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新闻的本质

 石开九穴新闻学 2011-09-11


                              探索新闻的本质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苏钥机
  
    成为新闻的条件
    一般对新闻的理解,包括了所谓3个“I”(Immediacy、Importance、Interest),首先是具有时间性,再加上事件要有重要性或趣味性。
    深入点看,在一些新闻教科书中,新闻价值的相关词主要包括8个:时间性、近距离(在邻近地点或心理上有共鸣)、涉及显要人物、人情趣味、冲突、后果影响、罕有新奇、性。美国学者D.安Weaver及C. Wilhoit在调查中发现,各项新闻价值重要性的排名依次为:影响、冲突、时间性、距离、不寻常、显著性。
    我和同事曾进行一项两岸三地的新闻工作者调查,发现了10个新闻因素,并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新闻的基本核心原则价值”,如客观、公正、准确、时效;第二类是“新闻内容的社会相关价值”,这是有关报道的技术水平(如角度、深入程度、文字技巧),和涉及的社会对象(事件影响、主角的地位、受众和新闻来源等)。
    我想提出8个新闻的主要特徵:快速、真实、客观、重要、有趣、异常(负面)、代表(抽样)、公信。它们和前人的说法大同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闻特徵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例如快速的话便可能没时间核实,选取异常的事便失去了代表性,有趣的故事往往不重要。
 
    “偏差”就是新闻
    近年较有新意的新闻论述,是P. Shoemaker提出的“偏差”(deviance)理论。她引入生物及文化的进化观点,来解释新闻的角色,指出新闻界特别关心异常、脱轨和变异的事物。她指出,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成员专责监察四周环境,防止敌人入侵或意外发生,以保障整体社群的安全。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类需要监察环境,所依靠的成员便是新闻记者。
    在监察环境时,好消息的监察意义不大,反而坏消息更有功用,因为后者能对大家提醒示警。而且坏消息一般较为引人注意,容易挑起大家的好奇心。了解偏差情 可以促进个体的安全,有利繁殖后代,因而这种对坏消息的偏好,经由遗传因子代代相传,成为社群的天性。
    从文化进化角度而言,家长教导小孩在上学时要小心过马路,不要和陌生人谈话,要远离坏人和毒品,其实是要小孩留心环境中不良的人、事、物,让他们学习及内化这些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所以说,不论是基于生理需要还是文化塑造,人类要注意环境,把偏差异常的事物分辨出来,并以新闻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新闻多是负面的。
 
    新闻作为“目的抽样”
    我在此提出一个想法:新闻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行为,以这种行为产生出来的样本就有某些特性。“目的抽样”按照某个预定的目的或意图来进行抽样,希望用一些“典型”事例来代表或反映一般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抽取的不是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而是上述的偏差事件。记者关心的不是要有代表性,要选的是“非典型中的典型事件”。他们采用的抽样原则是偏差、奇情、冲突、重要、有趣、罕有、独家、省力、获同行认同等。每个新闻机构提供的报道,本身也是个样本。新闻受众面对报刊、电台、电视、网站送上的众多新闻,也要进行抽样挑选,因为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
    透过目的抽样,新闻变成日常生活的“精华”,它强调了生活的极少数片段,忽略了一般的主体。而且新闻变得主观,其代表性也成疑问,新闻报道很多都是“激化”(hyped)了的刻板现象(stereotypes)。于是我们要问:新闻是否能代表现实?我们知道“媒介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不应混淆。
    以前有“镜子理论”认为,新闻就如一面客观无瑕的镜,它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 。但新闻内容虽然建基于客观事实,但它不完全反映现实。学者A.Korzybski曾说,“地图不是疆域”,因为地图是根据制图者的学养、训练甚至偏好来对地理区域作出的一种主观描述,两者有密切关系但不能合二为一。新闻与事件的关系也一样,经过记者和新闻机构的主观“加工”,于是“新闻不等于事件”。
 
    新闻不一定有新闻价值
    偏差和抽样是新闻的重要基础。Shoemaker发现“新闻价值”和“新闻”原来是不同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不一定能见诸新闻,而一些刊出的新闻可能没有什么新闻价值。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用目的抽样来解释。偏差带来新闻价值,记者依据新闻价值作为采访的抽样标准,得出来的结果便是我们看到的新闻。前者是一些抽样标准,后者是具体产品,其生产过程受到很多人、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说新闻价值和新闻不能划上等号,其实是颇自然的。
    新闻工作者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记者和受众也有各异的看法,大家采用的新闻抽样标准就会不同,各有喜好和选择,结果便出现新闻价值与新闻脱恥的现象。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追问:目的抽样应该采用什么标准?重要和有趣孰重?如何更好地运用“偏差”准则?是否要有多些正面的好新闻?透过思考这些问题,相信可令我们对新闻的本质有进一步的了解。
 
                                                   原载:明报新闻网 2011年5月30日
 

    注:2011年1月,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了《传播研究与实践》创刊号。该刊计划每年出版兩期,分別于1月和7月出刊;创刊号专题(2011年1月):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媒体?什么是研究?苏钥机教授的完整论文刊于《传播研究与实践》创刊号1-24页,原题为《什么是新闻?》
    《传播研究与实践》主要在提倡世新大学創校以來「学」与「术」並重,  以及二者相互引领的对话精神。本刊之特色与使命如下:
    提供华人传播研究社群与实务工作社群对话平台;
    鼓励传播学术研究社群与实务工作社群之整合性、实证性、反思性、前瞻性之研究论述;
    促进传播学门內部不同系所以及与其他学門的知识汇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