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炙方法

 易孜 2011-09-10

艾炙方法(一)

操作: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A、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B、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用。

艾炙方法(二)艾炙禁忌

艾灸,是以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等在体表的某些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其药物和艾燃烧以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它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安全性好,价格低廉,正确使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这段文字则说明了艾灸不仅可以防病,而且治病作用广泛 、效果明显。
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双向调节性改变。艾灸犬的足三里、脾俞、曲池穴,可以分别引起胃的收缩和弛缓两种不同的效应。灸神阙可以使小肠推进运动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小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艾灸对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艾灸对循环系统也有促进作用:灸天突,百会穴后,可以起到扩张脑部血管,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凝聚。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元明显下降。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
传统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便于掌握的有以下几种: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艾条(叫做清艾条,市面上一般中药店就有售),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选取好的的位上熏灸的方法。如果使用的是在艾绒中加入了性温芳香等药物制成艾条(药艾条),再进行熏灸,这样的方法则叫做药条灸。艾条灸的方法又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等。这里主要介绍悬起灸。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艾条一端距离皮肤约3cm,一般每穴灸5-10分钟,灸至皮肤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悬起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穴位3cm左右的高度进行,以局部有温热感、温热发红,而不致产生灼痛为宜,本法适用于寒证、虚寒证、虚弱症等多种病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养生保健灸方法。雀啄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施灸的穴位上,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而不是把点燃的艾条固定于施灸部位相对稳定的距离上。本法一般用于昏厥的急救以及一些小儿的疾患。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的皮肤约3cm处,在以穴位为中心3-5cm直径的范围内,顺时针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如画圈一样。本艾灸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某些皮肤病的治疗等。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先以艾绒以食指、中指及大拇指,抓取少量艾绒,制成艾柱,在选取的穴位表面皮肤加上药物,如蒜片或生姜片等,再将艾柱置于蒜片或生姜片上(艾绒不直接置于皮肤上),点燃艾炷的顶端的方法。


艾灸除了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以外,只要认真按照施灸原则和操作规程要求,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当然,和其它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一样,在进行艾灸保健时也有禁忌和注意事项:由于艾灸是以火熏灸,施灸不当,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方面,施灸的过程中可能会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甚至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包括: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能直接灸,以防形成疤痕,影响美观。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能灸。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能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者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另外可能引起局部痛觉降低而被烫伤,如果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疱,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要注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2)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和体位舒适,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自己没有把握找准穴位,可请当地医生以墨标准)以保证灸治的效果。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使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谨慎,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并注意检查艾条有未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的体表部位,在冬季要注意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注意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洁净。

5)如果使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施灸,注意施灸距离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这样,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施灸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艾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一般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9)注意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甚至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令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艾炙方法(三)艾炙治疗方法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艾灸的各种反应

由于每人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艾灸后感觉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反应和副作用,而有的则反应明显,且不断有各种反应出现。

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那么病邪在体内寄居很久,他也不会轻而易举的乖乖就范。所以这时候就免不了有反应,你用艾灸的方式激发正气想把邪气赶出,那么邪气就先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而邪气旺盛的时候,当然你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你逐渐艾灸,体内慢慢累计了很多正气的时候,这时的病邪就会逐渐地赶出体外了。

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3、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6、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所以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及艾灸的手法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1.
艾条灸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2.
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延年益寿四大保健灸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孟子》中曾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宋史》里还记载着一则故事:宋太宗赵光义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来看望并亲自为其艾灸,可见艾灸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

艾灸法——绿色养生疗法
艾灸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红外线温热刺激,来熏灼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如果长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够达到调合阴阳,健脾合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三十而立要艾灸
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常年坚持,必获殊益。

养生保健灸哪里
灸疗,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准确?一般人能做到么?
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1.关元穴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2.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操作:
艾条灸:每穴l 5分钟,三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艾灸罐灸:每穴20分钟,隔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3.中脘穴
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4.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操作:
艾条灸:每穴1 5分钟,三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艾灸罐灸:每穴20分钟,隔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冬季的穴位养生、冬天艾灸养生法

冬季,指我国农历十、十一、十二月三个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天寒地冷,气候干燥,万物凋零,阴盛阳衰,人体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会发生变化,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冬季养生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因此,冬季养生要首重避寒,因为寒气是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寒性凝滞,则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会令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大医歧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歧伯回答曰: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适当加减衣着、调节室内温度。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耗阳气,容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会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内经》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新陈代谢相应较低,因而要靠生命的原动力———“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而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如不注意保养,则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而养肾应首重滋阴。《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不是说春夏补养阳气,秋冬补养阴气,而是春夏人们喜欢吃寒凉之物,阳气易受伤害,需特别注意保护好阳气,而秋冬季节,人们注意温养阳气,而喜食辛辣之品,以及火锅等,在南方吃这些东西正好可化解寒湿之气,不会上火,而在北方,本来冬季干燥,多食辛辣之品则会耗伤人体内的阴津,很容易化燥伤阴,因此,北方冬季养生既要温阳还要注意不能化燥而适当的滋阴。

所以,北方人在冬季要以避寒、防燥、滋阴为养生的原则。坚持每天艾灸刺激关元、肾俞、和太溪等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四横指),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是足三阴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古今均作为保健要穴,可培肾固本,调气回阳。关元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针灸大成》曰: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而艾条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多为温热芳香之品,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因此,灸关元以回元阳,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艾灸此穴,可持点燃之艾条,距皮肤两厘米处对准穴位,以可耐受为度,时间10分钟即可。

