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金粟轩纪年诗初集》选录---之三

 静水流生 2011-09-06

南怀瑾《金粟轩纪年诗初集》选录---之三

 

 

甲寅(民国63)(西元1974)

 

¤春思

 

故园望断奈何春,篱落墙根百卉新。

云散青山推月上,风高朱阁立闲身。

檀香乍爇初心定,龙井重烹品味陈。

环顾萧条廿五史,有人忧道不忧贫。

 

 

丙辰(民国65)(西元1976)

 

¤丙辰岁首

 

(三首)

 

缓缓还歌陌上花,春归人犹在天涯。

江山王气终无尽,留得晴明看晚霞。

 

陌上花开缓缓归,江南草长又莺飞。

春心远在蓬山外,惭愧高堂莱子衣。

 

重别慈帏三十年,无情岁月有情天。

细将甲子从头数,辛苦人间泛渡船。

 

 

¤讲孟子课毕夜归静起

 

静夜清思忽到明,市朝嚣杂闻人声。

事从过后方知梦,浪在波心翻觉平。

 

身似空花终幻谢,情恋浮世竟难更。

看来多少虚无客,徒学逍遥误一生。

 

 

¤疏影白香伉俪赠新编《梅花诗选》答谢

 

绿萼青枝已失真,劫风吹堕落红尘。

白香疏影怜馀韵,澡雪精神付俗人。

 

 

 

(四)《掩关集》选录

 

■丙辰(民国65)(西元1976)

 

 

¤丙辰冬月午夜定起书二偈

 

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

谋身与谋国,谁识此时情。

 

忧患千千结,慈悲片片云。

空王观自在,相对不眠人。

 

 

■丁巳(民国66)(西元1977)

 

¤丁巳母难日阅报知大陆旱灾

 

思亲飞梦到家山,手自焚香泪自潸。

化作慈云功德水,春雷普护透重关。

 

 

¤寄意五代时,南唐中主见牛卧美荫有兴,优人李家明即赋一绝曰:曾遭宁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更无人。左右大臣皆甚羞惭云,今偶忆及,即成一绝。

 

曾驮紫气函关去,又逐斜阳芳草回。

挂角诗书成底事,粉身碎骨有谁哀。

 

 

¤书越世家后

 

玉颜不意自成名,当日那知事重轻。

存越亡吴论功罪,妾身恩怨未分明。

 

 

¤无题(四首)

 

坐看江山愁煞人,桃花颜色又新春。

开帘吩咐闲风雨,为洗天衢万丈尘。

 

 

又是春回二月天,百花供养住三禅。

云山万里归初地,虚室祥光照大千。

 

 

浮生自苦不从容,睡起依然日又红。

贫富不知闲是福,几人肯唱大江东。

 

 

又是春回二月天,软红尘里自安禅。

敲空万籁吹清韵,俯首云山供眼帘。

 

 

■戊午(民国67)(西元1978)

 

¤春夜

 

一灯丈室念初平,梦里江山倍有情。

八万龙天齐问讯,大千世界步虚声。

欲坚道力凭魔力,自笑逃名翻近名。

去住无由归不得,举头朗月又三更。

欲坚道力凭魔力(借明人瞿式耜句)夜覆吕母问题书后

 

 

一枕沉酣梦不成,灯前握管过三更。

慈云遍洒杨枝露,尽入层楼化雨声。

 

 

¤有赠未寄

 

人间自昔别翻亲,乱世难为物外民。

萍梗有情空聚散,浮云无碍去来身。

秋心不共秋光老,影事难留影象真。

静夜不眠非病酒,茶烟禅榻倍思人。

 

 

己未(民国68)(西元1979)

 

¤书孟子离娄章书后

 

大千情界倦凝眸,零落天花结习留。

人乞祭馀骄妾妇,我惭车迹有王侯。

尘身宛在琼庭树,凡世沉浮水面沤。

手把乾坤弄日月,西风吹过海东头。

 

 

¤闻张嘉逸仙国大秘书在美逝世讯

 

去国原知万事空,几人歌哭九州同。

多才已自为身累,肠断沧溟魂梦中。

 

