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答應過幾位好友要寫一篇有關蟲子飛行順間拍攝的經驗分享~~拖到最近才開始動筆~~真是抱歉~~ 當初會接觸這類的動態拍攝~~是因為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了英國某位大師的幾幅動態生態作品~~他的作品給我帶來相當大的震撼與衝擊~~在那之後我花了約三個禮拜的時間在國外的網站上搜尋相關的文章與部落格閱讀~~ 由於拍攝動態昆蟲的人相當少~~相關的文章找得相當辛苦~~即使有找到類似的文章寫得也不是很全面~~經過了一閱讀~~構思~~與嘗試之後~~我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動態生態拍攝方法~~都是些雕蟲小技~~在此野人獻曝~~與大家分享一下經驗~~ 這一篇動態生態攝影的經驗分享我把他分為四個段落: 1.凝結高速移動昆蟲的基本原理 2.快門時機掌控 3.焦距問題與佈局 4.實戰經驗分享 1.凝結高速移動昆蟲 的基本原理 如何去凝結移動中的物體 ? 一般人們最直接的回答~~就是儘量提高相機的快門速度~~這個觀念基本上是對的~~但是在提高一般相機快門速度的同時也會提高相機的感光度以維持適當的亮度~~而造成雜訊的增加與畫質的下降~~另外~~在高速微距攝影中~~許多情況下一般相機的最快快門速度都還不足以快到去凝結高速飛行/跳躍中的昆蟲~~因此~~在高速微距攝影中~~提高相機快門速度這個選項在許多情況下都不適用~~ 在高速攝影中~~人們常用的凝結技巧就是借助閃光燈發光時間所造成的”虛擬快門”去凝結高速移動中的被攝物~~這與拍攝”濺起的水滴”原理相同~~(拍攝水滴的教學文章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找幾篇來詳細閱讀~~這裡只提重點~~) 想要用閃光燈去凝結小飛蟲~~相機設定與現場的光線條件是有限制的~~拍攝現場的亮度不能太亮~~相機的感光度可調到最小~~相機快門對凝結效果幫助不大~~只需設在約 1/60 到 1/200 就夠了~~光圈大小可設在約 f/16 到 f/22 之間~~需使用可控制出力的閃光燈~~閃燈出力越小, 發光的時間就越短 (虛擬快門也就越快)~~以我使用的閃光燈為例 (Sony F42AM)~~1/32 的出力設定發光時間約有 1/10000 秒~~這麼短的時間應該足以凝結大部分的動態生物~~ 對於拍攝現場環境的亮度要求再說得更具體一點~~於室內的話如果使用 100W 的傳統燈泡~~燈泡距離被攝物約至少約 40 公分~~於室外的話~~應選擇陰暗處~~至少須避免陽光直射的地方~~下面有一種方法可以測試相機的參數設定是否正確與現場光源是否太亮: 將相機的參數設定好~~關閉閃光燈~~按下快門~~預覽相片~~如果相片呈現出完全黑暗的景象~~那就表示一切 ok~~ 由於閃燈的出力設定得很小~~為了讓被攝物有足夠的照明~~通常需要使用兩隻或多隻閃光燈並將閃光燈儘量靠近被攝物~~我常用的拍攝方法是使用兩隻閃燈打主體~~兩隻閃燈打背景~~如果不在乎背景明亮~~只使用一到兩隻閃燈打主體也是可以的~~這類的拍攝我通常不會使用柔光罩或散射板~~因為柔光罩或散射板很吃光線~~但是這樣一來整個作品的光線看起來可能會比較硬些~~ 2.快門時機掌控
動態生態攝影的領域有兩大難題~~一是焦距問題~~二是按快門的時機~~ 想要掌控正確的時機~~有兩種方法~~一是使用紅外線感應器~~也就是用機器幫你抓時機~~二是自己根據昆蟲起飛/跳躍前的前置動作去掌握牠們的節奏~~也就是用自己的感覺去抓時機~~ 紅外線感應器 (如 phototrap 等)包含了一組感應主機~~一個紅外線發射器與一個紅外線接收器~~利用一個發射器與一個接收器來構成一條紅外線的感應線~~當生物飛過感應線~~紅外線被打斷~~感應主機就會驅動相機快門/閃燈~~生物飛行的瞬間姿態就可以被捕捉~~這組機器用來拍攝飛行中的蝙蝠或鳥類等較大的生物相當好用~~不會有甚麼問題~~但是在拍攝小昆蟲時有其限制~~必須克服相機延遲時間的問題~~當相機快門被驅動時~~閃光燈並不會馬上被驅動~~中間還有一段零點幾秒的延遲時間~~這段時間叫做相機延遲時間~~可別小看這一極小段的時間~~許多昆蟲就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遠遠飛出你的相機景觀窗外~~如果相機延遲時間不克服~~就沒有辦法抓到行進中的被攝物~~因此~~在用紅外線感應器拍攝小昆蟲時~~必須在黑暗的環境中使用 