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横家故事——张仪篇

 香花供养 2011-09-05

空旷的秦君路寝里,传来动听而纯正的洛阳雅言,陈辞之人是位弱冠少年。
    “君上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策士眼里闪过一丝黯淡。
秦君沉吟片刻,开口道:
    “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就在阴晋人犀首任秦国大良造的那年前后,秦国庙堂接见了一位身怀纵横之术的策士,他对秦君献上了一个叫做“连横”的长策。据他陈述,以连横之策将可以使秦国“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不过,鉴于秦国目前的国力,他为秦君描绘的宏伟蓝图并未得到采用,因此,那位锐气灌顶的年轻策士也没有如公孙衍一样得到启用。如果不是这位年轻人日后以卓越的纵横捭阖之术煊赫于汗青,他那次不成功的应聘可能同众多求仕于秦的游士一样被默默无闻地淹没,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名叫苏代(《史记》《战国策》作苏秦)的策士。
    话说秦惠文君即位以来,国策由先君孝公时的内向型为主调整为外向型,即从内政改为伐交。他大力启用为时人所侧目的纵横家之流掌国之公器,为秦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秩序中谋得新的座位。不过,国家与人才总是双向选择的过程,策士公孙衍许以河西而得以启用,策士苏秦许以天下却被拒之门外,并不能指责秦惠文君选择的高下,只因“时也,势也”。苏秦的谋划没有错,可惜他来得早了些,秦国尚未夺回河西,心中并无坐好取天下的准备,秦惠文君只得无奈地告诉他: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当秦嬴玄鸟可以高举振翮之时,果然选择了这样一位连横策士。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策士张仪相秦。同公孙衍一样,张仪也是魏人。但比起公孙衍,安邑张仪相当于名牌大学毕业,师从当时的世外高人鬼谷先生。这时,秦惠文君开始与世界看齐,正式设立丞相一职,张仪成为秦国第一代丞相,取代公孙衍成为秦国庙堂的策谋之人。
    张仪入秦后,对魏国的战略开始略微转变,且看这几年的几件事:
秦惠文君十一年、魏襄王八年(前327):秦归还魏国的焦地级曲沃。
    同年,将与魏国国都大梁名称近似的少梁之地更名为夏阳。
    以上预示着张仪的连横之策开始施行,魏国是其拉拢的对象之一。
    而此时,被张仪挤走的公孙衍也不曾赋闲,作为纵横家,择木而栖的本性决定着他的作为。
    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公孙衍合纵魏与齐,与齐将田肦合兵,大破赵、韩联军,为齐国攻取了平邑。由此可知,公孙衍此时主要活动于魏国。
    同年,秦使张仪将兵,伐取魏国的陕地,但只要土地不要人口,其民归于魏国。似乎在拉拢魏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摩擦。不过,此时的秦国经过多年耕战的积蓄,国力军力大盛,加上多次征服魏国,已然开始行大国之路。
    秦惠文君十四年(前324):秦君称王,是年改元。
    针对秦国的一系列举动,公孙衍倡导的合纵也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次年(前323),在公孙衍的纵约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赵、燕、中山都开始称王。显然秦国的坐大另诸战国都不安起来。
    眼看秦国处于不利形势的关头,楚国柱国昭阳开始攻伐魏国,破魏军于襄陵,还夺取八邑;这还不晚,楚国又移兵攻齐,齐国忙遣策士陈轸前去游说昭和,楚国才引兵去。半路杀出的楚国完全搅乱了公孙衍倡导的此次合纵。
    很显然可以推测,楚国此次“搅局”与早年游历于楚国且多有积累的张仪颇有关联,公孙衍竟然没有防备楚国的潜在危险,可谓纵横家的不慎,他留下的空隙正好被张仪利用;接下来趁热打铁,秦使张仪与楚、齐、魏会盟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这样,公孙衍的合纵被挖去了齐、魏两大柱石,难以再聚其力;对公孙衍更不利的是,由于魏国由于此番吃亏,自己直接被魏国罢相并受到驱逐。