肾俞穴, 属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左右两指宽处。与命门穴相平,为肾气所聚之处。是延缓衰老的要穴,按揉该穴可具益精补肾之效。《玉龙歌》曰: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由于自我施灸不便,可采取按揉的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再逆时针方向压揉,时间五分钟。按揉时意守肾俞穴,如每天坚持按揉此穴,可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加速肾杂质的排泄,修复肾功能,有助于维护肾脏的健康,起到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的作用。

艾灸治疗多种疾病

很多病症都要对准病灶治疗,艾灸的次序,基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艾灸一定要灸透,这样效果才会好。对于都是发汗的疾病,先补合谷,后刺复溜,可以发汗;先补复溜,后泻合谷可以止汗。

一、黄褐斑

1)从大椎穴开始,最好先用一次性点刺针,在大椎穴点刺3-5下,然后放血3-5毫升后,在此艾灸治疗15-20分钟,用单眼艾灸盒即可。还可以艾灸神门和涌泉穴,把睡眠调整好了,你就会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关元穴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艾灸,时间在30分钟左右。辅助穴位可以取肾俞、命门、也是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时间在20-30分钟。艾灸取穴以中脘,神阙,天枢和足三里为主,这些穴位多以调整消化和吸收为主。用一个三眼艾灸盒和四眼艾灸盒即可涵盖这些穴位,可以艾灸30分钟。剩下就是在局部施灸10分钟左右,我们也叫阿是穴施灸。
2)转手关节和脚关节,每天转300下。能调动全身十二条经的原穴。原穴本来就是各条经络相通的接口。这一转,堵塞不通的经络瞬间接通,有许多人表里经,子母经交接不畅,如肝胆为表里,胆经是肝经排浊气的出口,若交接不畅,浊气就会堵在肝经里,肝必会受到损害。肝经属木,心经属火,木为火之母,二者为母子关系。若两经交接受阻,必然会形成木不生火的情况,也就是所谓心脏供血不足。
  此法既能解除肝斑,自然黄褐斑,面色灰暗等诸多面子工程也可一同解决了,看来还是一粒美容神丹。前两天,已经有网友反馈此法对足寒症效果甚佳。我也推荐给了几个睡眠不好的人,反映都说有效。
3)取穴头面部按摩蘸少许按摩油或甘油等润滑剂在头面部百会、四神聪、太阳、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承泣、迎香、颧穴位采用泻法进行按摩。以点、按、揉手法为主。每次30min,都做到面部泛红,使患者自觉面部微热感为止。
取穴拔罐嘱病人俯卧,暴露肩背部,在背部背俞穴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胃俞实施罐法。选用4号玻璃火罐进行闪罐,当罐体发热后迅速进行滚罐,闪罐、滚罐交替进行,穴位刺激约2030次,然后在背部均匀涂抹液状甘油等润滑剂,实施游走罐。先从督脉推罐,往返710次,再沿脊柱两侧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推动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胃俞各俞穴,吸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但吸力不能太小,否则刺激量不够,达不到罐法的驱邪排毒作用。随着罐体的移动,相应脏腑的背俞穴上产生明显的罐痧,循经推罐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然后进行摇罐,螺旋式地上下推动往返710次,最后在相应的穴位上着罐,留罐610min。嘱病人平卧,在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着罐1520min。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2例均治疗2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肌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郁气滞、肾精亏虚、脾虚湿阻导致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经脉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黄褐斑。而通过火罐刺激背俞穴,起到振奋阳气[1],排毒祛湿,温经通络,舒肝解郁,促进代谢的功效;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可以除阳经之热;肺主皮毛,肺俞穴可以治疗皮肤病变;膈俞为血之会,拔罐刺激可以去除血之郁热,肝主疏泄,取肝俞穴来调整肝之疏泄失常,胃俞以泄阳明经之热。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可激发经气,疏通脏腑经络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拔膻中穴、气海穴可补益心肺、养心安神、增强免疫力;中脘可调理脾胃,气海、关元可补肾强身,从而达到肾气平稳,肝脾调和治本的目的。黄褐斑好发于面颊及额头部,均为阳明经之分野,故取头面部穴位按摩以泄阳明经之热,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总之,取诸穴实施按摩、拔罐,能加强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2],减少体内黑色素的分泌,逐步消退面部黄褐斑,促进皮肤康复。

二、隐匿性肾炎

可以艾灸腰阳关、肾俞、太溪、复溜和涌泉穴。每天一次,温和灸,每次30-50分钟。
上述穴位可以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说明:复溜本身可以益肾固表,利湿消肿;涌泉穴能交济心肾,两穴配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癌症

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癥瘕,癥瘕初是产生的阶段,始是产生的阶段,素是产生的阶段。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
导致癥瘕的发生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用四眼盒艾灸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这样艾灸10余次后,你的机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提高,相继会带动其他症状的消失。


四、便秘

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

五、虚证

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六、鼻炎

迎香、印堂、太阳、和肺俞。根据自己不同的症状,在这几个穴位的基础上加减。艾灸取穴:关元穴、足三里 、 迎香、 印堂、太阳 、合谷

方法:点燃一根艾条,从迎香穴开始,沿鼻梁上行到印堂穴,在印堂穴多停留一会,在沿眼眉到太阳穴,这样反复多次,直至灸到皮肤潮红,鼻子不是有很热的感觉,反而感觉有些凉,我认为这就是灸透了。这样的效果此时最好,基本是一次搞定。如果一次不好,第二天再来一次。

