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物理学本质揭密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09-11

        中医的物理学本质揭密


            从神农氏遍尝百草创立中医开始,中医问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是源远流长。作为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可算得上是易学中生命力最强的学科,经历住了历史的检验而屹立不倒,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救死扶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中医和西医有本质上的不同,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表现在论病、看病、治病上,体现在理论、技术、方法、功能、效果上。西医用病精(如病毒病菌病灶异物)论病,用仪器设备药剂的实验观测方法看病,用西药打针手术器械等方法治病;而中医以病气论病,以感官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看病,以中药针灸气功等方法治病。中医认为病是病气引起的生命现象,是“经络不通,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的结果,因此治病的原则就是“通经络,调阴阳,和气血”。治病的方法就很全面了,有调理气血的药物和饮食类疗法,有调理经络的按摩针灸火罐推拿类疗法,有调理阴阳的气功心理风水(环境)宗教类疗法。

       在中医书里,我们经常看见一些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的理论名词,使我们看不懂中医,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们是形成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他中医理论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解了这些理论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中医的其他知识了,它们是进入中医之门的金钥匙。这些理论就是:经络穴位、精气神、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等。例如中医说(有意者可以看《医学求是》(清·吴达著)、《红炉点雪》(明·龚居中著)等中医书):

      (病论)“药之气味,证之相宜。辨其阴阳之偏胜,升降之失和,脏腑之燥湿。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矣。六淫之邪,火、湿两气合化为之暑。头重脘闷者,乃上焦之清气,被湿浊扰乱而不得流行也。微寒发热者,乃外束新凉,与内邪相斗于膜原之界也。舌上白苔满布,湿邪现象于外也。苔白而舌边红甚者,郁热甚也。故脐下之沉郁而痛者,风木郁于下,而不得上升也;两胁之痞胀而疼者,相火逆于上,而不得下降也。肝木不升则克脾土,胆木不降则克胃土。肝木赖脾土之升,胆木赖胃土之降也。升则为君,降则为相。相火降于肾水则精温,温则精藏而阳秘,相火秘于肾,不泄于膀胱,则膀胱得化寒水而小便利,于是壬水又生胆木,癸水又生肝木/病象、脉象,药之气味、证之相宜,养正驱邪之法,辨其阴阳之偏胜、升降之失和、脏腑之燥湿。治内伤如相,治外邪如将。愈补愈虚,渐成损证”。

(治病)“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矣”

土为太极之廓,太极生两仪,两仪分阴阳。阴阳生四象,而贯之以中土四象赖中土之转移,万物生于土,万物皆有阴阳,即昆虫草木,均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义,所谓物物一 太极也。太极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土为太极之廓者,成物之道也。推论及此,可见人身究以脾胃为主

(脏腑)“肾司二便,其职在肝也。/肝为风木之脏,郁而疏泄于下则在二便,郁而冲击于上则为吐衄”

(经络穴位)“病之轻浅者,则以丸散饮汤调治之。病之沉痼者,非针灸不解。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但医者必素熟经络穴位,不尔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精气神)“然肺气果能敛,亦赖胃气之下行,而胃气之不得下行者,又患在脾气之不得上升也。总之中气为升降之原,脾胃为升降之枢轴。/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天地之风无隙不入,和风养人,贼风伤人。/盖人身以精气为主,气生于精,精生于谷,谷化于脾”,

(阴阳)“人身之阴阳,以太阴、阳明为主。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

(五行)“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水火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金木水火谓之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六淫之邪,火湿两气合化谓之暑。/如此则脾气升举,胃气降行,中土既旺,四象得以轮旋,脉络宣通,而血有不循经者乎?”,

(天干和地支)“人身一小天地,天之云雨,地气之所输布也。风为百病之长,天地之风无隙不入,和风养人,贼风伤人。水之生木也,壬水为寒水而生胆木,癸水为温泉而生肝木。少阳、厥阴,气从中本而不从标。足少阳胆,又从手少阳之令而化相火,阳降于阴,是以相火升而必降”

(甲子)“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丙子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夏秋多旱,人与天地同气,故所见燥证极多。丁丑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夏秋多雨,暑令不热,秋病湿证居多,霍乱证恐亦不少。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者乃夏至一阴生,其湿已动。斯时相火司令,天时酷热,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淫之气,而地中秽浊湿邪,又因天气热蒸而上升,触入人之口鼻,迷漫上焦,所入之湿邪,被郁于内,不得流行,则湿遏于上,火郁于下矣。/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所谓伤于寒而不藏者,因入冬寒水主令,万物归藏,人不能休息保养,而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也,至春风木主令,偶感外邪,则卫闭而营郁,发热而口渴。/夏伤于暑,秋必亥疟”