 

■庚申(民国69)(西元1980)

 

¤春夜

 

天下心忧久怆神,人间见说又新春。

空凭道力安魔劫,漫托金仙是化身。

有界江山腾剑气,无端日月困风尘。

深宵起坐菩提树,揽镜灵明一欠伸。

 

 

¤冬夜随笔

 

层楼极目望天涯,望极天涯不是家。

收拾太虚归掌握,寒灰重拨自烹茶。

 

 

■辛酉(民国70)(西元1981)

 

¤春梦

 

春风吹绿梦平芜,云月溪山似有无。

窥阙篝灯夸一统,渡河筹策犹三呼。

长途疲马惊新辔,短鬓催人号老夫。

行遍天涯真倦矣,童心揽镜愧今吾。

 

 

¤春夜

 

四壁诗书压剑尘,星河春永月初新。

三生踪迹思前度,一代虚名累后身。

事到无为方脱俗,情如有寄失天真。

炉香乍爇慈云现,稽首空王忽入神。

 

 

¤无题

 

不住红尘不入山,红尘青琐却相关。

有时臣视三千界,四顾苍茫两仪间。

 

 

¤有客言余平常终在淡淡清愁中,不知何故?戏答其问

 

淡淡清愁脉脉悠,江山如画梦空浮。

多情翻觉无情思,浊世难安为世留。

大地众生谁识我,诸天沉默只低头。

繁华似锦春莺闹,恼乱东风吹未休。

 

 

¤辛酉端阳前五日答内书

 

(三首)

 

未尽光阴百岁期,难将文字寄心思。

前身应住维摩室,不信人间有别离。

飘泊平生负孝慈,劳君艰苦费撑持。

辜恩有愧难为报,松柏春阴应较迟。

 

乍着春衣便惘然,蚕桑应过柳三眠。

此身犹似孤飞鹤,海阔山高又一天。

 

辛酉除夕得家书

封题欲拆又徘徊,寂寞平安一字回。

如此江山如此夜,争教头白不归来。

 

 

壬戌(民国71)(西元1982)

 

¤壬戌除夕

 

百忧难遣付悠然,多劫尘劳未了缘。

波静海涛龙奋翥,风轻云净鹤飞田。

 

三春花月三春梦,万里江山万里天。

珍惜今朝留一瞬,又随腊鼓过新年。

 

 

癸亥(民国72)(西元1983)

 

¤仲春夜雨游梨山

 

苦雨驱车逐夜游,山云垂幕黯然收。

巉崖鬼影惊关险,笼雾仙灵默点头。

涧水照明添梦幻,桃花空色失春柔。

天涯行脚心无住,就此勾留未肯休。

 

 

甲子(民国73)(西元1984)

 

¤偕传洪等过中坜观音乡观海

 

万里穷边天晚晴,烟云满眼自分明。

江山异代多情感,风月随人无限清。

亿兆苍生犹涕泪,百年身世太零仃。

临歧怅望东西海,叠影层波念未平。

 

 

 

(五)《美京集》选录

 

 

乙丑(民国74)(西元1985)

 

¤首途赴美

 

不是乘风归去也,只缘避迹出乡邦。

江山故国情无限,始信尼山输楚狂。

 

 

丙寅(民国75)(西元1986)

 

¤丙寅中秋

 

江山今古一轮元,海外中秋月在门。

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兰溪行馆晚眺

 

石桥水涨一溪环,歇足丘林且小还。

闲倚栏干观气象,斜阳红叶满秋山。

 

 

¤丙寅秋杪,朱璋兄自温州寄《中秋无月》一律,感和。

 

谈诗话旧忆家园,七十年来春梦痕。

谁信河山真变色,岂知人世几销魂。

兰溪住地神仙宅,华府勾留异国村。

红到丹枫秋已老,意生身又起乾坤。

 

 

¤丙寅季秋,再和朱璋兄自温州寄诗

 