艾灸面部,最好就是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尽量感觉热,这样效果好,从迎香开始艾灸,双侧,每侧艾灸时,迎香的部位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的时候,移到鼻梁,来回几个回合,感觉大热移动到印堂,多停留一会,感觉大热移到攒竹、阳白、太阳,面部艾灸下来大约是30分钟到1个小时。

肺俞穴艾灸可以用单眼艾灸盒或双眼艾灸盒艾灸,时间大约在15-30分钟左右。很多人艾灸治疗鼻炎不方便加上肺俞,因为肺俞在背部,自己够不着,用艾灸盒就会方便很多。却不知肺俞在治疗鼻炎方面功不可没

七、感冒头痛

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出现偏头痛,还有稍微的咳嗽。我就用艾灸,先灸大椎近半小时,然后艾灸太阳10分钟,又艾灸头部的完骨、头窍阴、率谷、大约一天灸了三次。
少商和商阳穴放血,又艾灸,从迎香穴到印堂穴到太阳穴,在灸百会。
咳嗽,我建议她做个穴位注射,在天突穴和肺俞穴注射鱼腥草,这种治疗很快,确对于咳嗽有很神奇的疗效。
方法:点燃一根艾条,从迎香穴开始,沿鼻梁上行到印堂穴,在印堂穴多停留一会,在沿眼眉到太阳穴,这样反复多次,直至灸到皮肤潮红,鼻子不是有很热的感觉,反而感觉有些凉,我认为这就是灸透了。这样的效果此时最好,基本是一次搞定。如果一次不好,第二天再来一次。

八、口苦

使用维生素C片,对任何原因的口苦症都有效。
 维生素的用法是每天三次,每次2~3片,放舌下含化,一般说来,轻度的口苦只要服药2~3次就可消失。即使是重的口苦症,连续服药3~4天也能解决问题。

九、痹症,畏寒怕冷

1.艾灸的方法,用艾灸来改善你的整体免疫功能,艾灸关元穴、足三里、和大椎穴,先从扶阳做起,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关元穴: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2.
可以采用中药熏蒸的方法
中药熏蒸又叫中药汽疗,中药导药用中药汽熏蒸人体来治疗或健身的一种外治疗法。药汽的温热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周围组织营养得以改善,药汽的温热刺激还使毛孔开放,全身出汗,让体内邪毒随汗排除体外,既扶元固本又消除疲劳,给人以舒畅之感;
中药熏蒸可适应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疼痛、骨刺引起的疼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伤后期功能恢复、银屑病、皮炎、湿疹、痤疮、硬皮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瘙痒症、感冒、神经衰弱、失眠、慢性肠炎、胃寒痛、肾病尿毒症等疾病。
痹症,艾灸治疗:取穴:大椎穴、身柱、肾俞、腰阳关、曲池、外关、昆仑、丘墟、太溪。
配穴:行弊加肝俞、膈腧;痛弊加关元、肾俞;着弊加足三里、阴陵泉、脾俞;热弊加大椎、曲池。
灸法:每穴用艾条悬灸5分钟,每天一到两次。还可以用艾状,每穴放2-4状,每天一到两次 。
也可选用艾灸盒温和灸,这样艾灸比较方便。


十、膝关节疼痛

可以选择艾灸盒艾灸治疗:也可以用自贴式艾粒直接放在疼痛部位或感传点艾灸治疗。
1
、艾灸盒治疗:用单眼艾灸盒或双眼艾灸盒或自己手拿两根艾条在疼痛或肿胀的部位开始艾灸,在膝关节周围和局部压痛点和肾俞穴等部位。如果有热感或微热感并能顺着经络感传,并向四周扩散,这是气至而有效。并观察气至点是否有感传?是否有接续的感传。
肾俞穴,用两根艾条分别在双肾俞穴施灸,患者可感觉热感向四周扩散并传至下肢,部分患者可感觉传至膝关节。若感传不能达到膝关节,可以再点燃一根艾条放在所感传到的远端接续感传。以膝关节,肾俞为主要艾灸穴位,并观察感传路线,做好接续感传。
2
、用自贴式灸粒,把两个或三个自贴式灸粒直接贴在疼痛点或肿胀部位,一次性点燃,每次联系艾灸2-3次。在肾俞穴也是这样的。
感传的性质,判断以温热,酸、麻、胀、凉等
3
、对于艾灸的施灸部位,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疼痛部位为腧穴,这就是以痛为输或以感传为腧、或以温热,酸、麻、胀、凉等为腧,为艾灸点。艾灸不一定要求穴位准确,主要是有感传,就是我们针灸所说的气至而有效,艾灸也是,有这些感觉也是气至而有效。
4
、艾灸后最好按摩患处或顺着经络按摩,每个人的不适感都不同,这些要根据自己的不适,按摩腿部的足三阳或足三阴的经络。

十一、失眠

艾灸涌泉穴。还可以艾灸肓募穴,用隔姜灸的方法,每次艾灸5-10状。主要调和阴阳,安神健脑。
肓募穴位于腹中,为脏腑气交通的重要穴位,灸此穴能调和脏腑气血,故可治疗失眠。


