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珠诗
诗的上句末字,又作下句首字,以此往复蝉联至篇末的,称作联珠诗。其中两三句偶用联珠格的,不视作联珠诗。
《白雪遗音》收有明朝无名氏的联珠诗《桃花冷落》。
桃花冷落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江梨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丝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小桥有断桥。
桥边种碧桃。
元朝乔吉有一首散曲,就直接名曰“效联珠格”。
[越调]小桃红
效联珠格
落花飞絮隔朱帘,
帘静重门掩。
掩镜羞看脸儿嬱,
嬱眉尖,(嬱,读欠,形容容貌娇美。)
尖尖指屈将归期念。
念他抛闪,
闪咱少欠,
欠你病恹恹。
再看一首联珠诗,无名氏的,偷意于唐诗:
秋 思
月华如水满园秋,
秋风瑟瑟入画楼;
楼上少妇深自悔,
悔让夫婿觅封侯。

增损诗
增损诗,指对现成的诗作进行增扩或者减损字词而形成的新诗。增扩或减损,应针对每一句分别进行,如把五言诗增扩为七言诗,或把七言诗减损为五言诗。
清末,二十七岁的汪精卫,曾冒死刺杀摄政王载沣不成而被捕,身陷囹圄的汪精卫确实地凛然了一阵子,并写诗言志: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可惜,汪精卫不久便投敌叛国,当了头号汉奸。恨屋及乌,人们对他的“言志诗”也嗤之以鼻。在一次抗日宣传演讲会上,一位演讲者增扩汪诗,当场宣读,以讽刺他假革命真卖国的行经:
当时慷慨歌燕市,
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
终惭不负少年头。
唐朝大中年间,担任主考官的魏扶,当着应试学子面吟诗一首,想表明他能够体味学子们苦读的艰辛,能够秉公择仕,随后又将诗贴在考场的墙上。诗云:
梧桐叶落满庭荫,
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
不将今日负前心。
谁知魏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评卷打分十分苛刻,除了“活动”过的人外,基本上没有录取。学子们极其气愤,把墙上的魏扶“表白诗”,各涂掉开头的两个字,改作五言绝句,对他进行揭露:
叶落满庭荫,
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
今日负前心。
用增减法改诗,要改出新意。否则,但添蛇足耳。宋代就有人增写张志和的《渔父》,清代也有人减损杜牧的《清明》,但都不是成功的例子。

仿拟诗
仿拟法作诗,就是摹仿原诗的格调,略换几字,翻出新意。
南宋诗人林升,看到南宋统治者苟安东南,依然沉醉纵逸,十分愤慨,写了《题临安邸》。全诗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朝宗祯初年,杭州大旱,人民流离失所,而太守刘梦谦却纵情酒色。诗人张岱怒不可遏,遂仿拟林升《题临安邸》作诗一绝:
山不山来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
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作汴州。
时隔数百年,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从南京(石头城)逃往重庆(渝州),人民极为愤慨,有人又仿拟林升《题临安邸》,作诗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渝州作石头。
卜三亦发表有仿拟林升的诗,意在批评当时有人吃黄金宴的腐败作风。诗曰:
山外青山楼外楼,杯盘交错几时休?
酒风熏得官人醉,吃罢黄金吃九州。
宋朝时,王安石知浙江鄞县,刚正廉洁,人誉之为“铁面”;继任是一个昏庸酒徒,人讥之为“糟团”。出于对铁面的怀念和对糟团的厌恶,有人仿拟唐朝催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曰:
题县署南墙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依旧醉春风。
“去年今日”,原诗指“去年之今日”,仿诗指“去年与今日”,就是“去年今日与今年今日”。“春”,古人亦以称酒,如剑南春。“醉春风”一语双关,颇富玩味。
听说,以前长沙市的公交车,运行不是很正常。有人仿拟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吟道: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换序诗
换序诗,指的是调换现成诗词作品的句子顺序,使之具有新的意义,而形成的一首新诗。换序诗的功夫,就在于别出心裁,翻出新意。
唐朝王昌龄有名篇《芙蓉楼送辛渐》。诗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吴佩孚从塘沽乘军舰南逃。当时,有人把王昌龄的诗换了个序,为他“送行”,嘲讽其狼狈相:
一片冰心在玉壶,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寒雨连江夜入吴。
原诗四句,一字未改,只互换了第一句和第四句的位置,然而,诗意大变。“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用作首句,说的是出发;针对吴佩孚的行经,调作末句,说的是
逃跑。“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在诗末,表达
情操未改,冰心依然;用在诗首,联系末句“夜入吴”的“逃跑”,成了讽刺与幽默。
据说,南宋才子莫子山,一日登山,见景致宜人,庙宇清静,不禁脱口吟出唐人李涉七绝一首: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见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诗吟罢,果逢僧,主持邀他一叙。然而言谈间,口口声声向他索钱,俗不可耐,莫子山便夺笔在墙上挥写一绝:
又得浮生半日闲,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见竹院逢僧话,
终日昏昏醉梦间。
首尾互换,诗意突变。原诗说本来心绪不好,“昏昏醉梦间”,“逢僧话”之后,心情阴转晴,清闲起来。新的换序诗说,本来心情闲适,因“逢僧话”,心情反而“昏昏醉梦间”。

逆挽诗
逆挽诗,在行文走笔之际,使语义绝处逢生,挽狂澜于既倒。先读朱元璋的一首诗。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却残星与晓月。
明洪武十四年是鸡年,朱元璋亲驾翰林院文华堂,与学士们饮酒庆贺,并提出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学士们恭请皇上先作,洪武提笔,刚写两句,众臣无不暗笑:粗而俗,如何像诗。谁知朱元璋笔锋一转,绝处逢生,续写出惊天动地的后两句,令众臣惊叹不已。但看前两句,简直不是诗,平淡粗俗;而后两句奇峰突起,笔力雄浑,挽狂澜于既倒,且语带双关,写出天子的魄力和威风。用的是“逆挽法”。
用逆挽法写诗的佳话甚多。清朝李调元,在两江主考完毕动身回京时,州内大小官员在十里长亭设宴,为他送行。州官对李调元
有看法,想寻机羞辱他一番,这时正好有群
麻雀跳叫于屋檐间,就用手说一指,请李调元以麻雀为题即席赋诗。李调元不慌不忙吟道:
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众人一听,无不掩口。李调元不予理睬,继续吟道:
食尽君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后两句一出,众人无不羞愧。明写麻雀,暗骂州官,一箭双雕,妙不可言。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带着一帮文人游山玩水。一天傍晚,天边飞过白鹤,皇帝诗兴来潮,命赋诗吟鹤。一个叫冯诚修的脱口而出: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乾隆故意打岔:“要吟黑鹤。”冯诚修不得不迅速改变语意方向:
只为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砚池。
若以乾隆“黑鹤”论,冯诚修的前两句是“死句”,“朱砂”——红色,“雪”——白色,比喻失当。但一经逆挽,死句便复活——误入洗砚池,白羽染成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