔。

第二节 研究价值

  前人所做的闺情主题之作,主要多为男性作家假托女性的口吻,一是可发出逾越自己身份的言论,二来可以暗喻自身的遭遇,自古从周代诗经《白华》《采绿》开始,到屈原作《离骚》中埋怨男子负心之语,这种托物写志的结果,创造出日後的“香草美人”意象。

  由於男性作闺情词,不外乎就是假托,或是写出描写女性外貌神情的作品。对於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总是如蜻蜓点水,或是隔靴搔痒一般,无法进一步的写出心境、感受这些属於内心比较深层的东西。李清照身为一个女性,创作出的闺情词,即可解决这层男性文人突破不了的障碍,如果能够再将李清照的闺情词加以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即可能发现男女词人,在创作闺情词上的差异。

第三节 研究目的

  本计画主要研究目的主要是想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一、李清照闺情词与之前的闺情词有何不同?

二、李清照闺情词的特色为何?是否与其在创作诗文时有相同的特色?

三、李清照闺情词转变与宋代大环境的变迁有无关联?

第四节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将范围锁定在李清照的闺情词,所谓的“闺情”,所指的是“闺中女子的情感”,只要词中所描写的为女子内心所受所感,即纳入分析讨论的范围,本次文本主要以 王仲闻 《李清照集校注》为主,但因易安词所收各版本多有出入,遂又以 曹树铭 《李清照诗词文存》为辅,以这两本中所收录之李清照作品来做讨论。

第五节 研究概况

  前人所研究的重点,不外乎是单篇的文章赏析,或是论其文气,有综论李清照的,也有挑出几个观点来进行探讨的,提出“闺情”来当作讨论主题的,前人尚未发展,但在讨论“闺情”时所涉及的易安词艺术特色,徐培均《李清照》一书中提到:“李清照能够运用优美通俗的语言、和谐流转的音韵和比、兴手法,极其细致、富有创造性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将自己的感情融於自然景物,揭示生活中蕴藏著的美质,创造出具有高度美学意义的境界”,明白的说出易安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李清照有著女性阴柔的特质,在创作诗词上有著得天独厚的能力,因为词本来就是属於柔美的,所以,易安词就会比一般词家的作品更为细腻,且李清照有著过人的文采,故易安词才能够在文风鼎盛、文人辈出的宋代,独树一格。但是,若只是就易安词整体来分析研究,恐会有“见林不见树”的疑虑,如能把易安词加以分类探讨,便更能发现易安词的过人之处和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二章 宋前“闺情”主题的探究

  自古男女情爱就无法从文学作品当中抽离,所谓“寄情於文”,如果说文采是一篇文章的血肉,那情感就是文章的精神,一篇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空有躯壳的人一般,没有思想,也没有灵气。而男女之间的感情又是所有写作题材当中,最容易得到读者共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描写男女之间情爱的作品从古自今都不曾中断的原因。

第一节 始於诗经

  文学作品,最早当推“诗经”,诗经中所收录的诗题材广泛,其中不乏描写闺中女子心情的诗,如 小雅《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昂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於外。感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鹜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这首诗主要是在写女子因男子离家出走,而感到悲伤、自怨自艾,不知男子是否移情别恋,想到自己在家中辛苦渡日,男子却滞外不归,一方面思念有外地的男子,又怕他就一走了之,离开自己,不由得在心中埋怨了起来。

  除了这类型男子离家的“闺怨诗”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诗中没有包含怨怼之情的,纯粹是描写心中思念之情的。如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忽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此诗就很单纯的述说著心中对男子的想念,动物晚上都会回巢,可是在远方的男子不知道何时才会回来,叫女子怎么忍住对情人的思念心情。

  在诗经中,这类型的诗为数不少,由於是最早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把它们视为後世闺情词的源头。

第二节 屈原作“离骚”●代言型式的开始

  闺情之作到了屈原有了不一样的改变,诗经的作品,由於时间的久远,一直无法确切的知道作者是谁,但是在屈原的《离骚》当中,我们看到了和之前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代言型式的产生,所谓的代言型式,主要是指文学家利用作品里头的人物、角色,以象徵或是譬喻的手法来发出逾越自身身份的言论,一般来说,都是对於时政,对君王提出建言。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生於楚宣王三十年,卒於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为战国的中後期,屈原所处的时代极为重要,因为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屈原觉得自己的建言,楚王都不采纳,又遭到君王身边的小人加害,以致於後来心死投江自尽。

  “离骚”是一部政治抒情诗,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1),是楚辞的最高成就,我们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里头运用了许多象徵手法,如以饮食芳洁来象徵人格高尚,以服饰精美象徵志行高洁,以种植香草比拟培育人才等…。其中还有一种就是女子求爱失恋的口吻,来表现自己所受的不平。他把自己和君王的关系,比喻为女子和男子之间的恋爱关系,君王亲小人远贤臣,就好像男子的移情别恋,对他弃之不顾一般,“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文中就把自己的角色转为弃妇,看起来就是一种闺怨的心情,并不是直接指责君王被小人蒙弊,自己的遭遇是多么的不幸,这种手法在之前的《诗经》是没有的,我们可以说,《离骚》的艺术手法,比诗经中的“比兴”又成熟了些。

  《离骚》开了代言型式之先,往後的文人就时常把自身投射进作品里,化身为诗里的怨妇、弃妇,我们现在看著文人们的作品,不仅要看到创作文字所呈现出来的表面意象,还要能够将作品放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观照作者的生活遭遇来看这件作品,也许对於作品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音。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露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首诗如果照字面上来解释,不过就是一首怨妇诗、闺怨诗,诗人描写一个妇女,夫君离家十多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心里抱著一线希望,却又觉得希望渺茫,几乎绝望,如果就这样来看待这首诗,那关於诗後的喻意,诗人的言志、抒坏,就全被埋没了。当我们把眼光放大,看看曹植所处的时代,当时曹丕当权,对曹植百般的打压,限制曹植的行动等等,曹植早年的意气风发,胸怀大志被曹丕打的烟消云散,自己的抱负已经不可能实现,郁郁不得志,心里的苦闷、无可奈何,只能表现在诗词作品中。“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曹植在诗中表达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一丝希望,“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说希望有某种机缘让自己重新得到信任,但是这种希望又是不可能,诗中的“君”,指的应是曹丕。诗人心里的无可奈何、失意伤怀,在诗中表现的一览无遗,如果我们只看表现的意象,可能会无法真正的了解诗中的价值。

