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杭州的那些人那些事》

 上海阿华头 2011-09-09
读《杭州的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阿华头

 

 一本素淡清雅的《杭州的那些人那些事》,薄薄10万字的书,竟然让我读了一个月。本书作者是个奇特的人,先前他在工厂做过六七年,工作单调而辛苦,但是他喜欢美食的做派,有人视作另类。他1992年进入杭城电台的《西湖之声》,现两栖于电台和电视之间,主持《开心十三点》、《本塘杭州》、《拍案惊奇》等栏目。但是他制作的节目噱头笑料不少,使他更像个艺员;他在广播和屏幕上神采飞扬,但是他的业余生活简单甚至寂寞,青灯黄卷,一杯香茶而已。他是谁?他就是“西湖之声”《开心十三点》的主持人“杭州佬”安峰也。使他出名的是2005年初“明珠频道”开播的电视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安峰把角色化了的“阿六头”表现得亦庄亦谐,为杭城百姓津津乐道,稳居杭州电视收视率的头把交椅。安峰的确出自草根,但他却有深广的文人情怀。反看上海这个将近1800万人的大都市,主持人出书像雨后春笋一般壮观,但是,真正像一本自己的书的还没有。做谈话类节目的,把谈话对象的话语积聚起来出版,脸不红、心不跳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就算自己的著作;当综艺主持的,有几分姿色的,她们书里象样的文章没有几篇,于是干脆把天窗开得大大的,贴上自己的玉照,照样卖得红红火火。

《杭州的那些人那些事》记录了从宋代至今在杭州这块令人向往的“天堂”里所出现大大小小的人和跌宕起伏的事。岳飞在杭城边缘打铁关铸造兵器和屯兵遭秦桧诬陷的故事,经过安峰的演绎,变得沧桑、深沉,话语之间流动着诉不尽的悲愤。司徒雷登故居和屏风山疗养院的沧桑变迁,在安峰平和、从容的叙述中,透露出他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质朴、明朗和单纯的可爱本色。安峰写的这些文字,意义就在于保留了杭州的一部分民间记忆。这种记忆不是史料,也不是诸如19491966之类的大事记。这种记忆是属于个人的,但还没有涉及隐私和隐秘,所以它不是揭秘;同时这种记忆又是社会的,或者说为社会和时代所遗记的,现在安峰又把它翻了出来晒了出来,大家一看,原来杭州的角角落落里还有那么多寻常而精彩的浮世绘啊,有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啊。

安峰的文字喜欢向后看,直看得能让人感叹。在《万松五百年》里,安峰写到了和万松书院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梁祝”这个叫人回肠荡气的民间传说,写到了万松书院的兴废历史,更写到了从万松书院出来的,写《随园书话》的清朝才子袁枚。安峰先是借鲁迅的话来表达以往人们对袁枚的历史记忆:“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好像袁才子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衫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接下来,安峰顺水推舟从袁枚自称的“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话锋一转,肯定袁才子是堪称热爱生活的光辉典范,列举了袁枚呈诗给当朝尚书时发生冲突的故事,来印证袁枚重情重义、明朗独特的价值观念。袁枚因为在诗里引了唐人诗句“钱塘苏小是乡亲”,尚书责他不妥。袁枚听得不耐烦,竟然一记闷棍反将过去:“只恐百年以后,人们只知有苏小,不知有您大人了”。袁才子当时只是个七品县令芝麻官,居然公开冲犯一品尚书,倘若没有藐视世俗的勇气,断然不会不顾现实的利益,而去折心于一个生于1000年多前、和他毫无瓜葛的青楼女子。硬说袁才子只知怡情悦性,说说美女,聊聊酱鸭,也不合实情,苍生国事,社稷江山,同样在激荡他的胸怀,有袁才子《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佐证:“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既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由此可见,鲁迅是人不是神,也有不准确之处。

安峰在《“两熊事件”的再思考》里,所说的事情三十年前在杭州是家喻户晓的。安峰写到了两熊当中的弟弟,在临刑前不服判决,高呼“这是爱情”的原委。确实是有一些女性是主动上门投怀送抱,但是两熊在当时是社会观念中的“上流”,是一个时代的标高。现在已经年近五旬当年熊北平的女友,还在说“熊北平看上我,我觉得是件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这种“爱情”绝对不能抹杀他们与四十几名女性大肆淫乱,胁迫强奸了7名女青年的惊人犯罪事实。安峰甚至建议在西子湖畔建一所反面事件的纪念馆,就象岳王庙里的秦桧夫妇铁铸的跪像,警示后人。因为创伤愈合太快不是件好事。我以为不能简单地说,写文章要一定出新意,其实这是种误解,特别是涉及民间记忆和个人记忆这一类的,关键就在于这种记忆是否真实和准确。现在写作创作的难度,就在于个人记忆中如何能摆脱一些集体的记忆。

如果说,两年前他出版的《吃遍杭州》是借吃来说杭州的文脉,那里的文字风格相对比较统一,材料也多来自史料,而这一本《杭州的那些人那些事》,其素材更多来自民间生活和个人记忆,我更喜欢这种闲散而又有一点淡定的书。记忆总是在延伸的,今天也正在成为历史,所以温故真的不是为了什么知新,而就是为了更好地知故,因为故是不可能再回来了。就说上海吧,那些人不在了,那些房子也不在了,那些事情更是成为过去了,但是如果连记忆都不在了,如果脑子里的这点事不变成文字,不去好好地回味回味,那我们不是活得太没有品质了吗?

(《杭州的那些人那些事》安峰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9月第一版)

上海阿华头于2007-12-09 01:4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