八字治疗法中的八个字是:阴阳、相对、平衡、反应
八字治疗法中所说的阴阳有三个层次的概念:
1
)方位概念;
2
)生物电的概念;
3
)人体的阴阳总概念。
现仅就方位的概念作一说明:
A
上阳下阴
B
背阳腹阴(即后阳前阴)
C
左阳右阴
D
外阳内阴
E
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
以上方位阴阳的论述均可在内经中找到出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相对的总原则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分述如下:
A
上病下取
B
下病上取
C
左病右取
D
右病左取
E
后病前取
F
前病后取
G
内病外取
八字治疗法中,病点与治疗点之间必须同本体的中心点是一个垂直线。无论是一个椭圆体还是一个长方体,在本体总面积中,必须形成一个1/2的平衡相等的各半面积。
八字治疗法中,在找准基本平衡点后,在基本平衡点处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洗,即可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它就是八字治疗法的反应区或反应点。在这些反应点或反应区最明显的中间施针,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反应八字治疗法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一般只要定位准确,刺激适当,往往效如桴鼓。

怎样提高孩子的免疫功能(艾治疗感冒法)

1、调整经络,从经络入手,不要事事都依靠药物。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免疫能力提高。
2
、方法:用针灸、拔罐、艾灸、推拿、刮痧、敲经络等方式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
3
、具体治疗:当孩子再感冒时,用艾灸是比较方便和安全的方法。
用艾灸熏烤迎香穴、印堂穴、太阳穴。烤到皮肤潮红为止,大概每次20-30分钟。
拔罐:用自家的做活针消毒后,在大椎穴点刺,再拔罐。这叫点刺放血,这种方法也较好,只是需要胆大心细和孩子的配合。
孩子感冒如果不发烧,最好什么药也不要吃,靠敲经络激发孩子的抗病能力是最科学的办法。让他多休息,多喝点水。千万不能保护过度,爱之反而害之。