    公孙衍下课后的次年,在两国策士的斡旋下,魏国遣太子朝秦,张仪同时出任魏相。晁福林先生专门论述过战国的相权,他指出,战国时期所出现的一类特殊的“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列国间激烈竞争和权力下移的时代特点。在各国纵横捭阖、外交斗争十分频繁的时候,一些为国君倚重的大臣可到别国为相,还有一人而挂多国相印者。这类“相”与作为国君股肱的相不同,他们实际上是一些高级别的外交官,与当时的客卿相似。张仪兼相秦魏,魏太子朝秦,这一“友好”举动自然各有所图:在秦国武力的阴影下,魏国决定疏离齐国而向秦国偏移,主要因为张仪对魏许以韩国之土,此外魏国并不愿意拼争出头,并列第二即已满足;对秦国来说,这是关键的一环,秦国是否能成功地连横,取决于魏国的倒向。魏国尽管日渐消沉,但其实力仍在齐、秦之间。
    秦国逐渐瓦解着合纵势力,拉拢了魏国之后便是与赵国的伐交诸事。
    秦惠文王七年(前320)秦赵间发生两件大事:
    其一,韩、赵、魏、燕、齐以及匈奴一起攻秦。秦惠文王异母弟、时任左庶长的樗里疾迎战五国联军,战于修鱼。有秦谚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在这位智将的指挥下,秦军大胜,虏获魏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且斩首八万二千。
    其二,赵人乐池入秦为相。
很显然,五国攻秦应是并未认输的公孙衍继续合纵的结果,但可惜再一次失败;乐池为赵国大族乐羊氏之后,亦即名将乐毅的族人。乐池相秦可看做赵秦之间的试探性外交,同时意味着公孙衍又一次合纵的失败。
    秦国的伐交策谋接连两胜,张仪接下来开始直指齐国。但他遇到的齐国正处于田齐最杰出的君主齐威王治下,事情便不那么顺利了。兼相秦、魏的张仪先促成了秦军借道韩魏而伐齐之事,大军逼近齐境,遇上奉命迎敌的齐将匡章。这位历史上未见败绩的齐将在领兵前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有人进言齐王称匡章欲降秦,但齐威王用人不疑,匡章最终顺利领军并击败了秦军。
    张仪连横政策的失败为公孙衍带来了翻盘的机会,果然,他很快得到魏国重新启用。随即,新一轮合纵攻势很快发起,这次公孙衍没有忘记楚国——魏、楚、燕、赵、韩五国攻秦,楚怀王还担任了纵约长一职。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秦国顶住了攻势,联军终为秦所击溃。
    可想而知魏国又一次受到合纵的损失。之后秦国赶紧破坏合纵,先从最弱的韩国开始:秦惠文王十年(前317),秦伐取韩国石章。败赵将泥。韩太子苍来秦做人质;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6):秦败韩岸门,斩首过万。
    然后是魏赵: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6):左庶长樗里疾攻打魏国焦地,这片土地再一次降秦;秦惠文王十二年(前315),秦王与魏王会于临晋;同年,樗里疾的大军攻向赵国,虏获赵将庄。这时,兵马俑们已然在三晋大地上所向披靡。
    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其称王改元后十四年卒;太子荡即位,史称秦武王,是年为武王元年。
    秦武王继续任用张仪,继续推行连横政策,张仪又一次成功拉拢了魏国,秦魏结为姻亲,新即位的秦武王取魏女为夫人。
    秦与三晋结盟后,合纵阵营只剩下齐楚,但这两个国家实力都不可小觑,尤其是一朝崛起的齐国。就在秦惠文王卒前一年(前314),齐乘燕国丧引发内乱之机,率军入侵燕国,五十日攻破,燕几近灭国。齐国军力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离间齐楚,张仪入楚游说,在这个奢靡腐败的旧贵族当道的国家中,收买工作很容易进行。张仪通过靳尚向楚怀王许以商淤六百里土地,利诱楚与齐断交。而当楚人向秦讨取土地时,张仪则食言不予。楚怀王大怒,于前314年发兵攻秦,秦派庶长魏章迎战于丹阳,虏获楚将屈匄,斩首八万,进而攻取了汉中六百里,置汉中郡。次年楚怀王又反攻,秦伐取召陵、丹和犁臣。
    秦对楚一系列征伐兼置郡汉中后,加强与巴蜀的联系,一方面得到成都平原这一后方粮仓,为日后大战备下物资基础;另一方面巩固了南方军事力量,消除了楚国的威胁。这一举措成为日后统一战争的关键基础。
    齐侵燕之战引发了张仪公孙衍布下的纵横棋局中最后一次激烈碰撞。齐楚联盟被秦国成功瓦解后,秦魏韩联军又在濮水之战中打败了匡章和声子率领的、正在蹂躏燕国的齐国。燕国被救,得以复国。赵武灵王送流亡于赵的燕公子职回国,即位为王,史称燕昭王。
    这样,战国纵横的第一盘棋才算正式下完,秦国以连横之策得以完胜。日后秦相李斯评价张仪带给秦国的霸业:“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此后,张仪与公孙衍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纵横家们的对决并不会结束,反而愈演愈烈,而且,新一代纵横家们也开始粉墨登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