(八卦)“坎中之阳,神之根也;离中之阴,精之基也。坎水温升则肝木遂其疏泄之性,赖脾气以上达,上达则成魂,升于君火则为神,而离中之一阴寓焉;离火清降则肺金行其收敛之政,赖胃气以下行,下行则成魄,降于坎水则为精,而坎中之一阳寓焉。/肾精既竭,坎阳日衰,水反侮土,肝木失水土之温养而枯燥”,




         我们至今还是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讲的是什么?是猜想的纯理论名词,还是真的有这些东西存在呢?也就是说,人们至今还是不知道中医的科学本质——物理学原理和含义。正是由于中医理论的玄奥难懂,连中医人士也讲不出所以然来,只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使得人们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很难接受中医,否则凭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绝对不会是现在这种薄弱的传播状态——和西医相比,中医显得很微不足道,看一看世界医学界里中医队伍的规模就一清二楚。现在让我揭示出来,告诉大家。我相信这对中医的传播发展壮大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一旦人们理解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更加符合生命原理,就会去接受中医、学习中医、应用中医。

炁(在这里读jì)学揭示:“生命体(生物)是由固态的骨肉发甲、液态的津血体液、气态的呼吸消化道、炁态的经络穴位共四态物质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其中以炁态的经络为主,生和死的根本区别在于经络,没有经络的生物只是死亡的生物,只是尸首而已。经络是生命的动力系统,就是生物能系统,是生命力的源泉”。

炁态经络穴位系统是由炁体形成的物质系统。什么是炁体?炁体是虚物,是非质点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是形成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现象(虚物现象——如电场磁场电磁场引力场、电磁波、光、热辐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意识精神等)的物质,是和实物(质点物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如量子原子分子细胞、固体液体气体等物体)不同的特殊物质。在易学里把虚物炁体叫做虚、无、无有、气、风水,把虚物炁体占据的空间叫做经络穴位、风水宝地、丹田。在现代科学里把虚物空间叫做“真空”,真空分为特异真空(有炁体的空间)和绝对真空(没有炁体的空间,把特异真空里的炁体完全除去后所得到的空间就是绝对真空)。易学说共有“六气”。是哪六气?就是五行气和元气。五行气又名五行、五气、气、炁(在这里读qì)、风,就是流动的炁体,又名炁流、能量、力;元气又名元神、神、道、易、真气、正气、内气、中气,就是静止的炁体。在易学里有“精气神”,在中医里有“精气神血”,这是对宇宙物质的分类。中医说:“肾藏精,肝藏血,心藏神,肺藏气”。精和血都是实物,在易学里又名有、形、象、器、质。精是形成固态系统的结构细胞(固态细胞);血又名津,泛指各种体液,是形成液态系统的各种物质,就是自由细胞(液态细胞)和水溶液物质(水等各种分子离子原子物质)。

       中医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经络在中医里的决定性至尊地位。中医人士都知道经络的作用就是“经络主行气血”。经就是经脉,又名气脉,是气的通道;络就是络脉,又名血脉,是血的通道。经络又名气道,当经络管道由六气占据时称为气脉,由津血占据时称为血脉,而五行气会在经络二脉中流动,从而形成一切生命现象。没有行气在血脉里流动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津血就不能流动。经络是没有严格的界线的,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当六气增强时,六气占据血脉,气脉扩大,血脉减少;当六气减弱时,津血占据气脉,气脉减少,血脉扩大。

        在经络气道上,会因为六气所产生的力的作用而形成三百多个气的节点,叫做气穴、穴位、穴道,就象水道上形成的水池水塘水库湖泊等积水处。经常会在水道的水口处发生淤塞或者塌方而发生旱涝水灾,同理,经常会在气道的穴位处发生闭塞而生病。通过在穴位处施术,就可以达到治病目的。

经络是和脏腑紧密相连的。中医论脏腑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经络中的行气进行的。行气是脏腑活动的动力,是使脏腑发挥功能的动力。行气流过脏腑时,使脏腑吞吐体液(吸收来自口鼻的精气神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进行新陈代谢活动。

精血气神物质可以通过口鼻眼耳肤五官进入体内。饮食提供了精血和行气(热能)物质,呼吸提供了行气(氧化能)和神物质,行气物质还可以从耳目肤进入体内(空气是由氧气等气体分子和炁体组成。氧气发生氧化作用产生氧化能,转化为生物能)。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经络穴位和精气神的科学本质。下面接着讲什么是阴阳五行理论的物理学本质。阴阳五行理论由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共六个理论组成,阐述了经络中六气的来源和运动作用规律,以及形成的各种生命现象。