根据经络学说,结合疼痛部位诊病

了解疼痛的部位,对分辨病变在何脏腑,何经络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具体有:
1.
头痛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气血皆上注于头,所于无论外感时邪或脏腑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病程比较短,疼痛剧烈,属实证。分为:
1)如果病人头痛连及颈,背,兼见恶风畏寒,且舌苔白,口不渴,喜裹头,则为风寒头痛。
2)如果病人头胀痛,兼见发热恶风,面红,咽喉痛,口渴口干,舌苔黄,则属于风热头痛。
1)如果病人头痛如裹,兼见肢体沉重或胃纳呆,舌苔白腻,属于风湿头痛,因外感风湿之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慢病程长,疼痛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属虚证。分为;
1)如果病人头痛且眩晕,兼见心动不安,面色苍白,舌色淡,属于血虚头痛,因血虚脑府失养所致。
2)如果病从头痛时发时止,劳作时更甚,兼见体倦无力,气短自汗,属气虚头痛,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所致。
3)如果病人头痛,伴随腰膝酸软,耳鸣,常有遗精或带下等,则属肾虚头痛,因肾虚精髓不足所致。
4)如果病人头痛,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或呕吐痰液,舌苔白腻,此属痰浊头痛。因病人脾失健运,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5)如果病人头痛而眩,兼见目胀畏光,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胁痛,舌红等,则属肝阳上亢头痛。因为病人情志换调,肝气化火,风火上扰所致。
6)如果病人头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长久不愈,舌紫暗,属于瘀血头痛。一般为外伤或久入络,气滞血瘀,经络痹阻造成。
2.
胸痛 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2)
如果胸痛而叶腥臭脓痰,甚至叶脓血,伴随有发热,烦躁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
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所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5)如果胸部刺痛,夜晚会加剧,心动不安,舌紫黑色,则属血瘀胸痛,多数由于胸部外伤或气郁日久,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6)如果胸闷胀痛,痛及肩背部,且有喘咳,叶痰量多,舌苔白腻,则属痰湿胸痛,是因为心阳不振,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抽致。
7)如果胸痛波及背部,遇冷环境时加剧,兼有气短,喘息,面色苍白,肢体寒冷舌苔白,此属寒凝胸痛,因为病人素体阳虚,寒邪入侵,财致气机闭阻,胸阳失宜所致。
8)如果胸痛如针刺,面色表灰,四肢冰冷,冷汗淋漓,称为真心痛,是因为心阳不足,血瘀痰阻,导致血脉急速闭塞不通。
3
。胁痛 右胁为肝胆之居所,肝胆经络循环于两胁,所以肝胆及其经络病变,均可引起胁痛。
1)如果胁痛脘胀,兼发热恶寒,黄疸,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则属肝胆湿热。因湿热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而致。
2)如果胁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变化,而且食少,嗳气,舌苔薄,此为肝气郁结。因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肝络不通而致。
3)如果胁灼痛,兼有面红目赤,烦燥口干,二便不畅,舌红苔黄,皮为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4)如果胁刺痛,夜间更甚,胁下有时可见瘀块,舌质紫黯色,属于瘀血内阻。因为气郁日久,气滞血瘀,亦会因跌打损伤,瘀血内停,经络痹阻而致。
5)如果胁胀痛,咳则加剧,兼有咳嗽,气喘促,咳吐涎沫,舌苔白,属于悬饮。因为水饮停留胁间,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而致。
6)如果胁肋隐隐作痛,长久不消,且口干咽干头晕目眩,心烦闷,舌红苔少,则属肝阴不足。因为肝阴不足,致使肝络失养而疼痛。
4.
胃痛 胃位于上腹中部剑突之下,主要受纳腐熟水谷,凡寒,,,气滞,血瘀,食积等因素均可引发胃痛。
1)如果胃脘灼热疼痛,兼口干喜冷饮,尿赤便秘,舌苔黄,属热盛胃痛。因为邪热蕴结于胃,气机郁滞而痛。
2)如果胃痛剧烈,得热痛减,兼畏寒喜暖,不口渴,舌药品白,则属寒凝胃痛。因为寒性凝滞,寒邪损伤胃中阳气,胃脘拘紧,胃气阻滞而疼痛。
3)如果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兼吞酸,叶吐酸后痛减,大便恶臭不爽,舌苔厚腻,则属食积胃痛。因为食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而痛。
4)如果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有嗳气时则症状减轻,有怒气时则痛甚,舌苔薄白,此则为气滞疼痛。因为气郁不舒,肝气犯胃而致。
5)如果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势较急,兼烦燥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为肝胃火热。因为气郁日久化火,气机阻滞而致
6)如果胃脘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甚至出现黑便,吐紫黑血,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则属血瘀疼痛。因为瘀血内停,胃络痹阻而痛。
7)如果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休,喜暖喜按,进食时症状减轻,兼体倦乏力,有时吐清水,纳少便溏,舌淡,此属脾胃虚寒。因脾胃阳虚生寒,胃失温煦所致。
8)如果胃痛日久,缠绵难愈,胃脘隐隐作痛,口干咽干,口渴,饥不欲食,便秘,舌红少苔,则属胃阴不足。因为阴虚生热,虚热内扰所致。
5.
腹痛 腹痛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腹部内藏有脾,胃,肝,胆,大小肠,膀胱,子宫等脏腑,如有任何致病因素损伤这些脏腑及其相关的经脉,均可能引起腹部疼痛。如果腹痛时喜热恶凉,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腹部灼痛,痛而喜冷者,多属热证;腹痛暴发,痛势剧烈,拒按,得食痛增者,多属实证;痛势较缓,喜按,得食痛减减者,多属虚证。
I
,脐腹痛 是指脐部周围疼痛,又称绕脐痛。
1)如果脐腹突然疼痛,且痛势剧烈,无休止,得温稍减,兼出现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此属寒冷积滞证,多因寒邪侵袭脐腹,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寒凝冷积,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如果脐腹冷痛,缠绵不止,进轻时重,喜温喜按,兼见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舌淡苔白,则属于脾肾虚寒证。因为脾肾阳虚,寒内生,寒凝气滞而致。
3)如果腹痛绕脐,拒按,手足汗出,便秘,或泻下稀水,有恶臭,则属于胃热证。因为实热积滞聚结于肠胃,令腑气不通而痛。
4)如果脐腹剧痛,有气胀感,情志不畅时会疼痛加剧,此为肠胃气滞证。多因为脾胃不调,气机升降失调,气滞于内,郁结不通而痛。
5)如果脐腹剧痛,有时可见腹部积块突起,按之可移动,停止疼痛后无其它症状,兼面黄肌瘦,有时会吐清水,或睡觉时磨牙齿,此为虫积证,是因为蛔虫等内扰或阻塞肠道,气滞阻塞不通而引致疼痛。
II
。小腹痛 脐下正中部疼痛称为小腹痛。其原因多与膀胱,子宫和冲任经脉病变有关,临床常见于湿热侵袭膀胱,亦或瘀血,细砂阻塞膀胱,下焦蓄血以及妇女经,带胎,分娩病变的证候中。
III
,少腹痛 脐下偏左或偏右的部位疼痛称为少腹痛,其发生多与大肠和肝经病变有关。临床常见有:
1)如果少腹冷痛牵引到阴部,遇到寒冷时疼痛加剧,兼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者,因寒滞肝脉,经脉拘急收缩而致。
2)如果腰部冷痛,且转侧不利,病人遇冷或阴雨天气加剧,舌苔白腻,属寒湿腰痛。因为寒湿袭腰,阻塞经络,气血不畅而致。
3)如果病人腰脊酸软,喜按,卧下不可减轻症状,体力劳动时剧痛加重,反反复复,则属于肾虚腰痛。偏肾阳虚者,则伴有畏寒,少腹拘急等;偏肾阴虚者则伴有五心烦热等症状。
4)如果病人腰痛,发病急骤,以前曾有外伤,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日轻夜重,拒按,为瘀血腹痛,为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5)如果病人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同时肢节红肿,小便赤痛,舌苔黄腻等,则属湿热腰痛。因为湿热侵袭腰部,经脉不通所致。
7
。四肢疼痛 指的是四肢肌肉,关节,筋骨疼痛或酸软,其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或湿热蕴结;内因为气血,肝肾亏虚,或有瘀血,痰浊阻塞等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病因:
1)风寒湿热痹阻经络 四肢疼痛因所受病邪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四肢关节游走窜痛者,称为行痹;四肢关节冷痛,痛处不移,痛势剧烈者,称为痛痹;四肢关节酸痛,痛处不移,或肌肤麻木者,称为着痹;关节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并且小便赤浊,舌苔黄腻,称为热痹。
2)痰瘀阻塞经络 四肢疼痛日久不能痊愈,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疼痛且麻木,甚者骨胳僵硬弯曲,痛处不移,是因为经络气血被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引致血瘀痰浊。如果兼有关节红肿,发热者,为湿热挟瘀;如果兼有关节冷痛,遇寒而加剧者,为寒湿挟瘀,痰。
3)肝肾亏虚 病人筋骨松驰或有酸痛,腰膝酸软,或有足跟痛,运动时症状加剧,是因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

熏脐减肥,女性保健良品!肚脐温炙炉/香熏脐疗仪/脐疗

艺人们最近对熏肚脐减肥的治疗方式,可谓趋之若鹜,到底这种所谓的中医秘方的熏肚脐的减肥法,对身体会造成副作用吗?