第三节 写作技巧的精进——唐代

  唐代可以说是“诗”的黄金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闺怨诗的形态可以说是越来越精简,内容越来越凝练。唐代的闺怨诗大多以绝句为主,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廉,玲珑望秋月。

  这首算是典型的闺怨诗,靠著外在景物来营造一个“闺怨”的气氛,唐代闺怨诗的特色就是在声调、平仄上比前代更为讲究,用词更为优美,“作者喜以叙事或意象表达女子的行径或是某个场景,全诗较少情感色彩的字眼,以意象、气氛酝酿出怨意,因此意象突出,而情感隐约”(2), 诗用了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图中的女主角是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心情,让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想像,所以,唐代闺怨诗给人的感觉比魏晋的又更贴近读者,因为诗本身可以根据读者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际遇来做不同的解释,在意境上又更深远一些。

  也由於诗的字数有限,在字句的使用上,比前代更加讲究,不同於之前闺怨诗常出现的一些特定字眼,如“秋”、“怨”、“伤”等,唐诗的用字方面变的自由开放,也因为如此,常常出现一些精采动人的字句,在练字方面比前人有更高的成就。如刘禹锡《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第二句“深锁春光一院愁”的“锁”字,用的就是高妙,这个“锁”,不仅是锁住了女主角,锁住了春光,也锁住了因思念情人所发出满院的愁。

  总的说来,由於唐诗受到了篇幅的影响,在有限的字数里,对於一个字一个字的使用上更为用心,在练字方面相对的提高了,加上其他写作技巧,如平仄、对仗等的运用,“唐诗的艺术价值普遍很高,而且在意境上,唐朝的诗往往喜欢将主要的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後由读者去感受、想像它。”(3)。唐代的诗善於塑造意象,让诗的情感能够“溢於言表”,深具一种含蓄温婉的美。

第三章 李清照的时空背景及其生平

第一节 李清照的时空背景

一、政治社会

  宋朝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时代,也是继唐代之後的一个文学盛世。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在宋初,由於太平时代的来临,农业与商业都恢复了原本的生产力,加以对於农业采取的某些改良措施,使得宋代的经济、社会水准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自宋初约略经过了一百年的休养生息,北方各地渐渐从战乱中复苏,而南方各地,尤其是江淮两浙一带,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均有很大的斩获。

  在文化方面,雕版印刷和活字版的发明,使得印刷业空前发达,对於文化的传播有极大的助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全面高涨,国家办学校,民间办书院,科举考试的规模也急遽的扩大,知识分子的数量大大增加文人作品广泛流传,诗、词、文小说等,都得到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4)

  宋代社会经济虽然繁荣,但是却长期就处於一种“内忧外患”的问题当中。宋自建国以来,就不断的受到外族的侵扰,对外战争履战履败,最後只好支付大笔的财物来安抚外族,以金钱换取短暂的和平;另一方面,内部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长期对基层人民进行剥削,冗兵、冗官、及皇室贵族的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得国家陷入了贫困积弱的处境。

  由於北宋长期的内忧外患,国家面临了崩解的危机,也因而有了王安石的变法,变法的立意虽美,但是却遭到官僚的扭曲,转变成另一种压榨人民的手段,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也引发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党争,演变成十分复杂的情况,而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北宋到了十二世纪初,政治腐败已达到了极点,各地都有人揭竿而起,像《水浒传》里描写到的宋江,就是在北方领导起义,活动於淮阳、京东、河北、海州等地区,北宋对於这些起义的人民,多半是采取血腥镇压的方式。这时,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在灭辽之後又挥兵南下,侵入中原。宋钦宗靖康元年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掳往北去,北宋结束,南宋迁都临安。

  南宋初期,也和北宋一般,经济活动兴盛,使得南宋得以在南方偏安,南宋和北宋末年无异,贵族奢侈享乐,对於外患总是屈辱求和、割地称臣,对内人民的反弹又是镇压。当权者根本无心收复北方失土、解救陷入异族统治的人民,甚至是杀害抗金将领,打压爱国志士,让整个南宋显得腐败不堪,政权已是风中残烛,西元1279年,元帝国堀起,在灭金之後,接著入侵南宋,南宋亡。

二、两宋词坛的发展

(一)北宋

  “词,起於隋,大盛於两宋。词虽流衍不绝,但只有宋词才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丰碑。”(5)北宋初期,词坛上还是承袭唐五代以来的的婉丽词风,词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男女之间的艳情,或是反映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离别感伤的愁情,在意境上开拓不大,但是已经大大减少了花间派(6)的浮艳绮靡习气,却还是显得柔弱无力、软媚不振。晏殊、晏几道父子就是此期婉约期风的代表人物。

  後期随著社会的变化,词风也有了转变,首先是范仲淹把边塞思乡的情怀带入了词中,开了宋代豪放词风之先,後有欧阳修、柳永也为词另辟一条道路,柳永的词多描写旅人、游子、妓女等下层人民的生活,内容较前人作品更有包容性、社会性,且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了创新,特别是发展出了慢词,可谓是词体由唐五代进入宋朝的一个大跃进。

