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专访饶毅:希望比我优秀的人能当选院士

 昵称535749 2011-09-11
时不时会在学校撞见饶毅大神,据说饶Sir喜欢穿着唐装和他儿子一起溜旱冰。我只记得有一次我进生科楼办事,门比较窄,经过的人比较多,我要进去,他要出来,正犹豫,他已经恭敬地站在门边笑嘻嘻地等着我进去,额,i am flattered~
 
自从2007年神经科学家饶毅离开位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西北大学的费因伯格医学院来到北京大学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直陈中国科研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的他一直处于舆论风头浪尖之上。然而今年的八月十七号,饶再次扔出重磅炸弹:在中科院公布院士候选人进入下一轮选举的145人名单后,候选人饶毅出局了,失去了拥有院士这个耀眼头衔的机会。饶毅博客发文宣称从今以后再不参选院士。
 


复旦大学同为神经科学家的杨雄里(音译)院士听到饶毅落选生命学部院士候选人名单的消息后表示十分惊讶。杨说尽管很佩服饶毅所说的“永不参选”,他不认为这是“一个成熟科学家应该做出的理性和明智的反应”。2004年,41岁的生化学家王晓东就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去年全职回到中国的他力挺饶毅说,中科院拒绝一个直言不讳但却合格的人当院士只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饶毅一直没有停止过抨击。去年九月份,他和生物物理学家施一公(施一公08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回国出任中国另外一所顶尖大学清华大学生科院的院长)在《科学》杂志(2010年9月3日,1128页)上署名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科研经费制度在“浪费经费资源、腐蚀学术精神、阻碍科研创新”。这个月早些时候,饶毅又提议台湾学者在和大陆学者合作时发表文章应该署名为“中国,台湾”而不是“中华民国,台湾”,一石激起千层浪,鼓掌叫好者有之,亦不乏叫骂者。饶毅在我们最近一期采访中为以上内容一一做了辩护,编辑如下,简明视听。

《科学》:您怎么会在院士第一轮院士选举就被淘汰的?

饶毅:就算我再也不当院士候选人并不意味着我提倡废除院士制度。院士制度和官僚制度形成了一种平衡。至少院士讲话的时候,决策者会听。院士选举基本上还是公平的。中科院院士相当独立,不太容易干扰他们的投票。问题不在院士制度上,而是中国文化把职称头衔看得比什么都重。一个终身制的院士头衔太具有吸引力了,一些官员也热衷于此。

《科学》:您在美国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其他一些华裔科学家遇到过种族歧视,您这次落选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解释?

饶毅:种族歧视是不管你做了什么,人家都歧视你。但是在中国,我的境遇是因为我自己造成的。两者很不一样。我可以选择放弃一切原则,去做别人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去取悦别人,然后我就能得到别人认为应该能得到的:更好的职位,各种荣誉,各种奖。我和那种刻板的“中国人”形象不一样,有人说我被美国化了,我认为那才是种族主义的说法。因为理所当然认为中国人就是安静的,不思考,别人叫他做什么实验他就做什么。我恰恰相反,我对待任何人都是一个态度,不管是我的上级还是下级,不管你是不是中国人。

《科学》:让我们回到台湾学者科学文章怎么署名的争议。你有没有觉得不按惯例来就直接要求自己的合作者比如Ann-Shyn Chiang修改通讯地址是越权行为?


饶毅:我是通讯作者,必须要签发文章,文章里的每一个字我都很在乎。如果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那就不是我饶毅了。别跟我说因为有惯例的存在,我就要遵循惯例。署名地址写“台湾”或者“中华民国,台湾”是他们的政策,我只是想知道有没有可能修改一下这个惯例,所以我给Lee Lou-Chuang[台湾的国家科学委员会主席]写信。这不过是一个科学家和另一个科学家在探究一个问题。

《科学》:有人说你坚持“中国,台湾”是为了迎合中国政府。

饶毅:我从不迎合任何政府,政府官员也没有这样要求我。在我宣布再不参选中科院院士后,我向北大提交院长辞呈。一个非院士院长可能会影响院里其他想到院士的老师。不过北大没有接受我的辞职。

《科学》:你对当前科研体制不满么?

饶毅:我还是肯定中国的科研教育的。我所在的大学一直在支持我。中国的领导人也支持我和其他刚回国的科学家。我回国是正确的。一些人说我没当上院士可能会影响到那些事业有成的科学家回国。我会对他们说回国比呆在西方更让人兴奋激动。我正在写一篇博客说我要和生命科学领域有着类似教育和研究背景的院士或者未来的院士们比赛,看谁能在未来十年里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这样做是希望比我优秀的人能当上院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