踪迹浮桴住美洲,行藏何处可勾留。

飘空堕叶沉沉落,辗梦清溪缓缓流。

客路夕阳红照影,归心朗月梦惊秋。

枫林萧瑟天如醉,万里江山人倚楼。

 

 

丁卯(民国76)(西元1987)

 

¤晚眺即事

 

闲倚栏干倦眼开,四山春色逼人来。

长堤垂柳归车晚,犹带骄阳日影回。

 

 

¤得蜀中故人子女信口号

 

四十年前西蜀,恩情辜负何多。

干戈丛里,死生离恨,处处闻悲歌。

行遍天涯我亦老,海山回首南柯。

大地还生春草,人间电掣风摩,浮世泪婆娑。

 

 

¤丁卯六月初旬深夜,治事方毕,取和朱璋筱戡世兄遥寄七十祝寿诗,不觉旧习复发,立成四律。甚矣,慧业之难除也。

 

言寿方知奈老何,一生岁月尽蹉跎。

飘蓬原似屠羊说,浮海何须叹凤歌。

人误布衣干国计,自怜带发苦头陀。

深情多谢童年友,万里飞章敢不和。

浪迹生涯不计年,童真玩忽犹依然。

短衣跃马轻如叶,信手批书狂亦颠。

七十年更三大劫,八千里外一留仙。

故人书寿翁呼老,方觉人间世已迁。

山河不改寿无凭,春草池塘故里情。

潮退沙平渔放棹,日斜风暖牧归棚。

寻常旧侣多异代,追忆童年悔此生。

景物已殊人亦老,红尘梦觉倍心惊。

惭愧同门寄寿笺,顿然百感涌心田。

气冲牛斗吞河岳,句入愁肠师味渊。

风定夜阑人不寐,楼高林密月窥帘。

蜀山浙水萦怀抱,况在重洋海外天。

(筱戡兄乃先师味渊公之长公子,亦其入室之诗弟子也,放翁所谓父兼师者是矣。余不韵,且疏狂成习,一气呵成俚句四律,岂敢言诗,但抒枨触情怀已耳。)

 

 

¤狂言十二辞

 

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鬼半人之世。

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

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

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

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

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语体白话诗偈

 

明月在高山,浮云指顾还。愿身化明月,光照白云间。

 

 

¤狂歌

 

沉醉经书数十年,茶铛禅榻且留恋,

功名富贵莫愁天。心了了,事缠绵,

忙中闲插手,闹里一溜烟,本是凡夫浪学仙。

瓶化含笑,朗月调弦,销磨豪气故狂颠。

 

 

¤错调西江月照浪淘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人渣,是非成败转头差。

江山依旧破,回首夕阳斜。

白发红颜留不住,管他春月秋花。

漫言世事乱如麻,古今多少事,都是烂冬瓜。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编后记

 

    众所周知,南师怀公道行高超,学识渊深,出入诸子百家、文事、武功,无所不知,为国之宝。尽管如此,对渺小的我们,只能从南师已出版的著作中,去体会一二,或从南师的生活行仪及语言般若中,略窥中华文化的精华内义。

    多少年来,我一直景仰着老师,也一直在研究,摸索着老师——这位现时代的大宗师——到底什么是他的意?他一生的思想和情感究竟寄托在哪里?语云:太上忘情,但我们心目中的南老师似乎却是多情的,而且多情的浑然忘我,小至人们身边生活起居的细事,大至社会新闻国家天下大事,广至外太空的新发现,他都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注意。

    然而到底什么是南师情所独钟的呢?两年前,有位老学长告诉我:“你要懂得老师,要去读他的诗,而且要同参禅一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再三来回的诵读,或许才得有几分的共鸣。诗是南师的心声,诗也最容易透露一个人的见地、思想、情感的境界,南师的诗温柔敦厚的辞藻中,往往蕴藏着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而且特别的空灵超拔,解脱自在,恍如仙音佛语,其声韵则钟声、鼓声、引磬声外,尚有梵天音响,非一般人力学可及,也非文人天才灵感所可达到。只能说是超音波的天籁声响聊以借喻。总之,要认识他,要读他的诗,参他的诗,才能悟他的意!”

