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内涵
学生的进步、发展、提高,才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无效、高效低效的唯一标准。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要讲效率,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效果。教学效果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不能由于显性效果的不明显而轻易认为那是“无效教学”,因为还有隐性效果有待观察。
一节课,满堂灌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万法。有的老师说:如果让学生自学,可能十分钟还搞不明白,我给学生讲,三分钟学生就明白了。但从长远来讲,特别是从学生的终生发展来讲就不是如此。学生在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万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清理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
(1)一讲到底,无视主体。
(2)一间到底,不论品质。
(3)逐题讲解,不分主次。
(4)任意拓展,漫无边际。
(5)滥用媒体,追求形式。
(6)当堂练习,简单随意。
(7)归纳总结,包办代替。
(8)课堂管理,听之任之。
(9)考练频繁,不加梳理。
二、强调目标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目标行为,不是随意行动,因此,目标达成度就是有效无效的标准。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课程目标是指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教师在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宗旨。教学目标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整、导向、控制作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显明性和确定性,而“过程与万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
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过程与万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实现的。所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是教师灌输获得的还是自主探究获得的,其价值不同;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来参与的,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是富有兴趣还是厌学乏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环保观等价值观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些都以知识为载体。
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
不应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每一节课都应完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不能有一点遗漏,不能有一处空白。全过程管理。
教育更类似于农业和林业,而不是工业。
三、立足学情
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探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应不同,学习的目标也应该不同。
无的放矢,无病呻吟,重复教学,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想听的,想学的,你不讲不教,就是最普遍的无效教学行为。
就像医生扎针,要扎准穴位,要对症下药。
四、注意细节
课堂上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旬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其作用难以估量。当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f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霉,而是耍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学生解围。以慈爱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语言耍准确。语言要有效。
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
运用心理规律,注意,情感。
直观教学,心理效应。
五、理论指导
布鲁纳的“认知结论”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与“先行组织者”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还有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赞可天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校工资待遇如何,生活环境如何,顺不顺心,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负贡。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