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临床体会

 11jiuge 2011-09-10
五苓散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临床体会

摘  要:五苓散在《伤寒论》用于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功用是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临床上五官科一些具有水液停聚表现的疾病,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疗效满意。拓宽了五苓散得运用范围,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关键词:五苓散;五官科;应用

五苓散出自仲景《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佐以桂枝一药两用,外解太阳之表,内助膀胱气化。诸药合用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1]。千百年来历经数十代医家的实践,证实此方的确是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经方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将此方灵活加减运用,辨证施治,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将自己用五苓散加减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变,多发生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和病机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该病虽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自觉症状重、病程长,且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故仍应积极给予治疗。患者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变小等,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证”范畴。由于其眼底主要表现为黄斑部的水肿,属中医“肿”的表现,根据《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论述,故可从脾论治,临床实践中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张某,男,38岁,2007年6月25日就诊。主诉:左眼视物变形、视物模糊3天。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3。双眼外观正常,屈光间质透明。左眼底黄斑部圆形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右眼底未见异常。全身伴有头晕、纳差,舌质淡胖,脉濡细。诊断为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辨证:脾胃虚弱,湿浊上泛,清气不能上注清窍。治法:补益脾胃利湿祛浊。方用五苓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15g、茯苓15g、猪苓12 g、  白术15 g、泽泻12 g、升麻6 g、柴胡10 g、陈皮10g、石决明18 g、山楂12 g、炙甘草6g。上方服用6剂后复诊,视力:左眼0.5,检查可见左眼底黄斑周围水肿减轻,全身症状减轻。上方去山楂,连服12剂,左眼视力恢复至1.0。黄斑部水肿消失,中心凹反光恢复,全身症状消失。

2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属I型变态反应[2]。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多因肺肾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内停,壅塞鼻窍所致。其表现在肺,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3]。由于“鼻鼽”的病理产物为津液内停,故中医治疗此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治疗,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刘某,男,20岁。2005年7月18日就诊。患者长期反复流清涕不止,伴有鼻痒、喷嚏,每当遇寒热变化、闻辛辣刺激气味时加重。西医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曾多次抗过敏治疗.但效果不佳,现求中医治疗。患者除鼻流清涕、鼻痒和多嚏外,还伴有腹胀,肢困,纳差,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润,脉濡弱。辨证:脾肺气虚,津液停聚,壅塞鼻窍。治法:补脾益肺,利水化湿。方用五苓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8g、白术15g、山药15g、莲子12g、桔梗10g、砂仁6g(后下)、茯苓20g、猪苓12g、泽泻l0g、桂枝9g、辛夷6g(包煎)、炙甘草6g。服5剂后清涕减少,上方加细辛3g,续服7剂,诸症消失。

3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改变,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眩晕常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及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反射症状。因转头或睁眼可使眩晕加重,病人多闭目静卧。首次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2]。病因尚无定论,情绪变化、过度疲劳及变态反应是该病的主要诱因,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病因多为“虚,痰,火,瘀,风”,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病位涉及脾、肝、肾,多因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引起眩晕,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下俱虚而发病。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基于对眩晕发病机理的认识及临证发现本病以痰湿致病者居多,参考西医病理改变膜迷路积水,故临床上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8岁,2008年3月3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眩晕3年余。发作时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如坐舟船,伴耳鸣、恶心呕吐,两眼难睁,每因劳累或外出而发病,每年约4次,每次发病,多应用脱水剂,血管扩张剂或镇静剂治疗,10天左右好转。在他院检查,诊断为梅尼埃病。近日因劳累而发病,求中医治疗。检查可见:眩晕,闭目静卧,舌淡,苔薄白,脉濡滑。辨证: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肝风夹痰上扰清空,清窍闭塞。治则:健脾利湿,平肝熄风化痰。方用五苓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g、天麻10g、旋复花9g (包煎)、白术15g、茯苓20g、泽泻15g、猪苓12g、桂枝6g、黄芪18g、陈皮10g、钩藤10g、野菊花15g、生姜3片、炙甘草6g。上方服8剂后复诊,诸症减轻。原方不变,连服16剂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4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是喉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发生于感冒之后,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咽喉痛。喉镜检查:喉黏膜弥漫性充血,以声带充血水肿为重[2]。多数患者易治疗、易恢复,部分病例声音嘶哑较重,难以治愈。本病类似中医“急喉瘖”,多因风寒或风热邪毒侵袭肺金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3]。然而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失常,亦可能出现声嘶表现。结合喉镜检查声带充血水肿,临床上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治疗,疗效显著。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19岁,2008年8月14日初诊。半月前因受凉感冒后出现声音嘶哑,曾用抗生素及多种润喉片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诊时见声嘶,喉微痛,轻咳,无痰,全身无明显不适,舌红苔白,脉浮。辨证:风热侵袭,水津不布,湿聚声门。治则:疏风清热,利湿开音。方用五苓散合玄麦甘桔汤加减:茯苓15g、猪苓9g、泽泻9g、白术10g、玄参l2g、麦冬12 g、桔梗9g、薄荷12g、蝉蜕15g、炒牛蒡子12g、生甘草6g,服6剂痊愈。

5小 结

虽然以上疾病各有其特殊性,但都有水液停聚的表现。临床上,根据表现辨证,或通过直接望诊,或借助仪器检查,无论局部还是全身,只要有肿、湿等水液停聚的表现,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考虑以经方五苓散化裁治疗,这也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由于经验不足,治疗病例尚少,仅此拙见供作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