B 快門來拍攝~~並將相機與閃燈分別連接到感應主機上 (相機與閃燈不直接連接)~~ 當昆蟲飛到感應線~~紅外線被打斷~~感應器就會同時驅動相機快門與閃燈~~這麼一來~~相機的延遲時間就可以被避免~~可是~~在黑暗的環境中拍攝~~對我來說難度可不小~~再說~~利用機器來抓時機~~即使照到好照片~~感覺上也不是自己拍的~~也正因為如此~~自己買的那套 phototrap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真正在實戰中用過~~ 到目前為止我所嘗試過的動態拍攝都是根據被攝物起飛/跳躍前的前置動作去掌握節奏來按快門~~每個物種飛行前的前置動作可能都不一樣~~如果自己不清楚想拍物種的前置動作是甚麼~~那麼在拍攝前或拍攝過程中就必須先觀察牠們一陣子~~例如甲蟲起飛前的前置動作是展翅~~這個展翅的動作可能只有零點一秒 (超過自己眼球到大腦再到手指的反應時間)~~也可能長達數秒鐘~~決定於物種的本身與拍攝環境的溫度而定~~如果前置動作的時間少於自己的反應時間~~節奏無法掌握~~我通常就會用相機的最快連拍跟他拼~~如果前置動作很長~~我就會嘗試著去掌握牠們的節奏~~前幾次嘗試可能會失敗~~但是一旦節奏被我掌握住~~後面拍攝的成功率就非常高~~ 用自己的感覺去抓時機~~如果構圖還想要一次完成~~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構圖上我通常都是用二次構圖~~也就是靠後製裁切來完成構圖~~但有時裁得太大~~畫質也掉得越多~~作品的可看性就會大大的減少~~但是如果調高鏡頭的放大倍率來減少裁切~~昆蟲很容易就會飛出景觀窗外~~相片失焦的機率也會提高~~也就是說~~拍攝的失敗率會提高很多~~因此~~這之間的得失可以好好的去拿捏~~ 3.焦距問題與佈局 被攝物的空中移動大致可分為”飛近棲物”與”飛離棲物” 兩類~~我所嘗試的拍攝都是透過佈局使被攝物”飛離棲物”以完成拍攝 (下面一個段落會談到佈局問題)~~許多人可能都會誤認為我的拍攝是利用追焦~~事實上~~鏡頭距離那些小昆蟲很近~~加上牠們在空中行進的速度都很快~~用追焦基本上是追不到的~~通常這類拍攝解決焦距問題的方法是用手動對焦~~並在被攝物可能出現的焦平面上事先對好焦~~景觀窗鎖定的拍攝區域離棲物越近越好~~距離越近~~被攝物飛偏或跳偏焦平面的機率就會越小~~由於在拍攝上牽扯到被攝物的行徑路線預測~~所以照出來的結果失焦機率還是很高~~但是~~透過佈局還是可以使許多物種的拍攝成功率大大提高~~ 這類的動態拍攝可選擇搭棚拍攝或是室內拍攝~~這樣一來昆蟲飛走還可以找回來~~可以有較多的嘗試機會~~如果室外可以發現較多的拍攝對象或者拍攝對象只有短距的飛行能力~~那麼選擇較為陰暗的地方做室外拍攝也很理想~~室外拍攝可以有較為豐富的佈局材料~~接下來大致介紹一下我的佈局方式~~ a. 背景佈局 在牆上釘幾片大面積的葉片當作底色~~ 再找一些有層次的植物當作真正的背景~~
選擇合理的棲物~~這裡以一根小樹枝為例子充當棲物~~背景與棲物保持較長的距離以求較為虛化的散景~~但是距離拉得越長~~背景需要補光的面積就越大~~
效果圖 b. 焦平的調整與佈光 將鏡頭調整為手動~~放大倍率調整好~~並將鏡面調整到與棲物平行~~並將鏡頭焦距對在合理的位置 (大部分的情況下對準棲物即可)~~用 view finder 或LCD 確定焦距是否正確~~然後進行佈光~~
c. 被攝物行徑路線控制佈局 將一固定光源放在預設的焦平面位置上 (室內可用檯燈~~室外可用手電筒)~~許多昆蟲因趨光性的關係會往固定光源的方向飛 (草蛉等脈翅目的昆蟲尤其明顯)~~這樣一來在許多情況下都可確保牠們不會飛離預設的焦平面~~增加拍攝成功的機率~~ d. 放蟲 將被攝物放到預先選定的棲物上~~對於一些物種來說這部分有一定的難度~~我通常是讓牠們先爬到一根小樹枝上~~牠們會往樹枝的另一端爬行~~再用那根小樹枝引導牠們爬到預設的棲物上面~~許多昆蟲只要一爬到棲物的頂端就會飛走~~甲蟲尤其明顯~~但是有時候四周環境溫度較低~~甲蟲就不願意飛~~當發現此情況時~~我會讓牠們在我的雙手之間遊走~~以人體的溫度幫牠們加熱~~加熱約一分鐘~~就會發現牠們之前緊閉的鞘翅會微微的裂開一點點 (只是微微的裂開~~不是展翅~~)~~那就表示牠們已經ready 了~~這時我在用小樹枝引導牠們到預設的棲物上~~大部份的情況下~~經過體溫加熱後牠們只要一爬到棲物頂端馬上就會飛走~~