    喔!原来老师教外别传,拈花微笑外,还有这么一个秘密!一九八五年夏天追随老师旅居华府近畿以来,因常时与师共处,得侍左右,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老师有所新作,常能先睹为快,但见老师的文思如天马行空,气势磅礴,下笔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应念成文,不假修饰,而所成诗稿,但以遣兴,兴尽则止,故随笔随弃,亦毫不著意。反而是同学们常从书房的旧纸筒中,捡拾摊开那揉成一堆的纸团,如获珍宝的朗诵着老师的新作,每每以此为乐。后来因为台北的藏书已转运到美国,同学们打开了书箱,整理其中书籍时,意外的发现老师多年来抛弃了旧诗稿。其中有些部份尚称完整,有些部份则只写在零碎的小纸条或旧信封的背面;或者题句在某些书本的边缘上。无论源自何处,这些零金碎玉的一鳞半爪,都让我们得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饱受了眼福,因此私自许愿,要好好的一一分类整理,悄悄的寄回台北,委由老古出版,明年老师生日时,来给老师一个拍案惊奇的贺礼。

    事情总是瞒不过的,这个秘密终于被老师发现了。这回可真幸运,并没有受到呵斥;老师只是很惊讶的说:“我有那么多的诗稿吗?”于是我们逗着他开心,间或一句或一首地朗声给他听,有的事过无痕,他似乎回忆不起,有的他听了好像欣赏别人著作似的,颔首微笑;有的却道,这句要改一、两个字才好。这些诗词正好促使老师追忆起五六十年来的前尘往事,也就是他多年来置之脑后的历史陈迹,终于一一得以重新呈现,更可做为将来老师写回忆录的参考。于是我们就决心以编年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诗稿。

    适逢禅定、宏忍两位法师从加拿大多伦多前来兰溪行馆拜谒老师,小住旬日,逐邀之共同编辑,还有陈运生(璞)同学在旁帮忙,清理誊录,才终于将此诗集初编完成。

    早些年,在台北的时候,李淑君和陈世志两位学长曾经再三请求老师出诗集,老师推说:“那是将来的事,现在不能出。”有了老师这句话便封住了所有人催促出书的热情,以后大家也绝口不敢再提。

    如今,怀师身居异国,又经几番迁徙,除了心情和感受,有恍如隔世之感外,也恐怕这些累积下来的诗稿,不整理出书,将来事过境迁,真的有散佚遗失的顾虑。所以这次当我们鼓足了勇气呈上初编的诗稿,向老师禀告:“佛语有恒顺众生之愿,现在我等当愿吾师,随我等众生之喜好,应准允出版诗集,拜托!拜托!”时,老师看着我们赖定缠定的可怜相,只好莞尔一笑,无可无不可的说:“我不是诗人,我的诗只是兴之所至,自己拿来发抒心情和思想的感喟而已。有时是做为个人经历的记忆资料。在我的写作中,少有对虫、鱼、鸟、兽、山、川、人、物缠绵悱恻的情怀,又在诗词中随意羼入理性的句子或佛道的术语。有山林羽士的‘蔬荀气’,又有理学家们的‘头巾味’,既不能创作新格,又不肯泥古不化,一无所是,只能说像禅师和尚们临机的偈语,你们觉得这样好吗?”最后,他终于同意了。我们也迫不及待的把它寄回老古文化公司,赶紧排版付印。

    以上便是本诗集的编辑因缘,略记如上。另外老师流散在外的诗,以及有关现时代史论的诗,尚有多首,并未搜罗进去,并此为记。一九八七年五月中旬李素美记于美国维畿尼亚马克林兰溪行馆。检拾佚诗己酉初夏寅夜书感心扉难掩百忧生,寂寞银灯照眼明。已熟黄粱非昨梦,还虚丹室似天清。遮檐残月知更永,堕叶飘风识夜声。故纵思潮为助伴,留身不寐待鸡鸣。转自:尚南论坛兜率天诗词曲赋别院 《金粟轩纪年诗初集》收南怀瑾先生诗词六百余首,以上选录部分约占全集的四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