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fisher60 2011-09-07
        1. 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

       2.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玉泉寺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次见面,苏东坡便问:   

    “听闻禅师禅悟功高,请为在下讲解一下,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又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逐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对待学习与研究,大抵也需要经过上述这三个过程。 



我的理解: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禅诗,禅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大自然中到处都是“法”,是真实的,是清净的,法语自然嘛,可是人们都不信,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让我怎么对别人说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