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昵称3105919 2011-09-11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者: 张召路  
http://zhangang258.blog.163.com 

     随着课程改革,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走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求“变”、求“趣”、求“新”、求“实”、求“活”已成为教师们的追求的目标。但是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慢。
    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转变较慢,仍旧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偏多。很多中老年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句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讲得生动一些,学生还能听得一二,如果讲得乏味零碎,学生老盼着下课。一些青年教师上岗后,在教学中走的也是老路子。农村教师因条件所限,培训学习较少。县级实验小学、重点小学的骨干教师能够参加省级、市级新课程培训,乡镇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能够参加县、区级新课程培训,其他农村小学的教师一般只有参加乡镇中心小学的新课程培训。乡镇中心小学的新课程培训时间短、档次低,培训效果不理想。种种原因造成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贫乏。
    
2、教师对语文课的任务把握不准,方法不当,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具体描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农村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片面地理解课标的要求,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等就可以了,还是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教学过程、方法僵化等。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形式变化、活泼多样了就是新思维新方法,有些语文课上过多地加入了非语文的内容。如有的教师上《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检查预习、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之后,就让学生找游览路线,画游览线路图。一节课40分钟,有17分钟浪费在找游览路线,画游览线路图上。有的教师讲《赤壁之战》时,一节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找哪里是事情的起因、哪里是事情的准备、经过、结果等。这样的活动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师没有掌握易操作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好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能宏观地揭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在实践上,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教学程序。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是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好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落实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统治中,农村阅读教学出现了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片面的文字训练课,以训练代替一切。教者无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出一大堆练习题,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拼装组合,脱离语境孤立地解词造句,机械呆板地填空、选择……教者只需轻轻松松地评讲答案,学生却被练习压得苦不堪言。其结果往往是“高分低能”。另一种是,把阅读教学课上成分析课。教师繁琐的讲解,生硬地给学生灌输句意、段意和思想感情等,使本来富于诗意、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教者辛辛苦苦地讲解,听者却昏昏沉沉地欲睡。其结果往往是“低分低能。”
    4、各项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和方法不明确,训练缺乏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讲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靠什么呢?要靠各项语文能力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可是在教学中,有种种现象不符合训练要求。如有的是以问代练,满堂问;有的只顾自己不切实际的教案,走完过场,就算完成任务;有的给学生学习或讨论的时间不充分,匆匆走过场;有的偏爱少数优生,大部分学生缺乏训练;有的单纯注重思想内容的架空分析,与语言文字脱节;有的把相当大的精力用在板书设计上,让学生绕着板书转,这都不是训练。
   
5、对教材研读不透,未领会编写者的意图。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师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追求面面俱到。教学过程中不能体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是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从一个单元、整册教材、整部小学语文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思考。三是对教材挖掘不深,处理问题肤浅。四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如预习提示、思考练习、课文插图等。
     6、教学节奏和课堂控制不好。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张与弛,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学节奏的把握,包括教学密度、难度的安排,热场、静场的调控。
 教学节奏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好的课堂教学节奏应该是疏密有致、难易结合、冷场和热场交替进行。据有关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前1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效率高。之后就需要加强有意注意。在热场与冷场的处理中,开场宜热,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中场宜静,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入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静后宜热,使学生情绪得到调整。这种“热——静——热”的气氛节奏,是符合儿童的心理规律的。在课堂上违反这种规律的比比皆是,或平铺直叙、平淡无味,或匆匆忙忙、张弛无序,或难度过大、松散无神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7、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好,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差。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热点、兴趣点,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从儿童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预设,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教师预设不到的问题。预设越充分,越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从当前农村课堂教学的实际看,教师教学预设不够细,尤其是局部的设计不细。如对重点段落的训练,要进行哪些训练,训练到什么程度,如何一步步进行训练,这些基本的内容都搞不清楚,在课堂上怎么能使学生得到训练呢?如有的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跟着学生的感觉走,学生喜欢哪一段,就让学生读哪一段,课文中的重点学生没提出,教师也不会引导,应该训练的得不到训练。
    8、课堂上学生训练不均衡。
    学生训练不均衡的情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有的造成好学生不能更好,有的造成差生越来越差。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少数优生回答问题、读书、表演、讨论交流,差生无缘参与。有的是为了照顾中差生,优生得不到更好发展。这里源引朱作仁先生的一个例子,如教师布置一项练习,规定“做好的举手”(有的规定,“先做好的扑在桌上闭眼睡觉”,或“先做好的站起来”,结果很“热闹”)。实际上,练习做得快的,大多是好生。他们常常边举手,边四处张望,无所事事,‘睡觉’的,眼闭心不闭,面带笑容,或左右交谈等等。这就是以浪费好生的宝贵时间为代价去等待后来者全部完成,才一起再齐步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看来这只是几分钟的事,但日积月累,不可小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