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人行必有我师

 杂货店伙计 2011-09-13



三人行必有我师
 

 

 

家喻户晓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在同行的三个人当中,必然会有一个人能够成为我的老师。比喻的是一种治学的态度,指学习应该是时时处处的,没有身份、地位、资历……之分。也表达出一种好学不倦的精神,对于比自己低微的人也可以当老师,也是一种心胸的表现。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怕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这样,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是一种学习,也就是拜人为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也是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正像俗话所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60年代,当《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登出郭沫若的白话诗之后,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给郭老写信,措词尖锐地批评道:“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你这位大诗人的名字。编辑同志大概对您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是广大读者却对您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沫若给陈明远的复信,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信中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且是非常高兴。”

 

郭沫若约见了陈明远,笑着问他:“假如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手里,你怎么处理?”

 

陈明远认真地想了一会,回答说:“对于您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第一类,像《罪恶的金字塔》和《骆驼》这样的好诗,还有少数合格的,予以发表。第二类,有可取之处但尚须推敲斟酌的,提出具体意见退还您修改,改好了再看。第三类,诗味索然的,不要分行,当作散文、杂文对待。或者,干脆扔到字纸篓里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爱护您的诗句,也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啊!”郭沫若听完哈哈大笑,连声说:“好!我要碰到你这样的编辑同志就好办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郭沫若这样的大学问家尚且虚怀若谷。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科分支越来越细,谁也不能是个“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就更需要不耻下问,克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毛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