  承接著柳永的是苏轼、周邦彦,这时词的最大特徵是“词的诗化”,苏轼冲破了“词为艳科”与“诗庄词媚”的旧观念和音律的束缚,使词在思想内容、写作题材、与表现手法方面都有了新的开展,让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不再只是宴客时的舞女浅斟低唱的艳语,而是可以抒情言志的一种文体。词的诗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创作题材方面,已经从贵族士大夫走向平民阶层的社会化过程,二是指表现手法方面,词在苏轼的手中,走出了宫廷闺阁,走向了广大的社会人生,可以为诗者,皆可以入词,写景咏物,感怀人生,词风从俗艳走向了豪放。

  不同於苏轼的豪放词风,周邦彦可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在题材方面,周邦彦的词范围较狄窄,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气度上也不如豪放派来的恢弘,社会性和现实感都没有豪放词来的强烈,但其作品偏重於语言技巧,并长於审音、度曲、创调,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品格局虽不大,气魄不够壮伟,清丽婉约,细美纤巧。

(二)南宋

  靖康之变,金人入侵,汴京沦陷,皇帝被掳,北宋覆亡,文人饱受迁徏流离之苦,国破家亡,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词人,此期因为外在条件使然,词的创作题材和思想内容与北宋又有不同,爱国词人以辛弃疾为代表,另一派词主张词趋向格律化、雅化的词人也活跃了起来。

  辛弃疾的词风以慷慨豪迈著称,每誉为“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伟大爱国词人。“他继承苏轼开拓的词学领域并发扬光大,以抒发爱国之精神和壮志难酬的一腔忠愤,反映时代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能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於一体,刚柔相济,达到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7)

第二节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是由北宋过渡到南宋的女作家,在词坛上是以婉约词著称,但是在格律或是格局方面,有著与其他的婉约派词人不同的见解,所作的词也不流於一般只重清丽婉约的词,另外,李清照对於词法理论的见解也不同於同时期的文人,著有《词论》一文,在文中对於当代的词人多所批判,认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後有很大的转变,原因主要和自身的遭遇有关,以下将李清照生平分为南渡前後来描述。

一、 南渡之前

(一)书香门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於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卒於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西元1151年)之後,至少活了七十几岁(8),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三人合称为“後四学士”(9),李格非不仅散文写的出色,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宋史里记载他“苦心工於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10),可惜他的作品并没有留下来。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位文化水准很高的女性,《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翰”,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文学环境里出生长大,不仅是受到“三从四德”等传统道德,还包括了文学诗词方面的陶养。

(二)少女情怀

  由於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家境十分富裕,比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更爱好文艺,闲暇之余,即练字、作画,或吟诗填词,藉以抒发少女时代的青春情怀,李清照喜押“险韵”,那是一种字数少,韵部少的韵,由此可看出她文学性格里好强的元素,青春时代的她,是个活泼天真的女孩,平日和手足一同出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她少女时代所作之词可以看出她这时的心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宋词》李清照《如梦令》)

  描写湖上游人因贪恋美景,因而到了日暮才急急忙忙的要赶回家,却又不小心进入了另一个美景,在急忙划桨之中,把原本在湖面休息的鸥鹭给惊吓的振翅起飞。整首词只用了三十三个字,内容就包含了环境气氛、游人心理、动作,好像一幅画,“李清照在艺术描写方面,善於掌握不同情境中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极富於创造性”(11)。

字数少,韵部少的韵,由此可看出嫽的随响

(三)鹣鲽情深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长清照三岁,父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赵明诚也是出现书香门第,所以与李清照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妇,两人的婚姻在词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李清照与赵明诚都爱好文艺,不仅可以用诗词来相唱和,对於金石书画的研究搜集更是不遗余力,两人的相处融洽,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中,就有不少都是在描写两人相处的情形,或是与丈夫分隔两地,心中思念之情,李清照对丈夫浓烈的情感从词中都表露无遗。赵明诚因为家学渊源,赵家对於金石古器久有收藏,赵明诚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於这方面产生了兴趣,新婚之初,赵明诚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以衣物典当,换取金钱,到大相国寺里的“瓦市”(12)去购买中意的碑文书画,李清照为了协助夫君,在生活上也是能省则省,《金石录後序》里提及:“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当然有时看到了爱不释手的字画,也会因为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无法如愿的收购,夫妇俩有时还会为了这种事怅然不已。

李清照婚後的生活大致上是愉快的,婚後两年,赵明诚出仕,两人就常常分隔两地,时而数月,有时一年半载,这些都可以从清照的词中窥见一二,与丈夫的聚散常牵动著李清照的心,作出来的词自然也都反映著当下的心情。元佑年间的党争,让赵家在官途上出现了阻碍,没有官职的赵明诚,就带著李清照回到了青州老家,两人就如同陶渊明一般奔向田园,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此间两人致力於金石书画的搜集,十年间所收的金石书画,文物古籍多达十余屋。後来赵明诚受命出仕莱州、淄州,清照都与丈夫同行,靖康元年,金人围东京,消息传到了淄州,赵明诚夫妇最担心的不是生命安全而是身边的金石文物,由此可见夫妇俩对於金石收藏的热爱。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掳北上,青州也发生了兵变,金人攻陷了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收藏全毁於战火。宋室南渡,北宋的历史也在此结束。

二、南渡之後

宋室南渡之後,李清照也由青州辗转逃到江宁,由於之前有叙述到南宋主政者并不想收复北方的失土,反而镇日享乐,李清照目睹了这时国家的腐化,爱国情操高尚的文人不断有作品出来激发国人,建康时期的李清照,词中不再只是深闺当中的心情,历经离乱之苦的她,已经能把更深刻社会意义纳进来了,作品的意境也比从前广阔。

(一)形单影支

  建炎三年五月,赵明诚接到圣旨,受派到湖州担任知府,到任之前,要先到建康“过阙上殿”,刚到建康即以书信告知清照自己得病的消息,清照急忙的看完书信,赶赴建康,明诚已病入膏肓,清照心烦意乱,八月十八日,明诚扶病写下一首绝笔诗,便撒手人寰,年四十九岁。