4. 實戰經驗 還記得曾經閱讀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有時這類作品拍一個禮拜都還不見得拍得好~~但是一旦拍成功~~就十分有可能成為你珍長許久, 愛不釋手的作品~~這句話讓我體會到這類作品的拍攝難度~~也讓我在嘗試拍攝之前有心裡準備~~自己總覺得要成就一幅自己的代表作~~多花些時間又何訪 ? 基於這個想法~~自己後來實際下去嘗試~~發現有些物種相當好拍~~十幾分鐘就搞定~~但是有些我到現在都還拍不好~~像是葉蟬跳躍瞬間的拍攝~~光是將葉蟬移到預設的棲物上就是一門大學問~~ 下面舉五個實戰中拍攝失敗的例子~~前三個失敗的拍攝是因為相機或閃燈設定錯誤所造成~~在拍攝時應儘量避免這種人為的錯誤發生~~後兩個失敗的拍攝則是與昆蟲的飛行或跳躍的快慢與軌跡有關~~是最常造成拍攝失敗的原因~~ a. 相機參數設定錯誤 (f/20, 8s, iso 100): 8 秒的長曝光時間讓蟲體看起來有如鬼影一般~~ b. 閃光燈設定錯誤之一 (閃燈出力設定不一): 打蟲體的兩盞閃燈出力為 1/32, 打背景的閃燈為全出力, 而造成失敗的凝結(快速震動的翅膀部分)~~事實上只要有一盞閃燈出力設定於其他的閃燈不一樣, 蟲體就無法被成功凝結~~
c. 閃光燈設定錯誤之二 (觸發失敗): 打背景的兩盞閃燈被觸發~~而打蟲體的兩盞閃燈不知為何原因沒有被觸發到~~造成剪影效果~~不過剪影效果不是我當時想要的~~算是失敗~~
d. 時機沒抓準確: 導致蟲體沒有完全的出現在相片之中~~其實大部分的情形是蟲體完全飛出景觀窗外~~根本就沒拍到~~
e. 失焦: 這是對於昆蟲行徑路線預測的失敗~~ 下面這一張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張~~相機/閃燈參數設定對了 (凝結成功)~~焦距 ok~~快門時機 也ok~~
下面這張螢火蟲飛離棲物稍遠~~經過裁切切掉棲物後~~畫面看起來較有震撼力~~ 下面這隻菊虎的飛行方向一開始總是偏離預設的焦平面~~朝著我的鏡頭飛~~經過了幾次嘗試後都一樣~~這樣一來就無法準確抓到焦距~~遇到了這種情形我有兩種選擇~~一是更換棲物~~看看情況會不會改善~~二是將鏡頭的焦距放在預設的焦平面再前面一點~~這次拍攝我是選擇了後者~~ 如果被攝物在同一個棲物上起飛或跳躍~~在其每一次的行動中~~空中的行進軌跡也會類似~~因此我常會將幾次動態拍攝的相片做成一組 GIF~~看上去就像是連續動作一般~~下面這三組 GIF 並非連拍而成的 (相機連拍速度與閃燈充電速度遠遠跟不上被攝物的空中行進速度)~~被攝物在空中部分的每個動作都是不同的拍攝嘗試而得到的~~由於 GIF 對組成的每張圖片畫質與焦距的要求並不是那麼嚴格~~稍微失焦的失敗拍攝也可以當作 GIF 的組成相片~~
有了這些經驗之後~~對於許多頂級的生態作品~~如果以佈局的角度去猜測那些大師們的拍攝方式便不難猜到 (雖然他們可能不是通過佈局來拍攝的)~~例如版主最近在 “何为微距?如何欣赏?如何评论?25张美得让人窒息的微距照片欣赏~~~~”中介紹的其中一幅作品~~我就曾試著猜測其拍攝方式~~ http://k./dcbbs/11024/a11023077.jpg 如果在一個人造或天然的小水塘中放置一片花瓣~~水塘四周放一些顏色鮮豔的植物使水塘能夠反射出漂亮的顏色~~然後找花瓣尖端當作固定對焦的點~~佈光~~再來將螞蟻置入花瓣上~~由於四周都是水~~螞蟻爬不出去~~不過牠還是會四處尋找出路~~等到螞蟻爬到花瓣尖端~~就可以啟動快門~~由於螞蟻爬得慢~~要靠閃光燈甚至相機快門捕捉其瞬間的姿態應該會非常容易~~不過個人覺得這些作品的價值主要在其原創性~~再去複製其拍攝過程所成就的作品帶給人視覺上的震撼力便會小很多~~還好生態攝影的題材是無窮盡的~~通過佈局去原創一張屬於自己的生態作品每個人應該都辦得到~~ 最後向大家推薦下面這兩位職業級的生態攝影師~~他們的動態生態作品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http://www./gallery_87323.html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