  香薰是当今美容的新宠,用香薰通过脐部进行美容、减肥是一种较为热门的方法。肚脐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穴位,名为神阙。神阙穴是胎儿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直接相连,药物易于通过脐部,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布于血液中,而且它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宫、皮肉筋,因而历来被医家视为治病要穴。

  通过神阙穴治疗内病是中医外疗法中的一种,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开始了,殷商时有医师太乙真人和彭祖分别创有太乙真人薰脐法和彭祖薰脐法,以防治疾病,养生延年,彭祖因此竟寿至800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虽值得考虑,但薰神阙、蒸神阙法有防病、益寿延年,却是可信的。

  现代研究认为:穴位及经络都与神经末梢、神经节、神经束有着密切关系。有资料表明,不断刺激破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美容院所采用的香薰脐疗法,承聚千年中医文化,将产品作用于人体黄金点神阙穴(肚脐),使其效果可直接渗透至经脉,起到调理脏腑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身体内分泌等作用。

  听听医师怎么说:熏肚脐减肥

  操作程序:

  1、清洁肚脐周围皮肤。

  2、进行精油按摩。

  3、将艾条切一半备用(一次约用半条)

  4、以滴管将含有纯中药成分的精油滴在肚脐中(根据使用说明决定用量)。

  5、点燃艾条,点燃那头往下,塞入艾筒中。当精油同草本中的有效成分渗透到肌肤时,用灸治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元气,再通过经络把元气舒散全身,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排毒减肥。

  6、放上垫子,再放上艾筒,卷一条毛巾垫在艾筒把手下方。

  7、开始薰脐,时间约1小时,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8、完成后,擦试肚脐周围的精油。

  功效:

  美容养颜、瘦身减肥、舒经活络、补气行脉、调节荷尔蒙激素水平、调整脾肾,可改善女性痛经、闭经、子宫下垂、气喘、手脚冰冷、过敏性鼻炎等。

  适宜人群:

  睡眠不好,过度疲劳、肥胖、手脚冰凉、内分泌失调、便秘、胀气、需要细腰塑身的人

  注意事项:

  应用脐疗法时,一定要方法正确,否则会有副作用发生。

  1、应用薰脐疗法时,应确定身体无咽喉不适或咽痛、发烧的病情发生,才可使用,以免薰后发炎现象更为恶化。

  2、对于平日就容易皮肤过敏的人,宜先将产品涂抹少量于手肘内侧皮肤较敏感处30分钟后,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热、痛等发炎现象时,应禁用此药。

  3、薰脐前,应先用手侧试一下温度,觉得太热可将艾条稍微拉一拉。

  4、应用薰脐疗法时,要注意室内的适当通风,以免生成头晕、头痛等缺氧现象。

  5、不宜饭后马上做或空腹施行脐疗法。

  编辑推荐:如何关爱脐部

  1、注意脐部卫生。夏日汗流量大,身体上的污垢很容易随汗进入脐眼而沉积。每天用温热的清水加中性沐浴液擦洗脐周及脐眼,以清除污垢,防止病菌滋生。但不宜用力搓揉,以免弄伤皮肤发生感染。

  2、要注意防。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受凉,所以要防止脐部着凉。早、晚天气较凉爽时或者阴雨天气温较低时最好不要穿露脐装;电扇、空调的凉风不要对着脐部猛吹;穿露脐装骑摩托车或自行车时车速不宜太快;睡眠时应在腹部盖上薄物或使用护脐带。

  3、防止脐部意外受损伤。脐周部位裸露,因缺少衣着的保护,往往容易遭到意外损伤,如烫伤、擦伤、划伤等。因而,日常起居或工作中要小心。

  4、尽量不要进行纹饰。贪靓的MM们往往觉得穿露脐装还不够吸引眼球,喜欢在脐部贴饰图案,甚至纹饰永久性图饰。但是,如此一来,会造成一定的健康隐患。因为贴饰会妨碍皮肤的排泄功能,有可能引起湿疹、汗疹等皮肤病;纹饰的颜料往往含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化学成分,如在营业场所纹饰,共用纹针还有可能罹患传染病。所以进行纹饰要慎重。

常用艾灸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 ,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 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其他美容穴位


























常用灸法及技巧——

一、直接灸法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约达70℃。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非化脓灸。


化脓灸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枣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致皮焦肉烂,痛苦不堪,人多畏惧,不愿接受。现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气管炎,专门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烧灼,致令成疮,称为打脓灸。效果虽好,但一般医者多不主张急于求成,而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或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第二壮不去艾灰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按灭。第三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迅速按灭;同时医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可以减轻痛苦。如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余壮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灸多次,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或不化脓只要这样长期施灸,也同样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现在都采用此法。