  明诚的死,对李清照是一大打击,也是她人生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她承受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开始了孤苦凄凉的晚年,不过也因为她这些遭遇,使得她在艺术领域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体认,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了不同的领悟。

  李清照後曾改嫁张汝舟,但婚姻并不美满,在李清照所作的“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一文中,写到“信彼如簧之说,或兹似锦之言”,说明李清照是听信了张汝舟的花言巧语,才嫁给他,“视听才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张汝舟为了李清照身边的器物而接近她,达成目的之後,对李清照多加欺淩,李清照後来求助於綦崇礼,才得以解除自己与张汝舟的婚姻。

(二)晚年孤苦

  李清照人生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晚年定居在杭州,这时是南宋历史最黑暗的时代,因为主和派掌权,对於抗金的将领多加阻挠,宁与金人称臣纳贡,也不愿收复失土,加害岳飞父子,抗敌有罪,卖国有功,就这样的环境之下,爱国志士莫不痛哭流涕。她的心情沉痛,她把自己对人性的体悟,对故土的思念,化为文字,一首《声声慢》里道尽了李清照南渡後的心境,读李清照南渡後的作品,会感到词中沉重忧伤的心情,同样的黄花,同样的西风,在後期读来格外的凄凉,徐培均在文中指出,其原因应是词人在离乱中已经从一个深闺少妇,转变为感情复杂的暮年孀妇。词的风格也由原本的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低徊飘渺了。

第四章 李清照闺情词的内容特色

第一节 著重女性内心情感的描写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只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她不同於男作家的,也是在闺情词中,对於女性内心情感有著较为深层的描写。

  一般男性词人借女子作闺音,多半都著墨於外在形象的描绘,常常会流於制式化的形象,彷佛每个闺中女子,就一定有个在外的夫婿,无心饰容、或是常独自伤怀,这种作品,多少都还暗藏著古代社会对於女子在道德上的规范与期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女毕竟是有分别的,以一个男人的身份,要去以女子的心态出发写文章,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男女从小就被赋予不同的社会期待,男人不太能够了解女子闺中的情趣,就好像女子想要体会在外征戍的男子一般,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以男子之言所发的闺情作品,写的再好,也没办法和女文人一较高下的原因。

  李清照的闺情词在内容上,主要为“思夫”、“伤春”、“离情”,还有“思乡”,下就此四类加以说明:

一、思夫

  由於赵明诚仕宦在外,夫妻长年分隔两地,所以,李清照的作品大都是描写自己思念丈夫的情绪,多半都是丈夫不在身边时,作文以抒情,这类的文章各个季节都有,有秋愁的,有伤春的,不过大致上来说,主要还是在写关於自己是如何思念在异地的丈夫,这些作品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南歌子》(天上星河转)、《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及《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70)

这首词是一看便知是李清照因思夫而作,一开始便把主旨点出,会做这首词主是要因为“寂寞深闺”,因为寂寞的情绪让她提笔抒写自己的心情,而第二句的“柔肠一寸愁千缕”,“一寸”和“千缕”是个对比,衬出作者心中的柔肠只有一寸,但是因为思夫而衍生出来的千缕的愁绪,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就是春天,偏偏时间那么快,一转眼就要进入夏天了,这时又下起了丝丝细雨,花儿禁不起雨打,纷纷掉落,更显得春天已经进入尾声,而这时望向远方,只看到了连天的芳草,却看不见心上人归来的身影。这首词就可以看到作者工於笔墨,在於营造一个“怀愁”的情境,也许这也不是词人刻意的造作,但是,整首词读下来,读者可以明显的体会到作者在词中所想要表达的心情,那种思念爱人所发出的伤情,并不是很难去了解,最後面的“望断归来路”一句,给人一种佳人“望穿秋水”的感觉,佳人有多期盼心上人的归来,多希望丈夫的身影能够出现在视线里,无奈现实逼人,只留下了词人无限的愁绪。

二、伤春

春天是李清照最喜欢的季节,因为春天象徵百花盛开、大地生机盎然,文人雅士,也常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满心欢喜,但是春天却也是稍纵即逝。李清照的词作中,有不少是伤春的,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好事近》(风定落花深)、《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好事近》中:

风定落花深,廉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39)

  一般描写落花,多半是写狂风骤雨之後,落花满地的情形,而李清照这首《好事近》却是写风停了,落花布满了院子,就好比大雪覆地一样,而落花也象徵了春天接近了尾声,诗人对於美好时光的流逝,心中有些许的不舍,这首词前段写景,到了後段转为抒情,写在酒阑歌罢之後,夜深人静的寂寞,“啼鴂”应是杜鹃,提及啼鴂声,是想要加深心中“幽怨”的气氛,所谓:“鸟鸣山更幽”,李清照所用的就是这个手法。诗人伤春,也伤人,李清照对於自己心中那股愁怨,把抽象的情,化为具体的景,这也是李清照写词的一大特点。

三、离情

李清照也有一部份的词,所描写的是和丈夫之间的离情,之前有谈到,赵明诚仕宦在外,时有调动,夫妻之间,也是聚聚散散,李清照对於丈夫的离开,自然也是有著不舍和愁绪。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廉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凌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20)

  整首词所写的,就是丈夫离别在即的那种苦涩,自己没有办法随丈夫前往,也不能将丈夫留下的愁闷,让在闺中的少妇,起床後,无心去整理自己的仪容和内务,下半段的词就是在抒写心中的感情,词中写到“算了吧…这一次离去,就算是《阳关》唱千万遍,也是留不住离人”,说明了虽然很想留住丈夫,但是却无可奈何,後一句用了典故,“武陵人”所指就是发现桃花源的武陵人,句中言下之意就是指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和桃花源一样美好的,而赵明诚的角色自然就是“武陵人”。形容自己在丈夫走後,住处变的暗淡失去光采,自己能做的就是凝望著楼前的流水,而也只有水中的倒影才能了解作者心中的苦。

