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与品酒

 春色红杏 2011-09-11
读书尚友,可与古今圣贤相晤谈。善饮者爱的不是酒味,而是酌友酒后的尽露肝胆。宋僧有句“薄酒懒邀友,好书愁借人”,书酒消磨,到底还惦念着千里之外的一份友情。
  
  好读者多善饮,书和酒交相辉映,方可相得益彰。
  
  宋仁宗时的进士苏舜钦平日喜酒,他年轻时住在舅父杜祁公家中,每晚读书都要以酒相佐,量至一斗。一天,杜祁公悄悄去偷看他读书,听见他读,《汉书·张良传》,读到张良与客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时,拊掌道:“惜乎,击之不中”。
  
  便满饮一大杯。又读到张良初遇刘邦于下邳,又抚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接着又饮一大杯。杜祁公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左有《汉书》,右有斗酒”,读书饮洒至忘形处,不拘形迹大呼小叫,做一回这样的书斋酒徒倒也不赖。
  
  已故台湾作家高阳先生,自谓“酒子书妻”,一生饮酒煮字,也不知喝空了多少瓶酒。高阳原名许晏骈,著书时则署“高阳”,人说即是取“酒徒”之意。托命于书酒文章,这也许是传统中国文人寂寞生活中的精神趣味之所在吧。
  
  名士即是出了名的酒徒和读书人,道不相同,而殊途同归。我国古代这样的真名士还真不少。明代史可法酷爱“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宋朝朱熹主张“醉中读齐谐志怪”。明人吴从先认为“读忠烈传,宜吹竹鼓瑟以扬芳;读奸佞论,宜击剑祝酒以消愤”。美酒佐读,何其高雅!杯中美酒,丹霞波荡,琥珀光摇,一杯在手,独酌浅尝,饮趣沛然;手上好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朱熹语)少顷,探舌而抿酒,味感醇绵,腻而不滑,芳香溢于唇齿;眯眼而诵书,文章锦绣,爽而不浮,清雅蕴于胸臆。酒细品而后畅饮,顿觉心中生气勃然,如听三春莺啼,人既醺而不醉;书默念而后出声,倍感眼界豁然开朗,如赏九夏芙蓉,心既旷而情殷。此等享受,何其美妙!
  
  酒,性浓烈、味辛辣,相佐之书则令人喷涌出亢奋激越之气。读文天祥的《指南录》,诵岳鹏举的《满江红》,唱汉高祖的《大风歌》,吟毛泽东的《沁园春》这些壮怀激烈之作,于字里行间和酒酣耳热中依稀可见那叱咤风云的豪情壮志和扭转乾坤的雄才大略。打开《战争与和平》,翻阅《青年刘伯承》,观看《战争风云》,披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心向往之,平添一股豪气;投笔从戎、马革裹尸、请缨缚虎,直捣黄龙!这时酒气、豪气、书卷气融为一体,令你周身热血沸腾!书为佐酒的最美菜肴,酒又是添读的最佳情趣。看屈子泽畔行吟,读柳公的永州八记,诵苏轼的赤壁之赋,赏陶潜的《归去来辞》,这些遭贬文人的幽怨摅情之作,渗和浓辣的酒气会令人陡生一种乐不可蚀心,忧不可懈志,人不以已悲,心不为形役的儒人学生之风。抿一口沁香微酸的葡萄酒,去咀嚼《三国演议》,能不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吟一段《逍遥游》,品一樽沪州老窖,怎不会令人追随庄公飘然欲仙,乘风而去?欣赏《论语》,呷一口孔府家酒,朦胧中自己成了至圣先师的座上宾。舔一口啤酒泡沫,与雨果聊聊《巴黎圣母院》里的轶事,不得不论定: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朋友,双休之日,闲暇之时,无聊之际,何不举杯美酒慢慢品,执卷好书细细读?其味、其韵、其乐,皆妙不可言也!
  
  世间千百年旧物,无非饮酒;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