临床上灸关元穴可治缩阳症,或遗精、早泄,一次可灸二、三百粒。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壮时,约有5厘米×5厘米皮肤起红晕,3厘米×3厘米组织变硬,2厘米×2厘米(即中心部)被烧黑。初灸时尚觉灼痛,以后一热即过,没有痛苦,反觉舒服。每次少灸几壮,只要长灸,照样有效。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复盖,等结痂后再灸。至于灸疮化脓,多属无菌性,勿须顾虑,这和一般疮疖或创伤性炎症不同,未见发生过什么问题。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就可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的脓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一般说灸疮化脓,是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顾虑重重,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约30天左右就自然痊愈了。但化脓灸后要用敷料保护,以防继发感染和摩擦。化脓灸适应症: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试灸于癌症。尤其适宜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未完待续)

二、间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隔姜灸法:是用姜片做间隔物。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隔蒜灸法:用蒜作间隔物。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每日灸一、二次。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隔蒜灸之适应症: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隔附子饼灸法:用附子饼作间隔物。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隔盐灸法: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三、温针灸法

此法最早见于《伤寒论》。又名传热灸,烧针尾。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上说: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在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可见此法流传已很久了,多年来江浙一带颇为盛行,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使用。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其适应症很广,南方有些针灸医生,几乎每针必温,不扎白针(干针、冷针)。操作技巧:要温针时,应选略粗之长柄针,一般在28号以下最好,长短适度。刺在肌肉深厚处,进针后行针使之得气,然后留针不动,针根与表皮相距约二、三分为宜。将硬纸片剪成方寸块,中钻一孔,从针柄上套入,以保护穴道周围之皮肤,防止落下火团烧伤。取粗艾绒,用右手食、中、拇三指,搓如枣核之形状大小,中间捏一痕,贴在针柄上,围绕一搓,即紧缠于针柄之上。然后用火柴从艾炷之下面周围点燃,待其自灭,再换艾炷。一般三、五壮后,穴道内部觉热为止。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炷放得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一次可烧三、五针或更多。此法方便易行,应大力提倡,但必须小心防止折针,因烧过多次之针,最易从针根部折断,而且医生要在平时反复练习缠绕艾炷的手技,熟练者一触即妥,几秒钟就能牢固地放在针柄。肯下功夫,练几个小时手就熟练了。温针灸的艾炷,要光圆紧实,切忌松散,以防脱落。温针灸之适应症,为偏于寒性的风湿疾患,关节酸痛,凉麻不仁,便溏腹胀等虚弱之证均可用之。

四、艾卷灸法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1.
实按温热灸法

多用于太乙针和雷火针,其法是取棉布或棉纸折叠数层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两支针()点着,不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实按穴上稍停即起,起来再按,几次之后艾卷将灭,另换一支,交替按压,垫布将烧焦黑,但不能使烧着起火,反复数次之后,穴位上即变得温热,出现大面积的红晕。此法优点是灸的快、省时间、面积大。热力深入久久不消。还可用中药煎水将布浸湿再灸。也可不断移动,受热面积更大。


2.
悬起温和灸法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知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 06 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施灸中要注意,要将艾卷垂直直射,这样火力集中。若艾卷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耐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连续153 0次为一疗程。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发生口渴可多饮水,此即所谓灸后调养之法。在一室内多人施灸,要调换空气,当心冷暖。尤其灸后要注意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此法可以教给病人自己灸,或带回家里灸,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费时间,或认为温热一消,平平淡淡,无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不予深究了。或者即便灸灸,也是比较浅浮,而没有真正达到灸的目的,这是对温热灸效力不够了解。所以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对这一方法有正确的认识,耐心细致的长期灸下去,多灸灸好,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艾卷灸之适应症:凡是应该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条件限制。

五、其他灸法

烧灯火灸法:又叫草焠、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操作容易,对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所以此法很受欢迎。操作技巧:取34寸长的灯芯(即灯草),或用纸绳,蘸芝麻油或其他植物油少许,约浸透一寸长左右点着起火苗,用快速的动作,对准选好的穴位,猛一接触,听到的一声迅速离开,即为成功。如无此音响,当即重复一次。使用此法之技巧要注意蘸油不要过多,取穴要准,操作要快,不能停留,一经烧后局部皮肤有一点发黄,偶然也会起小疱,就算恰到好处。如果水疱破裂,可涂些紫药水,预防感染。一次未愈,次日可以再烧。 烧灯火之适应症:主要是用于急性炎症,如发生于小儿的急性流行性腮腺炎,往吃药、打针都不方便,并且疗程长,痛苦大,若用此法灸角孙穴效果极佳。角孙穴在耳廓高处的头皮上。取法:将耳廓卷起,向下一

按,其最高点着头皮处就是此穴。如果头发长,应当刮去,先用墨水或红、紫药水打个记号,然后对准施灸。一侧有病灸一侧,两侧有病灸双侧。灸时让病人侧头,露出穴位,灸小儿要助手固定,勿使乱动。 其次是扁桃体炎,灸少商、合谷、风池;急性结膜炎,灸太阳、合谷、光明;急性胃肠炎,灸中脘、足三里;呕吐灸上脘、内关;腹泻、消化不良灸胃俞、大肠俞、天枢等;麻疹透发不快,灸大椎或项背隐现之点上选2~3个灸之,促使麻疹出透。

天灸:也叫自灸、发疱灸,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天灸,一般常用于炎症,多在远处取穴。如咽痛、口疮,取合谷。此法民间多用。也有人用此法治疗肝病的。也有用成方几味药贴穴的。

蜡灸:类同石蜡疗法,限于篇幅,这里不作介绍了。

其他:隔鳖甲、龟甲或其他药饼等灸之,各地习惯不一,其实都属于灸法,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灸法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艾炙中的美容灸的操作方法(2009-06-13 14:55:22)

