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常识就能做好管理

 wanglai88 2011-09-06
对于管理学理论,素有“丛林”之说,表示理论的流派众多,观点庞杂。然而,对于一位成功的实践者而言,管理其实只需要常识。

  常识往往是最为可靠的规律。来源于实践,反哺于实践,并经过广泛实践检验的经验性规律,才会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然而,也正因为人尽皆知,往往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现实中,总是有自以为高明之辈,面对管理问题,往往背离常识而选择高深,凡事上纲上线,动辄开宗立派,结果总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变得云山雾罩,难得解决之道。

  管理的常识之一,是“屁股指挥脑袋”。岗位决定责任,责任决定角色,角色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观念。职业化员工的标准之一,就是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并根据角色选择正确的思维和观念。否则就是站错了位子,用错了脑子,完成不了任务,实现不了目标,履行不了职责。

  管理的常识之二,是“无事生非”。组织内部为什么关系复杂?办公室政治为什么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往往就是大家无事可做。因为闲,所以无聊,无聊者必热衷于家长里短和拨弄是非。因此,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让人忙起来,同时要做到忙而不乱,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到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去做合适的事。

  管理的常识之三,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实上,无事生非者,往往成事不足;而成事不足者,则往往败事有余。企业或组织中的害群之马,其害群效果的显现,往往由无事生非而起,接下来必是成事不足,最后顺理成章的发展至败事有余。管理者应对此高度警惕,及时掐断这种消极逻辑发展的链条,避免员工个人尤其是群体陷于这种恶性循环。

  管理的常识之四,是“过犹不及”。比如,选才必选全才,职责绝对明确,目标力求刚性,指标高度量化,进度绝对可控,考评精确量化,薪酬绝对公平,凡此种种,都是管理的典型误区,显然违背常识。过分追求全面、精确、可控与公平,都会陷于过犹不及的困境。管理之道,领导之道,解决之道,都是平衡之道,而不是极端之道。

  管理的常识之五,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一个产品,当其利润率达到行业最高水平的时候;或者一个公司,当其市场占有率达到垄断地位的时候,如果企业家因此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必将是其面临衰落的转折点。如果我们主动把上述现象当成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的契机,则可能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同时,管理者也必须认识到,企业创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危机和低谷也是正常的现象,危险中往往孕育着生机,低谷则常常意味着临近反弹的时机。重要的是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守正出奇,创造转机。

  当然管理的常识还有很多,上述只是最为常见的一些常识。企业家、领导者和管理者们,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不妨借鉴一位“死而复生”的企业家——原浙江飞跃集团创始人邱继宝先生,在历经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后的一番总结:“站着就是尊严忍,着就是希望,活着就是奇迹”。显然,对于有志于商海搏击的企业家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