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女厕数量是男厕的2倍 作为进步的先锋,美国有12个州已于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了保证“如厕公平”的法案,这些法案要求兴建更多的公共厕所,并将女厕所的数量增加两倍。 以芝加哥一个可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内的公厕为例,最早之前有关卫生设施建设的条例规定,为男女各提供66个厕位,即总共132个厕位。而2003年的新条例则规定,男性的厕位数量为205个,而必须为女性至少提供410个厕位。 中国台湾 男女公厕比例需达1:3 台湾地区在2006年修正了“建筑技术规则”,明确规定车站、学校、电影院的“男女公厕比例为1比3”,还规定未来新建筑都要依照规定办理,否则拿不到建筑执照。 中国香港 5年两改公厕比例 针对香港女性人口比例增加的情况,为体贴解决女性如厕不方便的难题,2006年初,香港特区政府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特别修改了男女厕比例,提出把男女厕比例从当时的1比1提高至1比1.25。今年5月,特区政府再次调整女厕配置比例,根据商场、电影院及公众娱乐场所的男女人数比例计算标准,公众场所的厕所比例也将根据新标准规划,由现时1比1.25大幅提升至1.5,令女厕数量增加。
能否不再“重男轻女”?
日期:2011-09-04 作者:徐晶卉 来源:文汇报 |
 |

图片作者:李媛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
|
本报记者 徐晶卉 人有三急,如厕第一。女性朋友大都遭遇过这样的经历:在一场电影或者球赛结束后,内急的你心急火燎地赶往女厕所,可从里到外竟然排起了长龙,郁闷的是,正在如厕的人久久“HOLD”住“坑位”不出来,等了10分钟队伍只走了一小半;更郁闷的是,在你憋红了脸的时候,一墙之隔的男厕所里,男士们面不改色地哼着小曲走出来,瞧着他们轻松的样子,有时候你真恨不得冲进男厕去解决问题。 饭店、电影院、商场、图书馆、体育场,在国内绝大多数公众场所,男女厕所的面积大小基本相同,但“均等并不总意味着公正”。在美国,纽约市议员伊薇特·克拉克和比尔·德·布拉西奥曾专门起草了一份法案,以扭转两性在如厕问题上的不平等,并于2005年5月在纽约市议会获得通过。而最近,广州的“厕所改革”也悄然崛起,并受到民众的称赞。在它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愈加成熟的城市智慧和人文关怀。 “厕所改革”彰显人性关怀 女厕门前因为等位而排起“长龙”,有的人憋到晕过去,有的人忍不住“侵袭”男厕,有的人临门一脚“功亏一篑”……如厕那些破事儿,似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出现过。对于女厕“维权”的关注,在国外甚至发展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必攻之地。然而,在长达数十年的“维权”过程中,这是一项艰苦而缓慢的工作。 “广州市公共厕所‘重男轻女’将得到纠正啦!”上个月,广州各大媒体都以兴奋难抑的语调来报道这条消息。原来,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在年初曾上交提案,建议广州向珠海学习,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男女公厕比例为1:1.5。建议认为:“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新建、改建的厕所,在不减少男性厕位的情况下,增加女厕的建筑面积和厕位数量,明确规定女性厕位为男性厕位的1.5倍。在人流密集的闹市,适当设置占地面积少的环保公厕,专供女同胞使用。”另外,这份提案还建议,如果新建的旅游景点、商场、酒店、写字楼,在建造前没有考虑厕所供应量和承受量,造成男女厕位比例失调,建设部门不再接受报批和验收。 针对韩志鹏的提案,广州市城管委专门制定了《关于提高公厕女性厕位比例实施意见》。从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工程验收方面提出对广州的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公厕工程男、女厕位比例不低于1:1.5的要求。近期,市城管委还将通过立法制定《广州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将男、女厕位比例1:1.5作为强制性执行条款。 若是这个《管理办法》出台,将成为国内“厕所改革”历史中重要的一页。记者翻查资料后发现,我国上一次制定《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是在1988年,其中第3.2.1条规定:“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男、女蹲(坐)位设置比例以1∶1或3∶2为宜。”然而“男主外女主内”时代早已过去,在23年后的2011年,这个老掉牙的版本是不是也该换换了? 女厕排队问题看起来很小很琐碎,然而,换一个角度,公共设施的建设是不是以人为本,更富人性化,正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业内人士称,广州的这项公共政策不仅能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顽症,破解公厕标准设计中的漏洞,更充分体现出政府的人性化关怀。 世博会如厕环境能否推广 在广州的这次“厕所改革”中,上海本地的网民也在网络上议论纷纷,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开起了“辩论会”,辩论题目之一就是这个1:1.5的比例是否还不够?正方认为,够了,这已是时代的进步,香港今年最新修改的男女厕所标准就是1:1.5。而反方则认为,这个比例还需要扩大。他们举出了很多例子,比如台湾地区的标准是1: 3,而更近一点的经验是上海世博会,男女厕所比例在1:2.5。 去过上海世博会的人都深有感触,世博园内有个地方几乎从来不用排队,那就是厕所——这个日均60万人次光顾的“最热门场馆”。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一共遍布100座固定公共厕所,12处排列式移动厕所,公共厕位总数1.1万多个,其中男女厕所比例为1:2.5。 这个数据的产生是有“前车之鉴”的。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当时男女厕所比例为1:1.5,期间却出现了女厕所排长队的情况,高峰期的时候,所有的厕所都需要排队,被日本人自己戏谑为“万国如厕展览会”。 汲取了这一教训,上海世博会主办方决定增加厕所数量并调整男女厕所比例。为此,上海世博会曾组织了近百名工作人员,分别到上海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火车站、机场、人民广场和豫园等人流集中地的公厕外进行蹲点,掐着秒表搜集近4万人次如厕数据。数据表明,常人从产生便意到解决一般容忍度为15至25分钟,男性小便时间在48秒左右,大便的时间在286秒左右,女性用厕大概要114秒;人们上厕所的高峰时段一般是上午的10点到12点、下午的1点到5点。根据这样的统计,上海世博会最终将男女厕位比例确定为1:2.5,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15分钟内找到厕所。此外,上海世博园的厕所一般有3个入口,1个男性入口,2个女性入口,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结构进行弹性调节。 事实证明,先期大规模的精细调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世博会期间,这一合理的男女厕所比例彻底“剪”掉了女厕前排队的长长尾巴,大部分女性在第一时间能够用上厕所,受到各国游客的好评。 世博会和广州此次“厕改”,虽然在男女厕所比例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时做了一件事:开始关注到对于女厕的合理设计。广州引用的是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报告,而上海世博会更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做调研并得出结论。 那么,这样的典范作用是否能进一步推广?能否将“改善男女厕所比例”列入到各大城市的法律法规中,让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记者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了解到,后世博时代,上海已明确将“世博会公厕设置比例”列入公厕服务标准,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铺开。据悉,南京这几天已开始试点推出两座男女比例为1:1.5的环卫公厕,并将于明年大幅度推进男女厕位1:1.5的比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