  “离情”除了与丈夫的别离之外,还有与亲人们的分离。因赵明诚的关系,李清照有时也随丈夫迁移,徽宗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同行,离开了屏居十年的青州,李清照对於乡里的亲友们心中也是难分难舍,写下了一首《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27)

  这首离别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是写给乡里的姊妹。前两句写送行人因为作者的离去,而泪流到衣湿妆也花了,而一遍又一遍的阳关曲更添离别的气氛,第三四句是旅人在路上所见的景象,下段所写的是因离愁,生活都失了方寸,最後的“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既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送行人。

  在描写心情上,作者不仅说明自己有多苦,也让自己的苦和外在的景物结合,让苦不再是“内敛的苦”,而是与环境交融,变成“外显的愁”了。

四、思乡

李清照南渡之後,词出现了转变。南渡後先是赵明诚病死,再来在仓惶逃难时,毕生与丈夫所致力收藏的金石文物全部毁於流离当中,後又有改嫁一事,生命中的苦难彷佛全集中在宋室南渡之後,令李清照几乎无法承受,前半生美满的生活,让清照的词风较为活泼大方,而後期的词里所蕴含的就是满满的愁思,表达对家乡故土的怀思,大部份都是感怀、抒怀,《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皆属此类。《蝶恋花》为例:

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60)

一开头的“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明白的表示了这首词主要是在抒发作者心里思乡、爱国的情绪,长安是唐朝的国都,後来常被拿来借代成国都的代表,所以“空梦长安”,其实是有怀念故土的情怀,“为报今年春色好”,作者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了今年京城春天景色尚好,这一句就有“物是人非”的感觉,京城景色依旧,可惜已经被金人所占,再也回不去了,空有花光月影又有什么用呢?由此可以感受的到作者心中的国家情怀,而後半段也掺杂了感叹时光易逝,岁月难回的情感,国土的沦陷让作者心中辛酸的就好像那用酸梅酿成的酒一样,喝醉了,把花插在头上,却又怕被笑自己年岁已高,而春天也像自己一样的衰老了。

李清照虽是女性词人,但是却不因为自己的女儿身,而不理会家国大事,她还是把自己对於国家遭受不幸的所兴所感,写在作品里,她曾在诗里写道:“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13),她感叹国难当头,却没有如王导、刘琨那样的能人志士,能为国家尽一己之力。由此可知,李清照之所以会被後世的文学家归类为南宋的爱国词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她的写作题材也没有被先天的条件给局限住。

第二节 精於日常生活的刻画

李清照的写作题材,一直是紧扣著自己的生活的,从她的词中,可以读到她的少女时期的天真浪漫、少妇婚姻的甘苦,到後来国破家亡的悲痛,她词中所出现的,极大部份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诗人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化为作品呈现。

对於李清照的日常生活,可以分为:(一)婚姻生活(二)独居闺怨(三)出游赏花。以下分点说明:

一、 婚姻生活

  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一直是李清照写作时的主要题材,两人恩爱的夫妻生活,或是分隔两地的相思,都不难见於李清照的词中,也由於两人聚少离多,在李清照所流传下来作品中,关於两人互动的词较为罕见,只有《减字木兰花》(14)一首: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71)

这首词是叙述新婚时期的赵明诚夫妇,文中的女主角在市集买了一朵梅花,觉得这花美极了,但是怕情郎觉得花儿比自己漂亮,所以决定把花戴在头上,要叫情郎比并看,是花儿美,还是人美。文中作者表达了对花儿的喜爱,买到花儿,作者的心是欢喜的,用“泪染轻匀”来描写花上的露珠,花开也代表著春天的到来,但到了下段,心境忽然转变为担忧,担心情郎会觉得花儿比自己美,遂决定将花插在头上,让情郎一起比并著看。全诗让人感受到年轻女子青春活泼的心态和行径,读起来词意清新、率真,李清照在词中大胆的描写男女之情,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提到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王灼在评论时虽是有贬低之意,但是这也说明了,李清照的词在宋代时,就以大胆率真、姿态百出得名,如以这首《减字木兰花》来看,倒也符合当时人的说法。

二、 独居闺怨

  “独守空闺”是一般闺情词常见的题材,李清照的词中也不例外,但较其他人不同的,除了在内心层面多所著墨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她将自己独居时的生活情趣、愁苦也写进了词中,让她的作品看起来比别人来的多样,多变化,如 《怨王孙》

梦断,漏稍,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79)

  一首词包含了伤春、思人两部份,前半写出了夜半醒来,更鼓已歇,因为愁绪满溢而饮酒,但却因酒无法浇愁而恼酒,这时觉得连枕头都变冷了,天快亮了,显然是一夜难安眠,後半怨春走的太早,心上人却又负了归期,这“盼归之情”、“负归之恨”,在这“春去之际”,全都交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平复,只能将情托於天上行云,将情问於苍天。前面以白描的方式,叙述长夜难眠、藉酒消愁的情形,将时间、心情都交代的明白清楚,但句法又不失平淡,後段对於远行之人,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却无可奈何的愁怅,也让读者感受作者只能埋怨苍天的心情。

三、出游赏花

  李清照的词中,除了与人有关的作品之外,另一部份是写她出游时的感受,也有咏物的,尤以咏花为最主要的部份,更以梅花为甚,曾有人对李清照的词加以统计,其中有出现梅花的有13首之多,李清照喜爱梅花之情可见一斑,如《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46)

  这首词是初春赏梅时所作,词中写极了梅花的美好,作者偏爱梅花的性格也表露无遗,全篇都在为了初开之梅赞叹。梅花的绽开,代表著春天的脚步近了,而初开的梅花,就好像美女的娇容一样娇媚动人,配合著当晚的青空明月,让梅花更显出冰清玉洁的风骨,一边赏花,一边饮酒,诗人闲适惬意的生活情调,让人不由得也想置身其中一览梅花的美好。

