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四钱粮胡同曾经有一家小咖啡馆,老板做的一手好法国菜,引得不少小资食客慕名品尝。不过多年来老板坚持只有他自己一个厨子,从配菜到烹调都是亲力亲为,所以遇上周末顾客较多时,上菜会很慢:从头盘到主菜大约要半小时,一餐饭没有一个半小时是等不到甜点的。搞得不少来时已饥肠辘辘的食客哀号不止:开胃沙拉吃完怎么就没下文了?于是这家小店生意始终不温不火,菜质始终一如既往, 老板挣足店租略有盈余,快快乐乐的研究他的电影拍他的照片。小店的墙上允许顾客涂鸦,不知什么是时候、不知是谁,估计是在饿美了的时候在墙上写了三个大字:寻慢味。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注解:“如果厨子换成俩也就没这个味儿了。”小店菜价中等偏上,但是如果算上等菜的时间,真可称是“低调的奢侈”,除非你有的是时间。后来这家小店遇到房租涨价,无法维持经营,最终换了东家。
音乐是最不容易适应这个“高效娱乐”时代的艺术。音乐是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声音,听音乐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它带给人感官的刺激通常都是“间接”的。我们对味觉、视觉、触觉的享受都会非常明确,唯独对听觉,只有明确的功能概念,而很难有具体的“快感”定义。所以现在从事音乐产业的推销者,基本都从“多媒体”的入手,给不好把握快感来源的音乐加上视觉的辅助,这样能够把不知道什么是“耳福”的“听众”,无意间转化为饱了“眼福”的“观众”,顺道也就把音乐卖出去了。所以现在的新新人类基本不听唱片了,甚至真的有不止一位高中生不知道什么是CD,而因为放不出“图像”而去修理DVD机。 但是毕竟还有一些人,固执的拿音乐当做艺术,不愿意像吃麻辣烫一样只是图个“痛快”、“过瘾“。所以在很多大城市,还有着不少为“没有图像”的纯音乐而修建的音乐厅、歌剧院,这是我们最后能“寻慢味”的地方。这些“高雅音乐场所”的经营运转,都需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国有企业赞助,因为古今中外真正仅靠票房生存的音乐厅、歌剧院几乎不存在。还有一些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对高端文化市场有兴趣的企业家,也在试图用市场化的方式,经营一些小型的纯音乐演出场所。正如资深音乐推广人苏立华先生在他的微博上所说的:这些小型音乐厅能否在浓厚商业环境中相对长久的生存,“关键要看老板有没有种树的精神,而不是炒菜的急性子。” 寻慢味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种奢侈,而奢侈的意义就在于“不凑合”、“不将就”。既然已经“奢侈”了,那就把“奢侈”进行到底,让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保有一块属于它自己的“保护区”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