易学说:“气生精,精生气”,炁学说:“炁体生炁粒,炁粒生炁流”。气(五行气、炁流、能量、力)是由精体(炁粒、实物)产生的,炁粒吞吐炁体使炁体流动形成炁流。气流向精体为阴气,就是引力能,气流离精体为阳气,就是斥力能,又名辐射能,阴阳就是气的方向。气的大小用水木火土金五行表示,分别代表了炁体的稳流、面流、紊流、线流、粒流这五类炁流形态,反映了炁流强度的大小,其特例就是场能、波能、热能、光能、射线能(量子流)这五类能量现象,其能级为(单位:赫兹):声波100~105、电磁波105~1012、光能1012~1016、射线能1016~?,其中热能在热光段(红外光和热性可见光)和热电磁波段(例如微波炉和电磁炉所用的波段)。

天干和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就是天气的干扰作用,地支就是地气的支配作用。天气和地气就是日月星辰和地球等天体产生之气,也就是引力能和斥力能,后者如太阳产生的太阳风和地球产生的地磁场层。中医说:“天之六气,客气也;地之六气,主气也。就是天地运动之气。人与天地同气”,干支之气异变必会引起人体内经络六气的异变,这就是生病了。干支反映了天地二气的来源和阴阳五行性能,是对空间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

中医说:“疫证乃岁气之偏”,岁气就是年柱所代表的干支之气,也就是甲子之气。甲子就是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个干支组合,是对时间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年月日时四柱分别代表了太阳、地球、月球、地上某点在银河系内的宇宙空间位置,即代表了日轨、地轨、月轨、物轨,反映了银河系内星日月地四类天体产生之气(星气、日气、月气、地气)的运动作用规律。干支结合成甲子,时间反映了空间的运动变化规律。干支和甲子理论揭示了时空的物质性本质,反映了时空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作用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性的物理学本质——经络是联系一切事物的纽带,气是联系一起事物的能量物质和动力源泉。易学的时空是物质的时空,具有能量的性质。易学对时空的认识比现代的时空理论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的绝对真空体的认识要接近时空真理。

八卦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类精体物质。八卦是对八卦精体(组子)的阴阳五行性能的划分,见易学的“八卦万物类象”所列。组子是由阴子、阳子、炁子共三类物质组成的。阴子和阳子在易学里叫做阴阳两仪,在现代科学里叫做阴性和阳性(正性和负性)粒子或者物质,炁子在易学里叫做冲气、太极、一,在现   现代科学里叫做电磁场、结合能、内能、化学能,是电场和磁场的对冲状态物。例如,原子由原子核、电子和电磁场组成,分子由阴性和阳性原子以及电磁场(原子间力)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阴性和阳性分子通过分子间力(电磁场)组成的。每一物都在产生阴阳二气,都有阴阳二态,例如原子会产生吸收光谱(暗线光谱)和发射光谱(明线光谱)二类原子光谱。三物共有八类组子精体,用阴阳符号(叫做爻)表示就是八卦,代表了八卦精体的合力性能(阴阳五行)。八卦产生之气叫做卦气,卦气使八卦相互作用,共有六十四种作用关系,这就是六十四卦。八卦对物质的分类理论和现代科学对化学元素的分类理论是一致的:八卦对八族元素,六十四卦对六十四类元素性质(六十三类稳定元素性质,放射线元素为一类性质,第八副族同周期三个元素同一性质),三爻对原子的三层结构(原子核、电磁场、电子),六爻对六个稳定周期。

         综上所述,精(实物)和气(虚物)形成了生物体这一统一的有机整体,精(包括血)形成生物体的形体,气形成生物体的灵魂——经络穴位系统。精气有着紧密的联系,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精体的异变(比如病毒病菌异物射线进入体内)会引起气的异变而出现病象,反之,气的异变也会引起精体的异变而形成病精(病毒病菌病灶)。经络六气是引起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动力源泉。经络六气的异变就会引起异常的生命现象——病象症状,人们正是根据这些现象感觉到了病,检测出病。中医的本质是经络学。中医以经络六气论病,以经络六气引起的生命现象看病,以调理经络六气的方法治病。尽管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不同,但是都是科学的知识,都能正确地反映病患这一特殊的生命现象。相对西医而言,中医更加全面和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和生命的奥秘,更加符合生命的自然法则——中医是不大主张动手术的,而且西药是分子~量子级的精微物质,容易进入细胞体内,使细胞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细胞的性能发生变化,产生不可逆转的副作用。中药是细胞级物质,不会进入细胞体内,不会使细胞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性能发生变化,不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副作用,容易用药物清除出体外,或者用气功逼出体外。有了本文的说明,相信大家再去看中医书就能够看得明白了,不会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谓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