  李清照曾在《词论》中,给秦观极高的评价,说其词“专主情致”,但指出其“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认为词不仅该“主情致”、“妍丽丰逸”,还须拥有“富贵态”,这首《渔家傲》充份体现了她对於词的主张,她以一贵妇人的立场角度去咏梅,以情趣出发,带著一股优裕、高雅的情调,将自己的情志注入梅花,不即不离、情景相依,以“雪”、“月”为背景,让梅花从里发散出高洁与孤傲的品格。(15)

  总的来说,李清照在闺情词内容的开拓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她让闺情词走出了闺阁,不再将地点局限在房内,人物也不再仅仅只有女主角一人,抒发的情怀也跳脱了“思君”这个小框框,将写作题材扩大到生活中,既抒写心中的苦,也描绘生活的乐,她除了在内容上有所开展之外,在艺术技巧方面,也值得探析,这部份将在下一章加以叙述。

第五章 李清照闺情词的艺术表现

  李清照大部份的作品都有用外在的景,来反映或是映衬内心的情,其实不仅是李清照,有许多的词人也常用这种手法来表达词意,但是李清照更胜於人的是她能够用平易浅白的词,托出内心的感受,而不会过份的矫情,下面将李清照的艺术表现,分为“刻画气氛 用以烘托”、“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映衬手法 强调愁苦”、“望物生情 寄情於物”,与“铸语生造 隽永含蓄”五点来详加说明。

第一节 刻划气氛 用以烘托

  一首词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词的内容契合读者的遭遇,另一种可能就是词内容整体的气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心情,如果一首作品要获得大众的共鸣,那後者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要让大部份的人都和自己有一样的遭遇,是不太可能的。

  李清照的词能够脍炙人口的主因,一是因为平易浅显的文词,另一原因,就是她善於气氛上的铺陈营造。而词人用心在气氛上有两个目的,除了交待创作时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将後半的心情烘托出来,让读者感觉时间地点与心情两者是相衬相符的。比方说看到春暖花开、鸟儿双宿双飞,就想到自己的情人不在身边,形单影支的孤寂。

  李清照在《南歌子》中,上半阙词“天上星河转,人间廉幕垂。”就是交待发生的时间是在午夜,夜幕低垂的时候,这时应是倦鸟归巢,家家户户休息的时候,这时词人的身边却无以为伴,所以才会“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夜深人静时,最容易引起愁思,就如同李清照在《好事近》中提到的,只有在“酒阑歌罢玉尊空”之後,才会觉得“魂梦不堪幽怨”。所以在一开始,先写出时间是半夜,主要就是让後半词人形单影支发出的愁绪,能够更“愁”。之前有提及她的《点绛唇》,开头也是先营造出一个寂寞的气氛,“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词旨主要在抒心中想念丈夫的心情,前面就先铺陈,佳人守空闺的寂寞,连自己最爱的春天,也留不住,天还下起了催花雨,丈夫、春天,没有一样是留得住的,於此,就能体会为什么词人心中会发愁了,也顺势的带出了後半心中“望穿秋水”等待归人的感觉了。

第二节 由景入情 情景交融

  所谓的“由景入情”是指词人从描写景物著手,先交待了所见的事物之後,才切入所要抒发的主题。如边塞诗先勾勒大漠的一望无际,才写内心的飘渺,思乡主题也常写见了归雁南飞,或是明月,因而激起了乡愁。李清照的闺情词也不例外,一般也是由外而内的写,有屋外的景色,就一定有在屋内看景的人,和其他人不同的,李清照的词并不是把景与情一刀两断,而是让两者互相交融,景中有情,情里写景,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34)

  这首词开头即写词人因天气不好而感到心闷,後又写房内的情景,“瑞脑消金兽”、“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下半就写重阳的午後,作者至东篱下饮酒,染的满身花香,却不禁触景伤情,心中愁怅了起来,晚风吹入屋内,里头的人可是比院子里的菊花还瘦。全首词有情有景,却没有明显的分野,时而写景,时而抒情,让人不仅能够从词中窥见词中所见的事物,也能感受词人当下的心情。再来看这首《忆秦娥》,词里头先将秋天的景色先描绘了一遍,“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莫天闻角。”,镜头由远而近,由大而小,最後接到词人自身,“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大自然中有许多可以观赏的,但是,在满怀愁绪的词人眼中,看到的只有秋天的萧瑟,阵阵的西风,将树叶打落,更添秋意,我们可以说,词人将心意投射到外在的景色,使得“夕阳”、“栖鸦”、“号角”,这些本来没有情绪的景物,都随著心情而变得惆怅。

  还有一首《满庭芳》,所写也是从屋外到屋内,以景起兴。“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清寒透窗纱。玉钩金錞,管是客来眇。”,以“绿阴庭院”来表示来访的人稀少,如同《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一样,在这里一是叙述室外的景色,二是写出晚年孤单,没人来访的凄凉感,这四句没有一个愁字,读来却可以体会当下写词的孤寂,後有“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此时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充满愁意的,因为她的酒杯里,装满的是天涯海角无限的愁,词的上半阙写尽了李清照晚年的心境,一样的芳草池塘,一样的酒杯,里头装的竟是满满的愁,下半段就是作者在回想当年,最後说,“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以旧时哪。”,颇有不胜唏嘘之感。

第三节 映衬手法 强调愁苦

  文学中,常以小托大,用映衬的手法来加深、加强所要表达的感情,李清照在词中,也常以此手法来构筑文章,创建意象,《武陵春》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主要是写物事人非的感慨,词一开始就写外在景物的美好,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因心中愁绪满溢,而无心於外在事物。“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花落的多,连尘土都染得花香,爱花的作者竟然没有起身赏花,而还在房内,由此就可知道作者心中的愁使得他无心於其他事物,连日上三竿了,都不梳洗打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眼前的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全非,未吐心中的委屈,泪就先流了。下半段也是同样的手法,“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也是用双溪景色的美好,反衬心中的愁,说自己的愁,不是小舟就能够载得动、带得走的。李清照喜用外在的美好,来衬托自己身世的悲苦,她与丈夫聚少离多,心中多半都是离愁,如《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作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29)

