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花钱太猛怎么办?

 铁皮娃娃 2011-09-11

如今越来越国际化,很多学校都有到国外学校的访问、游学。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出国交流,家里给他带了一张限额10万的信用卡。结果回来时刷掉了5万。除了外出,平时生活中,很多90后们的消费之猛也时有耳闻。

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曾经带着“人心不古”的担忧讨论小学生是否可以带手表,如今这样的讨论已经是过去时。如今当我们担忧的时候需要想到,90后们要成为主流的时代是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国,当我们讨论消费观念时,其实不能以现在为参照,而是要有前瞻性。

 

花钱与自恋

曾有专家说过,90后就是在自恋中长大的一代。自恋的人愿意给自己花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金钱上,让他们成为刻苦己心的60后或一边想挥霍一边内疚的70后也不可能,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更健康地自恋,同时学会花钱。

孩子的自恋是父母培养出来的。从小,他们就生活在远超过需求的服装、食品、玩具中,打心眼里认为想要什么就得到是天经地义的。要让孩子学会节制,首先是父母先学会对孩子节制,在规划家庭财务时,不是总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作为60后、70后的父母们,要学的功课和他们的孩子正相反,是能够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花钱而不纠结。

如果我们在生活的其他领域都大力地鼓励孩子自恋,采取纵容的态度,而却希望孩子在金钱上能节制,那真是Mission Impossible了。

 

学会花钱

孩子花钱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太多”。怎么判断是不多还是太多?判断标准就是某种限度。孩子需要知道钱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给孩子钱的时候,从数目上需要有限度,不论这个数目是多少;从时间上需要有周期,不论这个时间是周、双周还是月。有了限度,才能说多与不多。

有时,成人对孩子的消费不满不是因为数量,而是因为孩子花钱的方式,比购买成人认为不值的产品。这就需要分辨孩子和父母彼此间的界限。如果是在孩子自己小金库的范围之内,只要不是有害的产品,家长可以提供意见,但没有禁止的权利。如果是额外的要求,则可以拒绝,但应提供理由。要让孩子学做一件事,需要给他自主的权利。如果凡事都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那么将来有一天他们独立时还是不会花钱。

当“我”和“你”有了界限的时候,在“我”的范围内,孩子才会对金钱的数目有感觉。一个女孩出国交流时花了一千多元,老师问她觉得怎么样,她说买的是自己想要的,但也觉得心疼,因为都是自己的钱。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还是需要成人的指导。无论是财务的规划,商品的选择,甚至还有银行利息的计算,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是需要学习的——可惜我们的课堂上讲的还太少,而将来我们的孩子是要面对一个包括保险、债券、股票、基金、税务、慈善、投资、置业等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社会。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有责任让孩子了解并参与到家庭的财务中,教会孩子去学习掌握这个基本的生存技能。

 

挣钱与独立

乔布斯在中学时和沃兹合作制作了一种盗打长途电话的装置,然后卖给同学挣到了第一桶金,事情虽然有点离谱,但指导思想和美国式的重视独立自主的精神是一致的。在美国大学附近的餐馆内,端盘子的通常是学生,但不要以为这些学生家里没有钱,到毕业典礼时,人家老爸可能是开着名车来的。挣钱与花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自己切身体会到挣钱的不易,花钱时才不会任意而为。所以,是不是富二代和财富的绝对值没有关系,而是和对待财富的态度有关。

当孩子拿着信用卡,很国际化地花钱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思想也应该国际化起来,一步一步给他们独立、锻炼、实践的机会。否则,即使用着最先进的产品,在父母过度保护的荫蔽之下,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和八旗子弟一脉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