标签:杂谈 

 

  1、美体灸:肥胖症除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饮食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及高糖类食物,并缺乏运动而引起体内热能的摄入与消耗不平衡,形成脂肪堆积而发胖。中医认为, 过食甘肥厚腻,贪图安逸或情绪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产生水湿痰浊内停,流溢肌肤,蓄积于皮里膜外而肥胖。部分肥胖者可出现肺泡换气受限综合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女性可伴月经不调,闭经和不孕等病发症。艾灸取穴:主穴取三焦俞,阳池;配穴取大椎、命门、三阴交、地机。用法:艾灶隔姜片灸,每次每穴灸5-6,每天1, 301个疗程。
方义:三焦俞、阳池有疏利三焦的作用,合三阴交、地机健牌利湿;大椎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益气补虚;命门滋阳补肾,诸穴合用健脾补肾、化痰利混以达减肥健身之目的。
    2
、美容灸
    (1)
面部皮肤皱纹:
   
引起面部皱纹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多种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障碍及皮肤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皮肤张力弹性纤维减少,皮脂腺减弱,皮下脂肪减少,局部组织缺氧均能产生加重皱纹。中医认为,皱纹发生是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劳神过度导致的营养不足,精血衰少,皮肤失于濡养,促使平表而产生皱纹。
   
艾灸取穴:百会、阳白、印堂、额修、下关、黔风、扶突、 隔俞、肾俞、神阙、阿是穴。
   
用法:艾垃隔姜(或附片):每次选5-6,各灸5-6, 每日1次。301个疗程。
   
方义:阿是穴及邻近穴位可疏远局部经络气血,除皱纹;百会益气升阳;隔俞养血活血化疾;肾俞补益精化血;神阙补益脾胃,培元固本。
    (2)
黄褐斑:
   
黄褐斑主要原因是内分泌失调,机体性激素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其他如某些药物和疾病,以及日晒等外界物理因素刺激、也可使本病发生或加重。中医认为: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血瘀;脾气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润泽颜面,以及虚火温浊薰蒸颜面致生褐斑。
   
艾灸耳又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褐斑局部。
   
用法:艾炷无瘢痕灸:在褐斑区灸3-7,以局部皮肤温热 舒适,皮肤红晕为度,隔日l, 7l疗程。
   
方义:褐斑局部及临近穴位有疏远气血,活血化身手除斑作用;肝俞疏肝解郁,理气化;带桂男子;脾俞、肾俞调补脾肾,清热除湿;气海益气补肾,调理冲任;足三里健脾益气生血;三阴交调补三阴经,行气活血;太溪滋肾清虚火调冲任。
    (3)
雀斑:
   
雀斑除遗传因素外,是一种光损伤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肾水不足,不能荣华于面,或虚火上炎、日晒热毒内郁蕴结为斑,或腠理不密,外卫不固,风邪外博,肌肤失于荣润而成雀斑。
   
艾灸取穴:雀斑局部,大椎、曲池、三阴交。
   
用法: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1 次。10l个疗程。
   
方义:在斑局部疏远经络气血,桂风散热除斑;大椎、曲 池、疏风清热,行气活血;三阴交补肝脾胃,凉血活血。
    3
、保健灸法:
   
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 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 益寿的目的。
    (1)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每月灸10次。
    (2)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 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 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采用艾灶无戒痕灸,艾条温和灸,药物 (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 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3)
、灸气;每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常采用艾灶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关元。 
    (4)
、灸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 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 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痛,精少早哀,诸虚百才员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痪、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可选用艾灶无戒痕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足三里。
    (5)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有调 整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功效。灸之能缓解支气管症孪, 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虚劳 及一切血证。可选用艾灶元疲痕灸或艾条温和灸。
    (6)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脱经穴,为足太阳膀脱经 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 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风、面瘫等。可选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30分钟,每日l,每月灸10次。在 感冒流行季节,每日施灸l ,连灸7-10次。
    (7)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 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灸之能调整内分泌功能,女性生殖功能,调整心律、心卒,调整月夷岛素分泌,预防生殖系统疾病。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神经病和妇科病等多种疾病。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每月灸 10次。
    (8)
、脐疗:
   
艾灸熏灼脐疗法,走古代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的长 寿灸.宋代《针灸资生经》提出脐灸有壮元阳,益百损延年益寿的作用.朝鲜《东宝医鉴》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 老还童,防病延寿"之功.随着中医学在世界各地的流传,近年来,在日本,南韩及东南亚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脐灸热潮,脐灸也引其卓 著的疗效,备受众多医家和人民推崇.脐中又名神阀,具有温肾壮阳,健牌和胃,回阳因脱,延年益寿和强壮的作用.用于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癫、腹痛绕脐,腹泻,久病,小便失禁,妇女不孕男子不育,形惫体乏,年老体弱等一切体虚之证。同时, 本穴也有防病治病,抗衰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中老年保健 要穴。
   
艾灸神阙穴法:用艾叶精油合用,效果史佳,艾叶精油能使 体内白血球、红血球增加,血红素与血中钙质份量增高,先用艾叶精油均匀涂擦于神阙穴皮肤表面,然后取艾条施以温和灸,使 其产生温热刺激,促进艾油精油渗入俞穴,通行十二经络。以药穴同用,达到更好的保健治病功效。每次灸15-30分钟,每周灸l 次。《医学入门》说. "凡一年四季各熏脐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