  前三句是写春意近了,但是接著又想到了春天赏花、饮酒,却没有人相伴,想著不由得又流下泪来,下半段的结构与上半段相同,一样是先写初试新装,表示春的气象,却又马上转而思念丈夫,末两句即写自己因愁而不能眠,只有以手拨弄著灯花。在这里,李清照用了动作来代表言语,让人感觉,似乎不用明说,也能体会到作者心中那股因思念而起的愁思。

  再《浪淘沙》中,李清照也运用了古今的对照,来显示自己的心中的愁。

廉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85)

  词人写著重游旧地,身边的人却已经不在,今日回忆起往事,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孤寂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後半则是用外景来衬托出她相思之苦,一样是以美好的景色来与形单影支的自己来做一对比,作者心中的愁,只能希望飞雁带去给在远方的离人了。

  许多事情的高下,都是用比较而来,或是有旁证相佐。映衬手法,不仅可以让“小愁”变“大愁”,也能够让原本不能够体会的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意,所以许多人都用此一方法来烘托主题情感,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诗中,通过故乡儿童的态度,来衬托自己的衰老和离家之久,作者不需要多做解释,因为儿童都不认识自己,已证明了自己离开故乡许久,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人体会的了。

第四节 望物生情 寄情於物

  托物言志、寄情於物一直是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特别是诗人孤独一人时,心中的情感无法抒发,往往将情感投射於高山流水、虫鱼鸟兽,在上节提到的《浪淘沙》中,最後作者写到“弹与征鸿”,就是将对离人的思念,寄与天上的飞雁,让它带到心上人身边。李清照在等待赵明诚回来团聚的时间里,多半是一人在家,看到与明诚有关的物品,总会有莫名的怅然,其作品《菩萨蛮》里,有“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罏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作者的视线,从屋外再到屋内,外有“归鸿声断”,转到室内,又看到“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後者颇有睹物思人的含意,由此可知,作者心中的愁,并不是莫名产生的,而是因为看到了和回忆、往事有关的人事物才兴起的。还有一类是“藉物抒情”,就是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藉由吟咏其他的事物,将之包藏在内。《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李清照集校注 卷一 页72)

  这首词从表面来看,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桂花,上半阙写的正是桂花的神情样貌,下半阙取了梅花和丁香花来衬托桂花的高洁,但是到了最後,词人说出,“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个桂花虽然好,但是阵阵的桂花花却引起了词人心中的乡愁,全诗从咏花到了思乡,作者将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藉著桂花香气给抒发了出来。另有一首《添字采桑子》,也是在写睹物思人的情景,主旨是在写作者看见了种在庭院的芭蕉树,想起了当年种植芭蕉树的人,描写芭蕉树的叶子或舒展或卷曲,好像作者心中的深情,晚间雨打芭蕉,声声敲打著作者的心,使得作者无法入睡,只得起身听那雨打声。芭蕉本身是没有感情的,词人却把自己的情感,围绕著芭蕉而发,赋予了芭蕉不同的感觉,看似叙事,实为抒情,在写作题材上,又比其他人活泼生动了些。

第五节 铸语生造 隽永含蓄

  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说:“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李清照善用平淡的文字,创造出不凡的语句,在《词论》中,她力主文应“故实”、“典重”,讲究“富贵态”,但是在她的作品中,用典处并不多见,大部份皆是以平实的文字,口语化、浅白的描写,取材都是从日常生活,如《点绛唇》里“见客人来,剗袜金钗溜,和羞走。”少女见人来又羞又惊,来不及穿鞋,便匆匆回避的样子,生动活泼,又不失文学性,浅显易懂,就是到了现在,还是一看就懂,文字通俗可说是李清照的一大特色。

  李清照在语句上受到的评价也很高,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这些句子,到现在都还是众所周知,其实细观“漱玉词”,不难发现有很多句字,是李清照吸收了前人的精华,转化出来的,如《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由范希文的《御街行》而来,《御街行》里有那么两句“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从此文得到了灵感,加以咀嚼之後,写下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渔洋在《花草蒙拾》里说:“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特更工耳。”由此就可知道,李清照为文吸取前人的精华,不仅青出於蓝,甚至掩盖原作,现代人只道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不晓得范希文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难怪王渔洋要称赞李清照了。

  李清照在用字遣词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她的叠字,她最著名的《声声慢》,一开始便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徐虹亭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的叠字好在它们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寻寻觅觅”是形容作者茫然的心情,“冷冷清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而“凄凄惨惨”是“冷冷清清”的心情,“戚戚”是因“凄凄惨惨”而生的痛苦心情。一句扣著一句,一字扣著一字,用的恰到好处,全首最後还有一句“点点滴滴”也是精妙之句,因为这些痛苦愁绪都“点点滴滴”的在作者的心上,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可说是千古绝唱。

  总结李清照的艺术成就极高,後世视她为“婉约派”的正宗,为文受到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人的影响,却有较大的突破,“她的词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语浅意浓而跌宕多姿;意境优美而思想深刻;形象鲜明而感情真摰;语言既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音韵美,口语俚话的运用尤为得体,突显出白描艺术的特色,把传统的婉约词发展到了後人“难乎为继”的高峰。”(16)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了解李清照在词坛上的地位,她在词的创作上,有承继,有创新,她能把抽象的情感给形象化,利用外景来衬托内心,又不流於矫情,写作平实,善於白描,她的成就不仅在宋代大放光芒,也为後世词坛开创了新页。

第六章 结语

  闺情主题的文学作品,早自《诗经》中就被传诵,屈原开启了男子作闺音的写作型式,之後在各朝各代,都有文人假借女子,发出对社会、时代的不平之鸣。到了唐宋,这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家开始发现了女子美好的一面,写作主题渐渐的不再专注於“闺怨”,而是将视野扩大到了女性的温柔、婀娜的体态,诗风不再是沉重、黑暗的,在写作手法上,也知道用外在景物来营造整首诗的气氛,且在平仄上,也以前代严谨的多。

