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永远是游离于物外的,这是李煜作为一个国君,对普通百姓的羡慕,国君有无尚的荣华富贵,李煜也享受到了人间的极乐(情爱的和谐、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为什么去羡慕一个渔父呢?因为他从心灵上感受到了渔父的自由,虽然没有豪华的生活,而且还在为生活奔波劳碌,但是心灵和行动的自由这是李煜永远都难以达到的啊,他享尽富贵荣华,陶醉于琴棋书画诗酒花,在温柔乡、绮罗丛中穿梭自如,但是,他总是不能得到心灵的绝对自由,他在为他偏安的生活忧心,他能得片刻享受就不会放过,因为这是很短暂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属于自己,他用自己的真诚享受生活中的一切,尤其是他的爱情,帝王之中,他对自己的发妻可谓情真意切,娥皇与他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即使不要地位,娥皇也会要自己的爱情的,当娥皇病入膏肓,她也坚守李煜对自己的唯一,当看到自己的妹妹与李煜的感情时,两个自己最亲的人对自己的背叛她的痛苦可想而知,她不能原谅李煜,看到娥皇如此,李煜也是痛不欲生,当他想自杀殉情时,他的心中只有娥皇一个人,他与娥皇生活的十年使他畅快淋漓的徜徉在爱河中,失去了娥皇,他的生活也暗淡无光,他满腔柔肠,怎堪思念悲伤,当他为国事、家事、情事烦恼时,他能不羡慕那无忧的渔父么?在他的笔下渔父的形象确实令人有乐而忘忧的感觉,“一壶酒,一竿纶”多么惬意的人生啊,不用去思考太多的东西,不用去担忧太多的事情,只要是静静的坐在岸边,或者驾一叶扁舟,行走在“花满渚”的湖上,只要“酒满瓯”,就能在“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能从富贵中领悟渔父的生活,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李煜虽是南唐后主,但他天生诗人气质,向往自然,因此他对渔翁远离尘世、“一壶酒,一竿纶”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非常羡慕。这幅画,生动传达出《渔父》词的意境。然而,正如《渔父》词所说,这世上不慕富贵、淡泊自守者又有几人?其实,幸福生活并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富足,身心的自由闲适也是幸福的重要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往往以人的生命体验、或情志体验为中心,把人的生命和情志辐射到、甚至移植到宇宙万象、日月山川之间,出现了天地同歌的动人景象。诗人们对山川草木多有一份亲和感,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当作衣食之源而予以索取,而别有一种诗情画意的缘分,与之相悦相得。在现代工业过度开发自然而威胁生态平衡的时候,这份诗情体验,难道不可以提醒人们如何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李白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讲究诚实信誉的赊借,用到白云明月那里了。杜甫说:“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把自由嬉戏的飞鸟,都当成日常家居的朋友了。罗隐说:“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在一遮一碍中,似乎责怪飞云蔓草,却把自己留连美景的欣悦的心情烘托出来了,李后主说:“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把垂钓江上的恬适心情,都归功于浪花和桃李作美了。由于生命和情志的移植,使一些花木禽鸟成为特定诗人的人品志趣的象征。比如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他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林和靖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导致有人为梅花抱不平,“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许多被拟为国花、省花的名花,都与诗人的吟咏分不开。旧时的年画、条屏和陶瓷彩绘中,流行一种《四爱图》即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或孟浩然)爱梅,可见名诗名文及其典故,已经带着诗人和他们对自然的关爱,走进民间的日用家居生活之中了。
重光,你一生笃信佛教,只想做个隐士,泛舟于山水中,追求心中的宁静,只是命运有时不饶人,一定要你的生命坎坷无比。在这般痛苦的纠缠中,我依稀看到,那个连呼吸都吞吐着寂寞的帝王,眉眼深处,是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忧愁。一个失败的帝王,一个成功的词人,孰轻孰重?即使把一切交给历史,也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忽然觉得,烟花和你很像,但又不完全一样。当朵朵烟花绽放在夜空的那一刻,是多么令人眩目。散尽了,消失了,余下的只有寂寞。烟花永远不会让人懂得,它化作尘埃时是怎样的温暖与灿烂,他宁可在夜空中留下最美的微笑,也不愿一世寂寂无闻。人们会为它伤感,为它哀悼,却从未否定过它最初的选择。重光,能理解你,世上有几人?你是一朵兰花,寂寞地在风中开谢,没有几个人,能读懂你的心情。
一千多年前,重光在那个清冷的七夕夜走完了他作为词人华丽的一生,作为君主凄楚的一生,以耶稣受难般的方式。
那日定然月如弯钩,烛泪点点,潇湘影动,树影婆娑。
也曾风花雪月,鸳鸯情浓。
但这一日,金风玉露的相逢背后,天上人间的誓言背后,又有何人与他作陪?
千百年后诗词流芳后,又有何人知这牛郎织女相会的佳节里,有人含泪饮下一生的苦恨,草草别过这贪图欢爱的人间。
为词人李煜一叹。
今日一祭,总恨不能做他诗篇上的一滴眼泪,做他澄心堂外无望的艾草。
从来彼花好月圆,此残星冷月,彼缘定今生,此望断星河。
悲欢离合,本无分庶民贵胄,人生便是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