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力追求心中的那片“森林”(转)

 深海蓝魄 2011-09-07

致力追求心中的那片“森林”(转)

2010-06-18 06:15:00 / 个人分类:教学随想

1220521848

    本学期,我与《乞巧》再次相逢,再续前缘。首先是区里举行“我心中的好课”评选活动,学校要来一次筛选活动,每人必须上交一份教案设计。我本无意竞争,觉得这份教案设计有自己思考与实践的痕迹,就上交了。没想到这篇设计“一路顺风”,一直“漂”到了区“我心中的好课”的网络展示课中。在此次活动中,我再次反思自己的教案,从实践到理论,从表面到深层。同时也在活动中细悟“他山之石”,总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非常青涩、嫩稚。

    恰巧学校分派任务,要推选一堂优质课。匆忙中,我又上起了这一节课。初上感觉较好,觉得一节课下来流畅连贯,教学处理恰当。但在把这节课“磨”了n次后,我发现这样的教学磨去了我的激情与上课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上汇报课的时候,感觉自己进不入状态,自己感觉非常不理想。

    在点评环节,许多老师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肯定了我的优点,指出了我的确定,使我得益不少。特别是曹俊老师所说“诗意很浓、诗味不够、诗韵不足”,这十二个字高度浓缩了这一堂课的特点。这一堂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从整体上,这节课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一大主题,那就是充分关注文本性、工具性,整堂课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和谐发展。读字,读词,读句子,作者,与诗歌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某一共同点的诗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感悟。本课不但学习了新诗,还大量地诵读了更多与七夕有关的诗句,使课堂容量变得丰腴起来。借的结合,在多层面的读和多形式的说中,使古诗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呈现诗情,实现古诗教学的突破。如,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牛郎织女》这首诗,让学生在点点繁星中,寻找牵牛和织女星这两颗星,进而简介牵牛和织女星。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找星中,体验古诗还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理解了古诗,还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跨越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缔结了几千年的文化。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还间隔安排了《七夕》、《乞巧歌》、《秋夕》中的诗句。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读,多渠道充实了感知,使得古诗教学内容不再单薄,变得更加丰腴;认知不再抽象,而是更加直观形象。这些多形式的读,是为了了解、理解、品味。读多了,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层层深入。

         但是理想之中的古诗教学应该是韵味十足,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不管是教师导语,还是评价语言,还是朗读指导,都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教师有丰厚的文学底蕴,信手捏来的都应该是如诗如画的语言,这才是理想的古诗文教学。

    显然,在这些地方,我是非常不足的。我也深知自己的火候还没到教学古诗文的境界,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之远。但我想虽然我还没到达那个“心灵深处的挪威森林”,但我会为之努力的,就如同没有风雨就没有阳光,我们的教学没有实践就没有成长,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我的尝试,我勇敢的跨出这一步,都是我为之奋斗的开始。语文教学——是我今生永恒的追求!我必须要用一生为之实践,为之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