  李清照是一个介於南北宋时代的文人,承继著唐代文风的华丽浪漫,又有著对於平仄音韵的坚持,她是文坛著名的词人,她的特别不仅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突出,更受人所推崇,也是她在文坛中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她在“词”创作上的努力。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所以并不赞成以作诗的方法来写词,主张词应该守音律,要能入乐,且文词也应华美,有“富贵态”。她对词的主张,在她所作的《词论》当中表露无遗,在《词论》中,她对当代著名的文人词家都有所批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本身也有些少年的狂傲之气。

  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由於彼此常分隔两地,李清照所创作的词,内容多半是在描述自己一人思念丈夫、独守空闺的心境,也由於词的内容是本身的所兴所感,词中对於女性内心情感描写的深刻,是之前文人所不及的,李清照将女性细腻、婉约的内心世界,用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将抽像的事物形象化,这就是李清照所以能够在词坛上站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李清照另一个被人称道的,就是她在文字表现上的功力,李清照词的用字,通常是浅白通俗的,善用口语,容易理解但又不庸俗,文辞华丽却不艰涩,在意境上又是幽美深远的,她用笔赋予了词中人物鲜明活泼的个性,读她的《如梦令》就觉得词中的少女是个活泼好游的人,陶醉於美景以致於误了回家的时间,《醉花阴》就给人一种少妇闺怨的愁怅。好的作品,不仅能够表达作者的心情,更能感染给读者。

  杨慎《词品》评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於闺阁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良。”,郑振铎先生《插图中国文学史》里说:“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说是『前无古人、後无来者』。”,李清照在词方面的成就之高,是受到古今文人所推崇的,李清照的一生虽然遭遇了许多的苦难,也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但是这样的经历让她的词意境更能够走出闺阁,创作内容也能更丰富,李清照对於後世诗词创作的影响,绝不仅止於内容的范围,在艺术技巧、风格方面都有著长足的贡献,值得我们在这方面做深入的探讨。

参考书目:
1. 陈祖美(1982):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
2. 黄丽贞(民85):词坛伟杰李清照。台北市:国家
3. 缪香珍(民78):李清照与朱淑珍评传。台湾商务
4. 范纯甫(民84):肠断西风李清照。华严
5. 振甫(民76.7):古代名家写作技巧漫谈。台北:木铎。
6. 何广棪(民66.12):李清照研究。台北:九思。
7. 余我(民82.1):文学与写作技巧。台北:国家。
8. 杨海明(1996.2):唐宋词史。高雄:丽文。
9. 张健(民72.11):文学概论。台北:五南。
10. 张寿林(民61.05):李清照评传。台中:水牛。
11. 徐培均(1982.2):李清照。台北:玉堂。
12. 马积高、高钧(民87):中国古代文学史1。台北:万卷楼。
13. 马积高、高钧(民87):中国古代文学史2。台北:万卷楼。
14. 马积高、高钧(民87):中国古代文学史3。台北:万卷楼。
15. 钟尚钧、阎笑非(民85):中国古代文学(上)。高雄:丽文。
16. 钟尚钧、阎笑非(民85):中国古代文学(下)。高雄:丽文。
17. 谢碧霞、刘汉初(民81):晓风残月:宋词。台北:时报文化。
18. 朱崇仪(民88.06):闺怨诗与艳诗的“主体”。文史学报(中兴大学),29期,页73-91。
19. 费臻懿(民83.06):从“诗经”的“白华”“采绿”--浅谈後代闺怨诗的演变。建国学报,13期,页1-22。
20. 黄丽贞(民84.08):李清照词欣赏。中国语文,458期,页18-23。
21. 周懋昌(民86.01):消瘦的身影 沈重的心灵--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比较。国文天地,12卷8期,页50-53。
22. 杨昌年(民88.04):愿将血泪寄山河--一代词宗李清照。历史月刊,135期,页38-43。

注 释:
(1)马积高、高钧(民87):中国古代文学史1。台北:万卷楼,页127。
(2)费臻懿(民83):从《“诗经”的“白华”、“采绿”--浅谈後代闺怨诗的演变》。建国学报,13期,页11。
(3)费臻懿(民83):从《“诗经”的“白华”“采绿”--浅谈後代闺怨诗的演变》。建国学报,13期,页21。
(4) 钟尚钧、阎笑非(民85):中国古代文学(下)。高雄:丽文,页2~3。
(5) 钟尚钧、阎笑非(民85):中国古代文学(下)。高雄:丽文,页79。
(6) 五代时後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後世因称为花间词人。词内容以华丽俗艳的词句形容妇女,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成为词史上的一股浊流。
(7) 马积高、高钧(民87):中国古代文学史3。台北:万卷楼,页171。
(8) 黄盛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
(9)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称为“四学士”。
(10) 《宋史》《李格非传》。
(11) 徐培均(1982.2):李清照。台北:玉堂,页17。
(12) 大相国寺是北宋汴京最大的庙宇,寺内设有“瓦市”,每月开放五次,类似今日的市集或庙会。
(13) 此乃残句诗,见於宋胡宗汲《诗说隽永》中。
(14) 本首词为存疑之作,赵万里辑《漱玉集》说道:“案汲古阁未刻本《漱玉集》收之,“染”作“点”。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但是今本《漱玉集》大多收录此首。
(15) 此说法见於 杨恩成:《情致高雅 秀韵天成-读《渔家傲》》。李清照词监赏,页90。
(16) 钟尚钧、阎笑非(民85):中国古代文学(下)。高雄:丽文,页159。

内容摘要: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论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否则虽极精工,终非本色,非有所识者之所取也。”,婉约词向来被视为词的正统而以女性阴柔婉约的个性,写出来的词自然是深刻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